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周官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尚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1. 原文


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還歸在豐,作《周官》。


2. 注釋


1.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繼位後由周公輔政。

2. 黜殷命:「黜」為廢除、終止;意指終止殷商的天命與王統。

3. 滅淮夷:討伐並征服東南地區的淮夷部族。

4. 還歸在豐:「豐」為周原的京畿地區,即宗周(今陝西西安附近)。

5. 作《周官》:「作」為創制、制定;《周官》指的是《周禮》中所述的周代官制,此處即指成王制定官制之事。


3. 白話文


成王既已廢除殷商的天命與王朝,又討伐淮夷並將其征服,隨後返回宗周之地(豐邑),制定了周代的官制,作成《周官》。


4. 總結


本句記述周成王在軍事與政治上的重要舉措,既確立王權、平定外患,又完善官制,為周朝奠定制度基礎。


啟示


王朝更替需以制度建設鞏固新政


戰後回歸正治,展示治國遠見


統一與制度建設並行,方能立國久遠





一、


1. 原文


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歸于宗周,董正治官。


2. 注釋


1. 撫萬邦:撫育、安撫天下各國。

2. 巡侯、甸:「巡」為巡視;「侯」指諸侯;「甸」指王畿之外、次於京師的地區。

3. 四征弗庭:四方的征服之地若不來朝見,則會加以征討(「庭」即朝見之義)。

4. 綏厥兆民:「綏」為安撫;「厥」為其;「兆民」指廣大人民。

5. 六服群辟:「六服」為王畿以外按遠近劃分的地區;「群辟」指各地諸侯與首領。

6. 罔不承德:無不接受王德、歸順王化。

7. 歸于宗周:返回周朝都城宗周。

8. 董正治官:「董」為總領、監督;「治官」即整頓與管理官府政務。


3. 白話文


周王撫育並安定天下萬國,巡視諸侯與王畿之地;對於四方不朝的征服區,則予以征討,以安撫廣大的人民。遠近六服之地的諸侯首領,無不順從王德。王返回宗周後,整頓官府政務,推行治理。


4. 總結


此段記述周王的巡撫政務與整飭官制,顯示王道兼具文治武功,內安民心、外服諸侯,以德行立國、以制度治理天下。


啟示


君主需兼顧巡撫、征伐與安民


德政為本,遠近諸侯皆服


制度建設不可忽,政事須董正





二、


1. 原文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


2. 注釋


1. 大猷:偉大的治理法則。

2. 制治于未亂:在天下未亂時就設法治理。

3. 保邦于未危:在國家尚未危難時就設法保護。

4. 稽古:考察古代典制。

5. 百揆:總理百事的大臣,即宰相。

6. 四岳:古代輔佐天子的四位大臣,掌理民政。

7. 州、牧、侯伯:外地的地方行政長官與諸侯。

8. 庶政惟和:各項政事皆能協調運行。

9. 官倍:官職增設、職務更多。

10. 不惟其官,惟其人:不是看職位,而是看擔任者是否適任。

11. 祗勤于德:虔敬勤奮地修養德行。

12. 夙夜不逮:從早到晚努力,仍感力有未逮。

13. 訓迪厥官:教導並啟發各職官。


3. 白話文


王說:「要遵循古代治理大法,在天下未亂前就加以整治,在國家未危前就加以保護。」他又說:「唐虞時代參考古代制度,設置了許多官職。朝中有百揆與四岳,地方則有州、牧、侯伯。各項政務能夠協調一致,天下諸國都安寧。到了夏商時代,雖然官職更多,卻也能治理好國家。英明的君王在設官用人時,不僅重視職位,更看重人的品德與才能。如今我這個小子,只能虔敬地修德,但努力從早到晚仍感不足。唯有仰望前代的典章制度,來訓練與引導我的各級官員。」


4. 總結


此段說明明君應以古代聖王為鑑,未雨綢繆,慎於用人。政治安定靠制度,制度之成靠得人。德行與勤政是君主的根本,歷代成敗皆以此為準繩。


啟示


治國應防患於未然


任人唯賢,重在人不在位


君主須虔敬修德、效法先王


政和人和,國家方可長治久安





三、


1. 原文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塚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司冠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于四岳。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2. 注釋


