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公攝政後即位。
2. 將崩:將要去世。古代用「崩」形容天子之死。
3. 命:命令、囑咐。
4. 召公、畢公:周初名臣,分別為召穆公與畢公高,均為周室宗親重臣。
5. 諸侯:各地封國的國君。
6. 相康王:「相」作輔佐解,康王是成王之子,嗣位為周康王。
7. 作《顧命》:「顧命」是古代帝王臨終前囑託遺命的重要文書。
3. 白話文
成王臨終時,囑咐召公和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康王,並留下遺命文書,名為《顧命》。
4. 總結
《顧命》作為成王臨終交代政事、安排繼承的重要文獻,不僅標誌著王位傳承的合法性,也體現了對輔政重臣的信任與托付。
啟示
君主臨終的安排攸關國本與政局穩定
輔佐之臣需忠誠盡責,承王命以保國家平安
君權傳承有其制度與儀禮,體現古代政治文明
一、
1. 原文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憑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
2. 注釋
1. 四月:農曆四月。
2. 哉生魄:「生魄」指月亮開始虧缺,即下弦月。古人以月相紀時,「哉生魄」表示農曆二十二、三日左右。
3. 王不懌:「懌」音義同「悅」,「不懌」即不快樂,表示心情沉重。
4. 甲子:六十甲子中的第一日,用以紀日。
5. 洮頮水:洮水、頮水,皆為周地水名,王在此沐浴以示潔淨莊重。
6. 相被冕服:「被」作「穿著」解,「冕服」是天子禮服,表示莊嚴隆重。
7. 憑玉几:「憑」為倚靠,「玉几」是玉製的几案,象徵帝王威儀。
8. 乃同:隨後會同。
9. 召太保奭:召來太保姬奭(即周公)。
10. 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皆為周朝重要諸侯與宗室大臣。
11. 師氏:掌軍政之官。
12. 虎臣:勇猛的臣子。
13. 百尹:「尹」為官名,「百尹」泛指各部門長官。
14. 御事:掌管王事與儀典之官。
3. 白話文
到了四月,月亮漸虧,王心情沉重。甲子日,王在洮水與頮水沐浴潔身,穿上冕服,端坐於玉製几案之旁。隨後召集太保姬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以及掌軍政的師氏、勇臣、百官之長和掌王事的官員前來會同。
4. 總結
這段描述成王臨終前的莊嚴儀節,不僅表現出古代天子對典禮的嚴肅態度,也顯示重大政令需在重要大臣見證下頒布。
啟示
帝王行重大命令,須依禮法舉行儀式,以顯其正統與莊重
臨終之際潔身正服,象徵對神明與臣民的莊嚴交代
召集重臣共同見證,體現責任共擔、政權有序交接
二、
1. 原文
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釗弘濟于艱難,柔遠能邇,安勸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亂于威儀。爾無以釗冒貢于非幾。」
茲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2. 注釋
1. 大漸:指人臨終前的重病。
2. 惟幾:表示病情已危急但仍有一線生機。
3. 彌留:病危時神志不清。
4. 誓言嗣:指定繼承人並加以訓誨與囑託。
5. 宣重光:發揚先祖的光明德業。
6. 奠麗陳教:安定天下、整飾禮教。
7. 肄肄不違:勤勉不懈地遵守。
8. 克達殷集大命:成功地完成天命,繼承殷商的歷史使命。
9. 侗:指幼弱無知的繼位者。
10. 迓天威:迎合、承受上天的威嚴命令。
11. 降疾:天降疾病於己身。
12. 釗:太子釗,成王的繼承人,即後來的康王。
13. 柔遠能邇:安撫遠方,親近近人。
14. 威儀:禮法制度。
15. 冒貢于非幾:在未明確時機或條件不當的情況下妄行進貢。
16. 綴衣:象徵權力的衣帶或官服,出綴衣表示交權。
17. 翼日乙丑:次日乙丑日。
18. 王崩:天子去世之謂。
3. 白話文
成王說:「唉!我如今病情日益沉重,已到垂危邊緣。如今病入膏肓,擔心來不及向繼承人訓話立誓,所以我要鄭重託付你。從前文王、武王光大德業,安定國家、推行教化,始終勤勉不怠,終於完成上天所賦的大任。後來的年幼君主也都恭敬地接受天命,繼承文王、武王的大訓,不敢稍有違背。如今我病重,恐怕再難康復或清醒,你要明白我此刻的話語,敬慎輔佐太子釗,使他能克服艱難,安撫遠方、親近百姓,使大國小邦都能安定。記住,人往往因為喪失威儀而致亂;你不要讓太子釗因為貪圖虛名而在不當的時機進行進貢之事。」
這番話講完後,受命者退出,交還象徵權力的綴衣於庭中。到了次日乙丑,王駕崩了。
4. 總結
