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與21世紀交界的古典音樂殿堂中,若要舉出一位能將技藝、情感與人格魅力完美融合的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無疑是最令人敬仰的名字。他的琴聲時而如銀絲繚繞,時而似火焰奔湧,既有無與倫比的技術張力,也蘊藏深刻的人性光輝。 伊扎克·帕爾曼於1945年8月31日生於英屬巴勒斯坦(今以色列)特拉維夫,父母皆為波蘭移民。年僅四歲時,他因感染小兒麻痺症而終生依靠拐杖與輪椅行動,卻未使他遠離音樂的召喚。童年時,他在收音機中初次聽見海飛茲的演奏,深受震撼,遂立志學琴。
他早期在特拉維夫音樂學院習藝,十三歲赴美,進入紐約茱利亞德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師承Ivan Galamian與Dorothy DeLay等名師。他的音樂天賦與不屈意志很快引起各界矚目,1958年登上美國電視節目《艾德·沙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後聲名鵲起,1964年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重要首演,自此開啟長達數十年的傳奇演奏生涯。
帕爾曼的演奏風格兼具熱情與溫潤,既有極致的精準與流暢,又不失濃厚的抒情性。他的音色圓潤而富於層次,無論是貝多芬的崇高、勃拉姆斯的深沉,抑或柴可夫斯基的激昂、馬勒的憂鬱,他皆能以獨特詮釋觸動人心。他曾與全球頂尖樂團合作,包括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紐約愛樂、芝加哥交響等,並與卡拉揚、阿巴多、巴倫波因、小澤征爾等指揮大師結下深厚音樂情誼。帕爾曼亦精於室內樂,曾與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鋼琴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等共奏莫札特、舒伯特之作,展現極高的藝術默契。
他亦曾多次榮獲葛萊美獎、艾美獎、美國國家藝術勳章、甘迺迪中心榮譽獎章等重要殊榮,2000年更獲頒總統自由勳章,表彰他對音樂與文化的卓越貢獻。
帕爾曼的錄音豐富多元,橫跨獨奏、協奏、室內樂與跨界作品,許多版本成為詮釋經典。其中廣為愛樂人稱道的包括: 柴可夫斯基與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指揮:貝姆 / 小澤征爾)——強烈而富詩意的演繹,至今仍為榜樣之作。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與阿什肯納齊合作)——兩位巨匠之間的對話,細膩且深情。 約翰·威廉斯電影配樂錄音(《辛德勒的名單》小提琴主題)——琴音如泣如訴,成為電影最深刻的靈魂。 「三大提琴家與帕爾曼」演出實錄(與多明哥、卡雷拉斯、馬友友)——藝術性與親和力兼具的跨界盛宴。 與安德烈·普列文指揮的孟德爾頌與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典雅與激情兼備,為眾多樂迷所珍愛。
此外,帕爾曼多次登上美國PBS、BBC等節目,出版紀錄片與教學影像,包括《Itzhak》(2017年紀錄片)深刻描繪其人生哲學與音樂旅程。
除演奏與指揮外,帕爾曼亦致力於音樂教育,長年於朱利亞德學院執教,並創立帕爾曼音樂課程(Perlman Music Program),培育無數優秀年輕音樂家。他以真誠溫暖的性格、幽默風趣的談吐,深受學生與樂迷敬重。
帕爾曼的生命是一首用琴弓書寫的頌歌。他讓人相信,即使身體有限,心靈與藝術卻能無遠弗屆;即使世界嘈雜,琴音依然可以喚起內在最純粹的情感。他的琴聲不僅屬於舞台,也屬於人心。
■演奏視頻■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 Legendary violinist Itzhak Perlman performs the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with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and conductor Daniel Barenboim, recorded live in 1992 at Konzerthaus Berlin.

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

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