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改變與共存: 讀市川沙央《傴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閱讀《傴僂》的過程,以及試圖寫下自己所思所感時,我的心情始終十分複雜,十分掙扎。這份掙扎來自於:我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去理解這本書的內容?

而每當我開始思考「角度」這件事時,我無可避免地意識到,自己永遠只能以一個「直立人」的視角切入。這種不可擺脫的位置,讓我深感無力。

閱讀《傴僂》時,我想起《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這本書。多數人(包括我)所習以為常的事物,往往是最難被質疑的權力結構,例如一本紙本書。

翻閱一本書、將書帶在身邊、甚至只是走進書店選書,對於多數人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這樣的閱讀方式,對於重度障礙者而言,卻是一種身體上的負擔與痛苦。

書中寫道

每次閱讀紙本書籍,我都會感覺我的脊椎正在一點一滴逐漸彎曲。

我們習以為常的紙本書,成為了一種隱形的霸權,它預設且理所當然地認定能坐直、能翻頁、能長時間拿著書本的身體條件。當紙本書作為一種知識的象徵,表面看起來中立且普及,但在這些預設的身體限制下卻無形中排除了身體條件不同的人。

在近幾年逐漸興起的障礙研究(Disability Studies)中有一種主張為障礙的社會模型(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它強調身體的差異不是問題,真正的障礙是來自於社會沒有為多樣的身體設計環境。

典型的例子像是輪椅使用者無法進入公共空間的狀況,並非因為他們的「缺陷」,而是這個社會缺乏斜坡與相關制度來包容他們。

若社會預設「正常人」的身體才是標準,所有設計將會排除所有「其他」。然而所謂的「正常」只不過是一種數據上的假象,是一種簡化再簡化後的結果。事實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只有所謂「正常人」能不斷改良與優化日常所使用到的物品,來符合這些被定義為「正常」的差異呢? (為什麼只有某些身體被視為正常?)

況且從廣義來說,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很有可能都會經歷某種身體障礙: 疾病、衰老、失能。當我們從未懷疑過基本動作是否真的那麼「基本」,我們便不自覺地把某些人排除在閱讀、思考與發聲的可能性之外。

「如果可以重生,我想成為一名高級娼婦」

關於「性」,是本書很大的主題。

去性化、無性化是身心障礙研究中重要但長期被忽視的議題,社會普遍不把身心障礙者當成有性需求或者有戀愛可能的主體。

如同市川沙央在訪談中提到「在虛構作品的世界裡,障礙者登場的情節仍然很少。」更不用說更少有關於障礙者情慾描繪的作品。

障礙者的去性化或無性化同樣也是一種文化上的霸權,性看似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但是在「實際行使性」上卻有著條件上的差異,性被視為一種健康身體的特權。

同時,在這個父權社會底下,非主流審美的身體往往無法和性吸引力畫上等號,這也使得女性障礙者更容易被忽視其性的需求。


如開頭所說的,讀《傴僂》是難受的。儘管本作品薄薄一本篇幅短小,但閱讀的時候每翻一頁心情都很矛盾,市川在《傴僂》中以釋華之口所痛斥的世界,正是我們所待的世界,而她所駁斥的對象,我也是其中一員。

讀這本書,是難過的,看她的訪談,因為氣切的關係,她每說一句話就需要壓住氣切的孔才能發出聲音,有時會稍微停頓,會聽見類似痰的濃稠聲音。訪談結束,我的心情是複雜的,我想揣測她的心情、她的經歷,但同時我又再思考自己的出發點,反省自己是否有消費的嫌疑。

《傴僂》是本很棒的作品,儘管有些人評論它的內容完整性與結尾過於草率或模糊,但我仍然給予它相對高的評價。它是一扇門,一個切入點,讓讀者能以相對輕鬆的方式接觸並意識到更複雜社會議題的存在。

《傴僂》不是解答,也不是終點,市川勇敢地拋出這個問題,使更多人從中延伸出更多思索的可能性。


最後附上NHK市川沙央的訪談影片:【こころの時代】作家・市川沙央 命の声を届ける

我在閱讀人森介紹本書的圖卡中有放上訪談內容的文字稿與翻譯,於此附上中文翻譯內容,若想看日文文字稿請至Instagram閱讀人森,如翻譯內容有未盡妥當之處,還請不吝指正。