這段是成王臨終的遺命,內容深沉嚴正,表達了對繼位者的期望,並託付重臣輔佐幼主,延續文武之道。王語中強調德政與威儀的重要,也警示不可妄行以致亂國。
啟示
臨終託命為古代君主之重大責任,顯見政治穩定需賴賢臣輔佐
德教與禮制是治國根本,喪失威儀會引致社會混亂
君臣相輔才能承接大業,繼承者需以敬慎態度領受遺志
三、
1. 原文
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冊度。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
2. 注釋
1. 太保:高位輔政大臣,為三公之一。
2. 仲桓、南宮毛:皆為大臣之名,太保命其輔佐迎接太子。
3. 俾爰齊侯呂伋:命齊侯呂伋(即太公望)參與行動。
4. 干戈:武器,這裡指持兵衛士。
5. 虎賁:精銳近衛軍,象徵王室武力。
6. 逆子釗於南門之外:到南門外迎接太子釗。
7. 延入翼室:引導進入宮殿側室。
8. 恤宅宗:安撫王室宗族與宮廷。
9. 丁卯:特定日子,根據干支紀日法。
10. 命作冊度:命人草擬冊命與典章制度,用於繼位儀式。
11. 越七日癸酉:七日後的癸酉日。
12. 伯相命士須材:伯相(即高級輔臣)命令士須材執行某項任務,可能與即位禮有關。
3. 白話文
太保命令仲桓與南宮毛協助齊侯呂伋,帶著兩套武器與一百名虎賁軍隊,在南門外迎接太子釗。太子被迎入宮殿側室,安撫宗室與王宮之人。到了丁卯日,下令草擬繼位的冊命與典章。七日後,即癸酉日,伯相又命士須材承辦相關事務。
4. 總結
這段記錄的是成王駕崩後,朝廷安排迎立太子釗(即康王)繼位的過程,彰顯了周王朝對宗室秩序與繼承儀禮的重視,並透過軍衛與大臣的配合維持政權穩定。
啟示
君位更替需有嚴密儀式與政治安排,保障政局平穩過渡
王室繼承重視「冊度」與宗室安撫,制度與情感並重
重臣輔政與武力護衛同時展現,象徵王權正統與穩固
四、
1. 原文
狄設黼扆、綴衣。牖間南嚮,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几。西序東嚮,敷重厎席,綴純,文貝,仍几。東序西嚮,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几。西夾南嚮,敷重筍席,玄紛純,漆,仍几。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胤之舞衣、大貝、鼖鼓,在西房;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大輅在賓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
2. 注釋
1. 狄設黼扆:設置有黼(織有花紋)的大帳幔。
2. 綴衣:整齊排列的禮服。
3. 牖間南嚮:在窗間位置面朝南。
4. 敷重篾席:鋪設雙層的各種席子,席名(如篾席、厎席、豐席、筍席)代表不同材質或等級。
5. 純:席邊裝飾的緄邊,依顏色與紋樣有別(黼純、綴純、畫純等)。
6. 仍几:配有案几,即矮桌。
7. 西序、東序、西夾:宮室或堂室的不同部分,序為側室。
8. 陳寶:陳列的寶物。
9. 赤刀、大訓、弘璧、琬琰:赤色寶刀、重要銘文、大圓玉、精美小玉等象徵器物。
10. 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各種玉器與圖籍,象徵天命與歷法知識。
11. 胤之舞衣:祖先的舞衣。
12. 鼖鼓:禮樂中的大鼓。
13. 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祖先兌、和、垂三人所用武器。
14. 大輅、綴輅、先輅、次輅:各等級的車輿。賓階、阼階、左塾、右塾為其安置位置。
3. 白話文
狄人布置了有黼紋的帳幔與整齊的禮服。窗間處朝南設置,鋪有雙層的篾席,席邊飾以黼紋,配有華美的玉飾與案几。西序面東,鋪厎席、綴邊飾純與貝飾,也有案几。東序面西,鋪豐席、畫紋邊飾、雕玉案几。西夾面南,鋪筍席、玄色混紛邊飾與漆案几。五層寶玉陳列於西序,包括赤刀、大訓之書、弘大玉璧、琬琰等;東序則陳列大玉、夷玉、天球玉與河圖。西房擺有胤氏的舞衣、大貝與鼖鼓;東房擺有兌氏的戈、和氏的弓、垂氏的竹箭。大輅車停在賓階前,綴輅在阼階前,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
4. 總結
本段記述的是康王即位前或即位時,宮中重要的禮儀與器物陳設情形。各種玉器、書籍、祖器、車輿依等級與方位細密安排,體現了周代極嚴格的禮儀秩序與象徵體系。
啟示
禮制之繁與空間規劃展現政治秩序與宗法制度
玉器與器物非僅實用,更承載象徵意義,如祖先、天命與德治
宮室與祭器布陳精細有度,體現「禮以治國」的核心思想
五、
1. 原文
