吒咤一時的鄭莊公去世了,大臣祭仲協助太子忽即位成為新的國君,後世稱為鄭昭公。
後人評論這段歷史時,說:「倘若彼此之間不存在信任,這樣訂定任何盟約都沒有益處。《詩》裡有一句是說:『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多次重覆結盟,禍亂由此而滋生了,原因就是在於缺乏信任。」
重覆結盟導致了什麼禍亂呢?宋、鄭兩國的仇怨會如何發展呢?
【原文依據】
《春秋經.桓公十一年》: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突歸于鄭。鄭忽出奔衛。
《春秋左氏傳.桓公十一年》:
夏,鄭莊公卒。
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姞,生厲公。雍氏宗,有寵於宋莊公,故誘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厲公而求賂焉。祭仲與宋人盟,以厲公歸而立之。
秋九月丁亥,昭公奔衛。已亥,厲公立。
《春秋公羊傳.桓公十一年》:
莊公死,已葬,祭仲將往省于留,塗出于宋,宋人執之,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
《春秋經.桓公十二年》:
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公會宋公于虛。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于龜。
丙戌,公會鄭伯,盟于武父。
《春秋左氏傳.桓公十二年》:
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會于虛;冬,又會于龜。宋公辭平,故與鄭伯盟于武父,遂帥師而伐宋,戰焉,宋無信也。
君子曰:「苟信不繼,盟無益也。《詩》云:『君子屢盟,亂是用長』,無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