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周公既沒:周公去世後,「沒」指死亡。
2. 命君陳:「君陳」是人名,為受命之官,具體職位不明,應是當時重要的卿士。
3. 分正:規劃與整治之意。「分」為分配、劃定,「正」為整治、規範。
4. 東郊:指成周(今河南洛陽)東部郊區。古人常於郊外興建重要祭祀或政治建築。
5. 成周:周朝東都,即今河南洛陽地區,由周公所建,作為王朝東部政務中心。
6. 作《君陳》:指作成《君陳》一篇文告,用以記錄此次命令與政策。
3. 白話文
周公去世後,成王命令君陳規劃並整治成周的東郊地區,因此作了《君陳》一文記錄此事。
4. 總結
這句說明周公身後,朝廷繼續推進其建都成周的事業,由君陳負責規劃治理東郊,展現制度延續與政務穩定的精神。
啟示
優秀政治制度應有延續性,領袖雖逝,事業不斷
成周的整治為王朝東部政權建設奠定基礎
君臣各司其職,是政令得以順行的關鍵
一、
1. 原文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茲東郊,敬哉!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乂。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爾惟風,下民惟草。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于內,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謀斯猷,惟我后之德。』嗚呼!臣人咸若時,惟良顯哉!」
2. 注釋
1. 令德孝恭:良好的品德,指孝順而恭敬。
2. 克施有政:能夠施行政治、治理百姓。
3. 尹:治理、主管。
4. 慎乃司:謹慎地管理你的職責。
5. 率厥常:遵循舊有常規制度。
6. 懋昭:發揚光大。
7. 馨香:氣味芳香,比喻德行感人。
8.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祭祀時黍稷的香氣不如德行的感召更能感動神明。
9. 孜孜:勤奮不懈。
10. 爾惟風,下民惟草:你如風,下民如草,風行草偃,比喻民隨上行。
11. 師虞:指參謀、顧問之人。
12. 庶言同則繹:眾人的建議一致,才能通達事理。
13. 謀、猷:計謀、策略。
14. 良顯:美善而光明,指德才兼備者。
3. 白話文
王說:「君陳啊,你具有良好的品德,為人孝順又恭敬,對兄弟和睦友愛,也能施行政事。現在命你主管東郊地區的政務,務必謹慎!從前周公教化萬民,百姓都懷念他的德行。你要小心治理,遵守制度,努力發揚周公的教訓,讓人民得到治理。我聽說:『真正的政治清明如同芳香,可以感動天地神明。黍稷不是最香的,光明的德行才是真正的馨香啊。』你要時常遵循周公的教誨,日夜勤勉,不可懈怠享樂。人若未曾見過聖人,就像不知道聖人是怎樣的;即使見過聖人,也不一定能效法聖人,因此你要謹慎警惕!你就像風,百姓如草,風行草偃,比喻百姓會效法你。治理政事無不艱難,有時廢弛,有時興盛,一切取決於你的諮詢與輔佐。如果你有好的謀略與政策,應當先向君主匯報,然後再對外推行,說:『這謀略與政策都是我君主的德政。』唉,所有官員都應如你一般,這才是賢良顯著的表現啊!」
4. 總結
本段為成王對君陳的勉勵與囑託,讚其品德並命其治理東郊,強調以德政為本,效法周公,持守制度,勤勉不懈,並提醒其職責重大,應謙虛、善用謀士、忠誠君上,做到內外一致、上行下效。
啟示
德行高尚比物質供奉更能感動人心與神明
官員應效法聖賢,勤勉自律
領導如風,百姓如草,上行下效影響深遠
治政不易,需多聽忠言,慎重施政
謀略應歸功於君主,體現忠誠與謙遜
二、
1. 原文
王曰:「君陳,爾惟弘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寬而有制,從容以和。殷民在辟,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訓,辟以止辟,乃辟。狃于奸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惟民生厚,因物有遷。違上所命,從厥攸好。爾克敬典在德,時乃罔不變。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爾之休,終有辭於永世。」
2. 注釋
1. 弘周公丕訓:發揚周公偉大的教訓。
2. 無依勢作威:不可依仗權勢橫行霸道。
3. 無倚法以削:不可借用法令圖謀打壓、侵削。
4. 從容以和:舉止平和,使政通人和。
5. 辟:偏私、苛刻。
6. 宥:寬恕。
7. 惟厥中:在於恰到好處的中道。
8. 狃于奸宄:習慣於邪惡叛逆的行為。
9. 三細不宥:「三細」指三種嚴重的小人之罪,形容極惡不可赦。
10. 忿疾于頑:對愚頑的人心懷憤恨。
11. 求備于一夫:苛求一個人做到完美無缺。
12. 必有忍,其乃有濟:能忍耐才能成功。
13. 簡厥修:選擇有修養的人。
14. 因物有遷:因時因情形而變通。
15. 敬典在德:恭敬地遵守典章制度,以德為本。
16. 升于大猷:提升到大政大略的境界。
17. 終有辭於永世:將來會在歷史上留下名聲。
3. 白話文
王說:「君陳啊,你要大力發揚周公的教誨,不可倚仗權勢作威作福,也不可藉口法令打壓百姓。要寬厚但有制度,從容而和諧。面對殷人,如我說要嚴懲,你不要盲從嚴懲;我說要寬宥,你也不要盲從寬宥,一切以中庸為準。若有人不順從你的政令,不受你的教化,就要以適度的懲罰來止住偏差,這才叫真正的懲罰。對於那些習於作奸犯科、敗壞風俗的人,三種極端惡劣行為不可寬恕。你不可因憤怒而苛責頑民,也不可要求一個人做到十全十美。只要能忍耐,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有包容,德行才能廣大。選拔修養好的人,也同時了解那些修養不足的人;提升品德優良者,引導品行未端者。人民的生活厚實與否,是因物因時而遷移的。有人違背上命,隨意行事。你要能敬重制度、以德為本,那麼無論何時都能因時變通,合乎道理。如果你能這樣做,就可達成偉大政略,我這作君主的也會因此蒙受更多福報;你自身的美名,也終將傳諸後世。」
4. 總結
本段講述治政應中道和平,防止濫權與苛政,不可專斷也不可姑息。教誨君陳要寬中有度,審慎處理政務,以德立政,選才育才,最終可達大治,流芳後世。
啟示
治政應持中庸之道,忌偏私或懈怠
德政勝於法治,寬嚴需得其宜
用人應包容不求全,提攜而非排斥
領導者的德行與態度,直接影響百姓風俗
德治者必名留後世,受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