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內。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兩階戺。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一人冕,執鉞,立于西堂。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
2. 注釋
1. 雀弁:一種冠飾,有雀鳥紋飾,用於儀仗中較低階的侍從。
2. 惠:儀仗用的木杖或符節。
3. 畢門:宮殿的正門。
4. 綦弁:一種黑色冠飾,較雀弁為尊。
5. 戈上刃:指戈的鋒利部分,表示武裝執兵。
6. 階戺:階道兩側的平臺。
7. 冕:最高級的禮冠,表官位尊貴。
8. 劉、鉞、戣、瞿、銳:皆為古代兵器或禮儀用器。
- 劉:一種長兵器。
- 鉞:大斧,象徵軍權與威嚴。
- 戣:有鋸齒的大戟或斧戟。
- 瞿:一說為鉤形兵器。
- 銳:銳利的短兵器,可能是劍類。
9. 東堂、西堂:東西兩側的正殿。
10. 東垂、西垂:堂室東西兩側的外延部分。
11. 側階:階邊。
3. 白話文
兩人戴雀弁、手執禮杖,站在畢門之內。四人戴黑冠、手執鋒利的戈,分列於左右階道的兩側。一人戴冕,手執長兵器「劉」,站在東堂;一人戴冕,手執象徵權威的大斧「鉞」,站在西堂。另一人戴冕、手持戟形器「戣」,站在東垂;又一人戴冕、持鉤形器「瞿」,站在西垂;還有一人戴冕、執短兵器「銳」,站在側階處。
4. 總結
本段記述王室大典或朝儀場景中,侍衛人員的服飾與所持兵器,以及他們依照方位的嚴格配置。這些武器與服飾不僅具有實際用途,也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展現了周朝禮制的嚴謹與階級分明的政治秩序。
啟示
禮儀場面高度制度化,體現等級與權威
兵器成為象徵統治與保衛政權的視覺語言
官員與侍衛的定位體現了空間與政治的有機結合
六、
1. 原文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隮。太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冊命。曰:「皇后憑玉几,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吒。上宗曰:「饗!」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嚌,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諸侯出廟門俟。
2. 注釋
1. 麻冕黼裳:麻製的禮冠與繡有黼紋(象徵文德)的禮服,是居喪或莊嚴儀典時的服飾。
2. 賓階:宮殿中賓客所登之階(東階)。
3. 蟻裳:有蟻紋圖案的祭服。
4. 即位:就位,即就其禮儀中指定之位置。
5. 太保、太史、太宗:輔佐王者的重臣與史官、宗伯。
6. 承介圭:手持介圭,表示臣子受命。
7. 同瑁:雙聯之瑁玉,是受命與即位之象徵物。
8. 阼階:主位所用之階(西階)。
9. 御王冊命:宣讀王命,即任命文。
10. 大卞:「卞」指法度,「大卞」為周朝的法治規模。
11. 吒:三次叩首或呼號,表示慎重莊嚴。
12. 饗:祭禮中的請神受享之語。
13. 酢:祭禮中代表酬神或敬神的飲禮。
14. 嚌:嚐祭品儀式。
15. 宅:安置祭品。
16. 降:下階,結束儀式。
17. 俟:等待。
3. 白話文
國王戴麻製禮冠、穿著黼紋禮服,從賓階登上大殿。卿士與各邦君主同樣戴麻冠、穿蟻紋禮服,也進入殿內各就其位。太保、太史、太宗三位重臣也都著麻冕、紅色禮服。太保持介圭、上宗奉同瑁,從正階登殿;太史持書,也從賓階登上,宣讀王命:
「皇后憑靠玉几(禮器),陳述遺命,任命你繼承教訓,主政周邦,遵循大法,調和天下,以承揚文王、武王的光明教訓。」
國王雙手再拜,起身回應說:「我這末微之人,如何能治理四方、恭敬承受上天的威嚴。」然後接受同瑁,三日內住宿三次,舉行三次祭禮與吒儀。上宗說:「開始饗祭吧!」太保受瑁下殿,盥洗後持異形之璋進行酬神儀式,交給宗人並行拜禮,國王回拜。太保再次受同瑁,進行祭祀、嚐食、安置祭物,再次交由宗人並互拜。太保完成儀式後下殿收禮。諸侯們則在廟門外等待下一步指令。
4. 總結
本段記述的是新王即位時的隆重冊命儀式,包括服飾禮制、階次登殿、太史宣命、王答拜、接受象徵統治權的玉器與進行三祭等過程。全程嚴謹、層層有序,體現了周代宗法與禮治制度的高度成熟與重視祖訓與天命的政治思想。
啟示
周代禮儀制度詳盡,強調階級、法度與敬天承命的理念
君位承繼不僅是血統延續,更須經由宗法與禮典認可
政治合法性來自對先王遺訓與天命的承擔與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