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康王:周成王之子,名釗,為周朝第三代天子。
2. 尸天子:「尸」為代理祭祀、承續祖業之義,此處指康王正式繼承天子之位,舉行即位與祭天儀式。
3. 遂誥諸侯:於即位後隨即向諸侯頒布誥命,即宣佈治國的政策與施政理念。
4. 作《康王之誥》:編撰成文,作為誥命之記錄,《康王之誥》即是其內容。
3. 白話文
康王繼承天子之位之後,舉行了相關的登位與祭祀儀式,隨即向諸侯頒布政令,並作成文獻記錄下來,稱為《康王之誥》。
4. 總結
本句交代了《康王之誥》的背景,是康王即位後對諸侯所發布的誥命文告,標誌著新君承位、政令新出,旨在宣示政治方向與維護周室威德。
啟示
君主即位後首重對諸侯發號施令,維繫中央與諸侯的秩序
古代文告常記為典籍,作為教化與制度傳承的重要依據
君位繼承需經禮制與政治程序確立正統性
一、
1. 原文
王出,在應門之內,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乘黃朱。賓稱奉圭兼幣,曰:「一二臣衛,敢執壤奠。」皆再拜稽首。王義嗣,德答拜。
2. 注釋
1. 應門:宮殿的外門,是迎接賓客的重要出入口。
2. 太保、畢公:王室重臣,此處分別引領西方與東方諸侯進入朝見。
3. 乘黃朱:指車乘與服飾色彩,黃色與朱紅色皆為尊貴之色,象徵隆重禮儀。
4. 賓稱:賓客代表言詞。
5. 奉圭兼幣:進獻玉圭與幣帛,為朝見與貢獻之禮。
6. 一二臣衛:「一二」即「少數、數位」之意,表謙詞;「臣衛」為自稱。
7. 執壤奠:獻上象徵土地的壤土,表達效忠之意。
8. 再拜稽首:兩次叩拜並至地磕頭,最隆重的臣服禮。
9. 王義嗣:王以禮義承接群臣敬意。
10. 德答拜:以德報之,行答禮。
3. 白話文
周王出至應門之內,太保引領西方諸侯從應門左側進入,畢公引領東方諸侯從右側進入,諸侯們乘坐黃紅相間的車輛,身穿隆重服飾。諸侯代表進獻玉圭與幣帛,說:「我們幾位臣子衛國,誠惶誠恐地捧著壤土進獻以表忠誠。」隨即全體叩拜。周王以禮義承受眾臣敬意,並回禮答拜。
4. 總結
此段描寫諸侯朝見新王的莊重儀式,展現了周王朝嚴密的禮儀制度與上下秩序的穩定,亦象徵王權的合法性與臣民的歸附。
啟示
儀式與禮制鞏固政治正統與上下尊卑
臣民的敬拜與君王的回應體現「德政」精神
形式與實質結合,使政治秩序更具感召力
二、
1. 原文
太保暨芮伯咸進,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今王敬之哉!張惶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
2. 注釋
1. 太保、芮伯:皆為周朝重臣,此處作為代表發言。
2. 咸進:一同上前。
3. 相揖:互相作揖行禮。
4. 再拜稽首:隆重禮節,雙膝下跪、叩首兩次。
5. 皇天改大邦殷之命:上天改變了大國殷的天命。
6. 文武誕受羑若:「羑若」即天命;誕,意為大、大德。文王、武王受命於天。
7. 克恤西土:能體恤並治理西方諸國(周初為西方部落)。
8. 陟王:新登基之王。
9. 畢協賞罰:「畢」意為全部;協賞罰,公平處理獎懲。
10. 戡定厥功:平定紛亂,成就功業。
11. 敷遺後人休:將這些功業傳布給後人,使後人蒙受福祉。
12. 張惶六師:「張惶」指整飭、部署;六師為王室六軍。
13. 寡命:謙詞,指祖先的命運與遺志。
3. 白話文