1.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輔佐天子的最高官。

2. 論道經邦:論述治國大道,治理國政。

3. 燮理陰陽:調和政事與陰陽、天地自然之道。

4. 官不必備,惟其人:設官不拘名目,重在選賢才。

5.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輔導太子的官。

6. 貳公弘化:副公職,輔助教化之政。

7. 寅亮天地:協助明辨天理地道。

8. 弼予一人:輔佐天子一人。

9. 塚宰:總理政事的大臣,相當於宰相。

10. 均四海:使四方國政均平。

11. 司徒、宗伯、司馬、司冠、司空:六卿之職,分掌教育、禮儀、軍政、刑法、土地等政務。

12. 五典:古代五種倫理規範,如父義、母慈等。

13. 九牧:周代分天下為九州,各設牧監之。

14. 阜成兆民:使萬民富足安樂。

15. 五服一朝:五服之地(近到遠的封地等級)都來朝見天子。

16. 黜陟:貶退或擢升官員。


3. 白話文


設置太師、太傅與太保,這三位即為「三公」,他們職掌論述道德、治理國家,調和陰陽與政事。設官之義,不在形式是否齊全,而在能否得人。又設少師、少傅、少保,稱為「三孤」,協助三公推行教化、輔導太子,與天地同理,協助君王治理天下。

塚宰總理國政,統領百官,使天下政令一致。司徒掌管教育,推廣五倫之教,教化人民。宗伯主持禮儀,處理祭祀鬼神與政務之調和。司馬掌理軍政,統領六軍,維持國家安定。司冠主刑獄,懲罰奸惡,維持法治。司空治理土地與人民居所,順應天時地利。

這六卿各司其職,帶領所屬之人治理九州,使百姓富足有成。每過六年,五服之地都來朝見;再過六年,天子親自巡視天下,並在四岳考察制度。諸侯則於地方山嶽進行朝見,由天子根據政績賞罰升黜。


4. 總結


此段詳述周代官制設計,強調設官重在人才而非形式,並通過「三公」「六卿」「三孤」等制度協助君王施政,以維天下之治。政治制度和用人之道須與天地自然相應,亦須有定期巡察與賞罰機制,方能治理四海。


啟示


治國重在得人,制度應因才設職


君王須依靠群臣分職理政,專業分工


定期巡察與考績制度,有助於長治久安


德、禮、教、政、刑、土六者並重,方能興國富民





四、


1. 原文


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其爾典常作之師,無以利口亂厥官。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不學牆面,蒞事惟煩。

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後艱。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偽。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龐。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


2. 注釋


1. 欽乃攸司:敬重你所掌管的職責。

2. 慎乃出令:謹慎頒布命令。

3. 令出惟行,弗惟反:命令一出就應實行,不應反覆。

4. 以公滅私:用公心消除私心。

5. 民其允懷:人民就會真心信服。

6. 學古入官:學習古人之道再任官。

7. 議事以制:討論政事應遵制度。

8. 典常作之師:應以常典為準則和師法。

9. 利口亂厥官:憑巧言擾亂本職。

10. 蓄疑敗謀:心懷疑慮會敗壞計謀。

11. 不學牆面:不學無術如對牆發呆。

12. 蒞事惟煩:處事必混亂無章。

13. 功崇惟志:功業高在於有志。

14. 業廣惟勤:事業大靠勤奮。

15. 果斷:當機立斷。

16. 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有職位不應驕傲,有俸祿不應奢侈。

17. 無載爾偽:不可存有虛偽。

18. 心逸日休:心靈安寧則日益美善。

19. 心勞日拙:心思虛偽則日益拙劣。

20. 弗畏入畏:不自警惕則終將陷入恐懼。

21. 推賢讓能:舉薦賢人,讓位於能者。

22. 庶官乃和,不和政龐:各官和睦則政清明,不和則政務紛亂。

23. 稱匪其人,惟爾不任:任非其人,是你無法勝任。


3. 白話文


周王說:「唉!凡是我朝的官員士君子,當敬重自己所負責的職務,謹慎地下達命令,命令一旦頒布,就要確實執行,不可出爾反爾。行事要以公心為先,才能消除私心,百姓才會誠心歸服。當官應學習古人的治道,議論政事要根據制度,這樣施政才不會迷失方向。你們要以法典和常規作為師法,不可憑口才擾亂職事。心存疑慮會破壞計畫,懶惰與忽略政事只會導致混亂;若又無學識,如同面壁發呆,自然政務煩亂。


