《兩個女人住一起》是一本非常輕鬆愉快的小書,書中穿插許多可愛的插圖與精緻的照片,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簡約文青風格設計裝潢的人,或者是一個「軟裝派」,又或者是個貓奴的話,讀這本書應該會是一個相當療癒的過程。
撇除插圖與照片,文字本身也毫無負擔,輕鬆自然。
本書以兩位同居人荷娜與善宇的互動為主軸,透過她們的來回敘述,有一種觀看生活實境節目的感覺。即便兩人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迥異,偶爾發生摩擦爭執,但她們總能在自我反省與消化之後坦率溝通與理解,找到共處的平衡,而這正是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

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內頁
其實這本書中有很多人生處世的小道理,但我不想將之簡單歸類為心理勵志或包裝成生活小品的雞湯書。我反而覺得本書中「非伴侶同居」(non-romantic cohabitation)的議題相當有趣,也非常適合當代社會。
過去,我們總會先入為主認為,會選擇同居的人們多半有著一定的「親密」關係。這讓我想起房慧真在散文作品《單向街》曾提到淡江大學周邊所謂的「同居巷」,許多大學周邊更是有「同居巷」、「墮落街」的謠傳,而這些地方時常會因此被貼上環境開放、混亂、複雜的汙名標籤。
然而,同居(cohabitation)的本意本不就只是數個人因為某些原因而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之下嗎?
如今「非伴侶同居」的狀況,例如朋友、室友、甚至選擇一起生活但沒有浪漫關係的「生活夥伴」關係,隨著都市高房價與生活成本的考量,就如同本書中荷娜與善宇,又或者單純需要一種「陪伴」來還解讀是中的孤獨,在現代社會中將會越來越普遍。(例如日本社會有所謂的「友情結婚」(ゆうじょうけっこん)、「共生婚」或是歐美的co-living趨勢)
而此時此刻,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的是「親密」的定義。
過往建立在異性戀世界的親密通常包含著浪漫與性,而現今隨著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出現,「親密」或需應該重新被定義,親密可以是一種「去浪漫化」的相互陪伴與扶持,是一種解開社會制度枷鎖但仍為後盾的支持,也是一種包容與理解。
如同本書最後善宇如蜻蜓點水一般說的:
互許終身,決定以婚姻這個強力約束綁住彼此,自然事件美好的事,但即便不是如此,在一個人的生命週期,假如能在某段時光相互照顧、成為彼此的依靠,不也是很溫暖嗎?既然個人欣然為彼此帶來這種福利,法律和制度就必須加以輔助才對。當有別於過往、形式多元的家庭變得更加穩固健康時,社會這個共同體的綜合幸福指數,必然也會跟著提升。
說的真好!
✨ 歡迎我討論關於此書或此書相關的概念與想法!
✨ 歡迎來逛逛我的 Instagram 閱讀人森 @justreadwithme_ ,今年也開了新的帳號紀錄原文書閱讀 Polly | Bookstagram @pollyreadings,歡迎書友們一起同樂!
✨ 我的GoodReads帳號在這邊: pollyreadings,歡迎有的書友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