市川沙央: 我覺得,這個時代似乎正朝著壓迫少數族群的方向發展。但即使整個世界的氛圍變得如此,也不代表少數族群的人們就會消失不見。
我認為現在一定有許多人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在這裡發聲、讓大家看到我的存在,如果這能夠傳達給那些人,那就太好了。
即使是現在也是如此,在虛構作品的世界裡,障礙者登場的情節仍然很少。而像那樣深刻地融入嚴肅純文學中的描寫,讓我覺得非常稀有。而且並不是用陰暗的方式去描寫,而是充滿愛的、如同家庭情景般的表現手法,存在於其中。我覺得那是非常難得的,也覺得它罕見到幾乎有些奇異,正因如此,我開始深深傾心於那樣的作品。
我原本就以成為作家為目標,於是「想成為作家的心願」和「我在研究中發現的主題」在那一刻結合起來,最終促使我寫出了像《傴僂》那樣的作品。
我不斷反覆思考、琢磨,希望讓這變成一個在我內心更具力量的正論。
我想,這應該是我內心最想訴說的事情了。
在《傴僂》這部作品中,我對於文學,還有文學所隸屬的某種「文化人」的體系,做出了一點小小的抗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反抗的嘗試。

Q:你所說的「反抗」是指什麼?

市川沙央: 我想向那些認為「文化是非常和平與公平的」人們,提出「那可能並不是如此吧」的異議。我寫完《傴僂》之後,最常被說(或者說,在網路上最常看到、聽到的感想)是:「這是只有當事人才寫得出來的」或者「如果不是當事人來寫這樣的東西,就會被罵」——這樣的聲音很多。當然,並不是說「誰來描寫」就一定得是某個人,這並沒有固定規則。但事實上,少數族群的人口本就很少。此外,像我這樣的障礙者,常常被排除在教育與就業的機會之外,難以處於社會的中心位置,成為表達者也有很多阻礙。正因如此,如果不有意識地讓這些聲音被看見、被聽見,那麼這些聲音的數量是無法自然增加的——這是事實。

Q: 我認為有許多事情若不是當事人就說不出來,您對此有何看法?

市川沙央: 關於當事人的權利與人權,我認為首先,當事者的聲音應該是最重要的。雖然家人與支援者的確是最親近的存在,但在父權主義的意義上,他們有時也會成為阻礙當事人發聲的「牆」。正因如此,當事人的聲音有時被那樣的「牆」包圍,變得難以傳達。因此,我認為讓更多當事人能夠發聲,是非常重要的。我最感到可怕的,是那句話:「我希望能活得比孩子久一點。」當然,我理解這是障礙者父母的切身情感,但我認為,當事人的人權,不應只是依附於父母的想法,而是作為一個「個人」,其生命應該被獨立且充分地尊重。


其他議題

  • 不想被當異常但又需要特別資源的矛盾
  • 障礙者「去醫療化」、「去同情化」
  • 性權即人權

參考文獻

✨ 歡迎按讚、留言與我討論關於此書或此書相關的概念與想法!

✨ 歡迎來逛逛我的 Instagram 閱讀人森 @justreadwithme_ ,今年也開了新的帳號紀錄原文書閱讀 Polly | Bookstagram @pollyreadings,歡迎書友們一起同樂!