我要告誡你們這些卿士:成大功須立志,開大業須勤奮,且要果斷,才不會在困難前退縮。身居高位不可驕傲,受祿不可奢侈。謙恭節儉才是真正的德行,不要虛偽做人。若是行德,內心安定且日益安樂;若是虛偽,則心神勞累、才能漸拙。身處寵位應思危備變,凡事需心存敬畏,若無敬畏之心,遲早陷入恐懼。能夠舉薦賢人、禮讓有能者,各官間才能和睦,不和則政事紛亂。任人唯賢,是你的本事;若舉非其人,則說明你不稱職。」


4. 總結


此段為君王對官員的勉勵與告誡,核心在於敬職、正心、公正、擇才與謙慎。政令需行必果,用人要以德與能為標準,才能齊政清明、民心歸服。


啟示


公私分明才能得民信


行政須有制度依據,不能逞口才


推賢讓能,政務才可和順


官員需戒驕守正、勤學果斷,勿因虛偽而誤政


心懷敬畏,居安思危,才能長保安泰





五、


1. 原文


王曰:「嗚呼!三事暨大無,敬爾有官,亂爾有政,以佑乃辟。永康兆民,萬邦惟無斁。」


2. 注釋


1. 三事:指輔佐王政的重要官員,常泛指政事三職(如司徒、司馬、司空),或廣義為三種政務。

2. 暨大無:「暨」為連及,「大無」或為官名,也有解釋為「大夫」的異文。

3. 敬爾有官:恭敬地治理你們的職務。

4. 亂爾有政:「亂」作「理」解,整治、管理;即治理好你們所負責的政務。

5. 佑乃辟:輔佐你們的君王(辟為君)。

6. 永康兆民:「永康」意為長久安寧;「兆民」即萬民百姓。

7. 萬邦惟無斁:「萬邦」指天下諸侯國;「斁」為厭倦、敗壞之意,「無斁」即無怨無亂。


3. 白話文


周王說:「唉!你們三事官以及大夫們,務必恭敬地治理好自己的職務,整頓並管理好各自的政務,以輔佐君王。如此才能使百姓長久安寧,天下萬國也就不會有混亂與怨恨。」


4. 總結


本段強調官員應恭敬盡職、治理政務,協助君主安定百姓與天下。政和則民安,官正則國泰。


啟示


官員應守職盡責,輔佐國君


政務有序,才能長保百姓安康


君臣協力,是天下太平之本





六、


1. 原文


成王既伐東夷,肅慎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


2. 注釋


1.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繼位後由周公攝政。

2. 伐東夷:討伐東方的夷族部落,為周王朝東征之一。

3. 肅慎:古代東北方部族,對周朝表示臣服與朝貢。

4. 來賀:前來祝賀周成王征伐東夷成功。

5. 王俾榮伯:「俾」作「使」解,命令;「榮伯」為當時一位卿士,負責接待與文書起草。

6. 賄肅慎之命:「賄」在此為「賜」意,意指對肅慎的賞賜與宣命。


3. 白話文


周成王征伐東方的夷族後,肅慎部族前來朝賀。成王便命令榮伯撰寫《賄肅慎之命》,作為賞賜肅慎的文書。


4. 總結


本句記述成王征伐東夷後,肅慎來朝賀,成王因此賞賜,並命榮伯撰文。表現出周王朝威德遠播,四方來朝的政治形象。


啟示


軍事成功能促進外交與朝貢


周朝重視禮儀與文書制度,賞賜有命可循


對邊遠部族的懷柔政策,有助穩定政權與邊疆





七、


1. 原文


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畢,告周公,作《亳姑》。


2. 注釋


1.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周初重要政治家。

2. 在豐:指周公晚年居於豐地(今陝西長安附近)。

3. 將沒:「沒」指死亡,將死之意。

4. 欲葬成周:「成周」為東都,即後來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周公希望死後葬於成周。

