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Yo-Yo Ma),一位在古典樂壇擁有無可撼動地位的大提琴家,更是一位以音樂為語言,跨越疆界、連結文化的藝術使者。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情感的傳遞與思想的交流。 早年背景:音樂天賦與文化根基 1955年10月7日,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充滿音樂氛圍的家庭。父親馬孝駿是音樂教育家,母親盧雅文則為聲樂家,從小耳濡目染下,他三歲便開始學習大提琴。四歲時,全家移居美國紐約。馬友友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接受正規音樂訓練,師從大提琴名師Leonard Rose,同時也在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與音樂,展現他對人文精神與藝術深度的雙重關注。 演奏生涯:從古典高峰到跨界探索 馬友友七歲首次登台,九歲便在美國電視節目中表演,可謂天才早發,一鳴驚人。1978年,他獲得艾弗里·費雪獎,正式踏入國際古典樂壇核心圈。紐約愛樂、柏林愛樂等世界一流樂團合作,指揮家如伯恩斯坦、馬捷爾、杜達美皆曾與他攜手演出,足跡遍及全球各大音樂廳。 然而,馬友友不局限於古典曲目,他的音樂演奏橫跨爵士、探戈、美國藍調、乃至電影配樂。他所主導的「絲路計畫」集合來自中亞、印度、中國與西方的音樂家,共創融合東西音樂語彙的作品,是文化交流的典範。 代表錄音:技藝與靈魂的雙重展現 在馬友友豐富的錄音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曾三度錄製此曲,從1983年的技術精準,到1998年的內斂深沉,再到2018年的哲思通透,見證了他藝術歷程的演變。 他與鋼琴家伊曼紐·艾克斯合作的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全集,以及與頂尖樂團演出的布拉姆斯與舒曼協奏曲,也充分展現他對浪漫主義音樂的深刻理解與詮釋。 在跨界領域,他的《絲路之旅》系列、《阿帕拉契之旅》專輯,以及與譚盾合作的《臥虎藏龍》電影原聲帶,都突顯他將大提琴帶入多元語境的能力。 演奏風格:深情、自由、包容 馬友友的演奏風格以情感真摯著稱。他不僅掌握音符,更深入音樂的靈魂。他的大提琴聲音溫暖而具有穿透力,能細膩地描繪出巴哈的結構之美,也能即興呼應詩歌節奏,如他與梅莉·史翠普合作吟唱唐詩時,即興大提琴與詩詞交織,成為藝術跨界的經典片段。 他樂於與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合作,擁抱創新。他的大提琴不再只是西方古典樂器,而成為與二胡、塔布拉鼓等並肩共鳴的載體,體現真正的音樂對話。 榮譽與影響:超越舞台的音樂使者 馬友友的成就不勝枚舉:他獲得18座葛萊美獎、國家藝術獎章、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他曾登上《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 他也積極推動音樂教育,參與公益活動,關注弱勢族群,以行動實踐藝術對社會的責任。他不僅啟發無數年輕音樂家,也讓全球觀眾感受到音樂的普世力量。 馬友友是一位重要的演奏家,也是一位文化思想傳播者。他使大提琴不只演奏音樂,更講述故事、表達情感、建構理解。他以卓越的技藝與開放的心靈,拓展了音樂的邊界,也拓寬我們對藝術與人文的想像。他的音樂,是跨越語言與民族的世界對話,是這個時代最動人的聲音。
■演奏視頻■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首Dvořák Yo Yo Ma Bělohlávek 2015


馬友友演奏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