✨ 我的GoodReads帳號在這邊: pollyreadings,歡迎有的書友加好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閱讀人森,樂讀人生
1會員
16內容數
Books | Music | Movies 人生繁忙看自己喜歡的書即可。 2020年辦Instagram 閱讀帳號「閱讀人森」,目前佛系經營中。2024年新開原文書閱讀帳號「pollyreadings」,享受原文文字帶來的直接衝擊。
2025/05/09
作為第一代華裔移民的女兒,湯亭亭透過這本《女戰士》書寫身為女性,以及身為「他者」的經驗,探討在語言、文化與身份中來回擺盪的過程。我很喜歡這部作品中模糊真實與虛構、歷史與神話之間的界線,透過混合神話與現實、家庭故事與政治隱喻的方式,建構出一種屬於華裔女性的敘事傳統,讓「鬼」說話,讓沉默得以發聲。
Thumbnail
2025/05/09
作為第一代華裔移民的女兒,湯亭亭透過這本《女戰士》書寫身為女性,以及身為「他者」的經驗,探討在語言、文化與身份中來回擺盪的過程。我很喜歡這部作品中模糊真實與虛構、歷史與神話之間的界線,透過混合神話與現實、家庭故事與政治隱喻的方式,建構出一種屬於華裔女性的敘事傳統,讓「鬼」說話,讓沉默得以發聲。
Thumbnail
2025/04/30
母親的記憶是他在人生廢墟中僅存的溫柔,「那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他想: 失落的時光。」但下一秒母親的遭遇,那個還是個孩童的他,那一晚的記憶,那一聲槍響,那染血的手,成了夢魘,覆蓋了所有母親的美好。
Thumbnail
2025/04/30
母親的記憶是他在人生廢墟中僅存的溫柔,「那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他想: 失落的時光。」但下一秒母親的遭遇,那個還是個孩童的他,那一晚的記憶,那一聲槍響,那染血的手,成了夢魘,覆蓋了所有母親的美好。
Thumbnail
2025/04/26
「難以言喻的好」,是我讀完《各種悲傷》最直覺的感受。就像是一種魔法,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也沒有浮誇的角色性格,作者就只是輕輕一揮像法杖的筆,就發揮了作用,悄無聲息地滲入心底。
Thumbnail
2025/04/26
「難以言喻的好」,是我讀完《各種悲傷》最直覺的感受。就像是一種魔法,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也沒有浮誇的角色性格,作者就只是輕輕一揮像法杖的筆,就發揮了作用,悄無聲息地滲入心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22個人的書籍,分為六個部分介紹,包括金錢、閱讀、說好故事、助人等面向。這本書推薦慢慢閱讀,並透過思索和延伸來理解每個篇章的內容。本文也分享自己在這些內容中的所思、所得與感想。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22個人的書籍,分為六個部分介紹,包括金錢、閱讀、說好故事、助人等面向。這本書推薦慢慢閱讀,並透過思索和延伸來理解每個篇章的內容。本文也分享自己在這些內容中的所思、所得與感想。
Thumbnail
【解憂圖書館02】:我這無厘頭的人生 【閲讀處方】:《破框思考術》——找到你獨一無二的天賦才能 【作者:逸菁】 你曾經也覺得自己很奇怪嗎?腦袋裏充滿著好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做事的時候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想法,總是喜歡嘗試一些創新/破格的方法。身邊的人都不理解你爲什麽不按照規矩、邏輯來做事,但你知道
Thumbnail
【解憂圖書館02】:我這無厘頭的人生 【閲讀處方】:《破框思考術》——找到你獨一無二的天賦才能 【作者:逸菁】 你曾經也覺得自己很奇怪嗎?腦袋裏充滿著好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做事的時候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想法,總是喜歡嘗試一些創新/破格的方法。身邊的人都不理解你爲什麽不按照規矩、邏輯來做事,但你知道
Thumbnail
用豐富的眼光,看事物全貌。是志仲替我簽在「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書扉的一句話。 我們沒有機會在彼此的新書發表會見到面,然而,我很幸運地成為志仲在休假期間,北上探訪的朋友之一。
Thumbnail
用豐富的眼光,看事物全貌。是志仲替我簽在「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書扉的一句話。 我們沒有機會在彼此的新書發表會見到面,然而,我很幸運地成為志仲在休假期間,北上探訪的朋友之一。
Thumbnail
有些書其實不適合「重點摘錄」。很多大師的教導,就算是散文式的書寫,其實有「進程」,他知道一般人常有的認知痛點,先處理下針,Guru級的,甚至會在實體書中佈下療癒能量,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也可能他不是有意去這樣做,卻幫助了人。 但現在人很忙,普遍喜歡重點式的瀏覽,網上文章隨便掃過,這樣會很可惜。
Thumbnail
有些書其實不適合「重點摘錄」。很多大師的教導,就算是散文式的書寫,其實有「進程」,他知道一般人常有的認知痛點,先處理下針,Guru級的,甚至會在實體書中佈下療癒能量,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也可能他不是有意去這樣做,卻幫助了人。 但現在人很忙,普遍喜歡重點式的瀏覽,網上文章隨便掃過,這樣會很可惜。
Thumbnail
是一本跟我想像中有點不一樣的書籍,沒有那麼多的心靈雞湯,本書從作者的角度帶我們重新認識「自由」這件事,而這份自由也非我所認知的這般單純。
Thumbnail
是一本跟我想像中有點不一樣的書籍,沒有那麼多的心靈雞湯,本書從作者的角度帶我們重新認識「自由」這件事,而這份自由也非我所認知的這般單純。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