5. 薨:諸侯、大臣之死稱「薨」,表尊敬。

6. 葬于畢:「畢」為地名,在豐鎬附近。成王未遵其願,將周公葬於畢地。

7. 告周公:古代有「告墓」之禮,即君主或繼承人告知亡者其葬事安排。

8. 作《亳姑》:「亳姑」為文名,此篇記述此事並表達哀思與敬意。


3. 白話文


周公在豐地時,臨終前希望死後能安葬於成周。周公薨逝後,成王將他安葬在畢地,並依禮制向其墓告知此事,並作了《亳姑》一文以紀念。


4. 總結


本句記述周公臨終願望與成王實際安排葬事的差異,並強調告墓之禮與對周公的尊敬之情,體現周代慎終追遠、禮制分明的文化精神。


啟示


尊重先賢遺願乃道德操守,但亦須視實際情勢權衡


告墓為傳統禮制,展現對亡者的敬慎與誠意


周公德望深厚,即使身後仍被朝廷以禮相待,昭示政治文化之重禮精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57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4
1. 原文 周公作《立政》。 2. 注釋 1. 立政:設立政事,指制定或施行治國之法 2. 周公:即周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佐成王,有「制禮作樂」等重大功績 3. 作《立政》:撰寫《立政》一篇,屬於《尚書》中的政論性文獻 3. 白話文 周公撰寫了《立政》一文
2025/05/14
1. 原文 周公作《立政》。 2. 注釋 1. 立政:設立政事,指制定或施行治國之法 2. 周公:即周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佐成王,有「制禮作樂」等重大功績 3. 作《立政》:撰寫《立政》一篇,屬於《尚書》中的政論性文獻 3. 白話文 周公撰寫了《立政》一文
2025/05/14
1. 原文 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 2. 注釋 1. 歸自奄:成王從征伐奄國返回 2. 宗周: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即今陝西西安附近 3. 誥庶邦:「誥」是頒布命令或告誡,「庶邦」指眾多的諸侯國 4. 作《多方》:「作」為撰寫,《多方》是成王誥諭諸侯的政書
2025/05/14
1. 原文 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 2. 注釋 1. 歸自奄:成王從征伐奄國返回 2. 宗周: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即今陝西西安附近 3. 誥庶邦:「誥」是頒布命令或告誡,「庶邦」指眾多的諸侯國 4. 作《多方》:「作」為撰寫,《多方》是成王誥諭諸侯的政書
2025/05/13
1. 原文 蔡叔既沒,王命蔡仲,踐諸侯位,作《蔡仲之命》。 2. 注釋 1. 蔡叔: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弟,封於蔡,為蔡國始祖。 2. 既沒:已經去世。 3. 王命蔡仲:周王命令蔡仲繼位。蔡仲是蔡叔之子。 4. 踐諸侯位:承繼諸侯之位。 5. 作《蔡仲之命》:周王為此作誥命文
2025/05/13
1. 原文 蔡叔既沒,王命蔡仲,踐諸侯位,作《蔡仲之命》。 2. 注釋 1. 蔡叔: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弟,封於蔡,為蔡國始祖。 2. 既沒:已經去世。 3. 王命蔡仲:周王命令蔡仲繼位。蔡仲是蔡叔之子。 4. 踐諸侯位:承繼諸侯之位。 5. 作《蔡仲之命》:周王為此作誥命文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五霸患洪流,頃刻決堤泛千里!
Thumbnail
五霸患洪流,頃刻決堤泛千里!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Thumbnail
鄭國非常強盛,以寡擊眾仍能旗開得勝。周桓王下令將蘇忿生封地中的十二個城邑交給鄭國,並且收回鄭國的四個城邑。
Thumbnail
鄭國非常強盛,以寡擊眾仍能旗開得勝。周桓王下令將蘇忿生封地中的十二個城邑交給鄭國,並且收回鄭國的四個城邑。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