太保和芮伯一同上前,互相作揖致禮,隨即雙膝跪地叩頭兩次,說道:「我們恭敬地稟告天子:皇天已改變了大國殷的天命,而由周文王、武王接受天命,安撫治理西方諸侯。如今新登基的天子應當完全承續祖先的精神,公正施行賞罰,安定天下,並將福祉傳給後代。願王敬慎對待這天命,整訓六軍,切勿毀損我們高祖(文武王)所辛苦得來的天命與功業。」
4. 總結
本段為太保與芮伯的宣誓與進言,重申周朝得天命替代殷商的正統性,勉勵新王承繼祖德,謹慎執政、穩固軍政,以維系王朝基業。
啟示
政權更替需訴諸天命與德行來正當化
公正賞罰與軍政整肅是立國安邦的根本
君主應承繼祖先遺志,不可懈怠自毀基業
三、
1. 原文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衛,惟予一人釗報誥。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務咎,厎至齊信,用昭明于天下。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于先王。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無遺鞠子羞!」
2. 注釋
1. 王若曰:王說。
2. 庶邦侯、甸、男、衛:泛指各類諸侯封國的領主。
3. 惟予一人釗報誥:「釗」為勉勵之意;整句意為:只有我這一人來向你們宣告和勉勵。
4. 君文武丕平:先王文王與武王大力平定天下。
5. 富不務咎:富裕時不苛責他人、不責備小過。
6. 厎至齊信:最終達到誠信公正的境界。
7. 熊羆之士:指勇武之士。
8. 不二心之臣:忠貞不貳的臣子。
9. 端命于上帝:奉行正道以順應天命。
10. 皇天用訓厥道:上天以其道訓導人間。
11. 建侯樹屏:封建諸侯為屏障王室。
12. 尚胥暨顧:仍要互相勉勵並回顧先祖之志。
13. 綏爾先公之臣服于先王:安撫你們祖先忠於周王的心志與舊臣。
14. 鞠子羞:「鞠」指撫育,「羞」為羞辱。整句意指:不要遺棄了你們祖先的後代而使其蒙羞。
3. 白話文
周王說道:「各地的侯、甸、男、衛等諸侯們,現在唯有我來向你們宣示誥命並勉勵你們。從前文王、武王大力平定天下,他們雖富貴,卻不責人小過,最終建立起誠信和秩序,使天下昭明。因此也出現了如熊羆般勇武的士人,以及忠誠無二之臣,共同保衛王家、順應上帝的命令。皇天以道訓導人間,並把天下託付給我們,所以命令封建諸侯,作為我王室後代的屏障。如今我各位長輩仍在,大家應當互相勉勵,共同回顧祖先對王室的忠誠。即使你們身處封地之外,也要心繫王室,繼續承擔撫育百姓的職責,不可讓祖先蒙羞。」
4. 總結
康王勉勵諸侯追隨文武先王的德行與治國之道,強調忠誠、誠信與為民之本,並要求他們即使不在朝中,也要心繫王室,共襄治理,不可失職辱先。
啟示
忠於大義者不在其位而忘其責
國之安穩需君臣上下齊心守德
領導者應以德訓民,以信感人
四、
1. 原文
群公既皆聽命,相楫,趨出。王釋冕,反喪服。
2. 注釋
1. 群公:指眾諸侯或王室高官。
2. 既皆聽命:已經全部接受王的命令。
3. 相楫:「楫」原指划船之槳,此處作動詞,引申為互相協助、禮讓而有序地前行。
4. 趨出:快步離去(趨,有小跑之意,表示恭敬)。
5. 釋冕:脫去冕服(禮服)。
6. 反喪服:重新穿上喪服。
3. 白話文
諸侯們都已聽從命令,彼此禮讓而迅速離開。周王脫下朝服,重新穿上喪服。
4. 總結
此段記錄禮儀完成後,諸侯恭敬離場,而康王則換回喪服,顯示其尚在哀悼中,情感與禮制並重。
啟示
儀式雖完,哀思仍在,彰顯情理並重
禮不廢情,治國者亦應顧念人本情感
公務與私情之間可有轉換,但皆須合於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