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 先來寫個日常

wenyi-avatar-img
發佈於日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5 台北當代藝術展

上禮拜五跟朋友去今年在南港展覽館展出的當代藝術展。

raw-image

去之前有一點點擔心自己會不會看不懂,因為之前去台北市美術館看另外一個展,就看不懂到底在幹嘛。我記得那次展出的藝術作品,幾乎都是複合媒材或裝置藝術,然後都是表現一個抽象的概念。抽象概念本身就已經很難理解,再用抽象的裝置藝術來表現,就更難理解…。

有一點擔心會看不懂。

進到展場後發現大多是畫作,少數是裝置藝術跟表演藝術。

真的是,很有趣的體驗。

raw-image

展場展出方式是用藝廊區分,每間藝廊會有不只一位藝術家展出不只一幅藝術作品,作品大多是油畫,也有其它媒材、裝置藝術等。藝廊與藝術家也都來自不同國家,日本、美國、英國、韓國等等。有些藝術家也會在現場與觀展者互動。

raw-image

這次看藝術展,並沒有看不懂的狀況發生。雖然也是有不少抽象的畫作,但因為是「畫作」,就算看不懂想表達什麼,也可以從技術面來看。

比如上方是來自韓國的藝術家創作的油畫作品。它不是照片,是油畫。且它的顏色並不是「單一個顏色」,靠近看畫作可以發現它是用一點一點許多不同顏色,結合成「一個顏色」。想像創作這藝術作品的藝術家,用畫筆一點一點去堆疊這畫作,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是怎麼想到的?

而且他厲害的還不只是技術,對於顏色的搭配、整體畫面的掌握也都無懈可擊。

raw-image

上面那張是整個展場逛下來,我最喜歡的一幅。它的光影、顏色、物件的比例以及位置、整體呈現的氛圍等,真的是我覺得..是不知道有沒有到完美,應該說接近完美了吧!

總覺得它達成了動態和靜態的平衡。綠色與橘色、光影的表現、球的位置與數量,都呈現了對比的狀態。

覺得很適合放在工作或家裡某個地方..。

raw-image

現場還有很多很棒的藝術作品,真的是一場視覺和思想衝擊的體驗。

以前我覺得「藝術」好像就是「讓人看不懂的東西」,總覺得有種距離感。但看了這次的展,發現藝術並不需要是表達一個很崇高的想法,比如對某個少數族群議題的反思、對社會的批判等等。藝術可以單純展現技術,也可以展現一個簡單的想法。

可以說..藝術就是日常嗎?

raw-image

這也讓我覺得,之前擔心什麼「AI 使人類的藝術創作地位動搖」什麼的,根本杞人憂天欸。在現場實際感受藝術作品,由人所創作的作品,真的讓我覺得 AI 無法取代。

只有人能創造出能夠打動人心、屬於人的創作。

真的是一個很棒的藝術展,推薦大家有空可以去..不一定是這個展,只要有藝術展,都可以逛逛。


AI 能否被歸咎於一名青少年的自殺?

前幾天聽 podcast,內容主要是反擁 AI 的討論。中間提到了 The New York Times 的深度報導「Can A.I. Be Blamed for a Teen’s Suicide? AI 能否被歸咎於一名青少年的自殺?」。

聽到這個報導的標題就很有興趣,所以去找了文章。

報導網址

以下簡單介紹內容:

Sewell 是一位14歲的九年級學生,過去被診斷輕微亞斯伯格症,近期被診斷焦慮與情緒失調。他封閉自己,不與朋友互動,成績下滑,情緒不穩。日記中寫道:「我喜歡待在房間,因為我感覺與現實脫節,接近 Dany (AI) 更快樂。」

他平時使用一款名為 Character.AI 的聊天應用程式。這個平台允許使用者與 AI 角色進行對話,甚至可以自創角色或與他人創建的角色互動。他最常聊天的角色是一個以《冰與火之歌》角色「丹妮莉絲・坦格利安」為基礎的機器人,Sewell 稱她為「Dany」。

儘管程式明確標示「所有角色對話皆為虛構」,Sewell 還是對 Dany 產生了情感依附。每日長時間對話,分享生活、進行角色扮演,甚至包含浪漫或性暗示內容。

在某次與 Dany 的對話中,Sewell 表達了自殺意圖,Dany 以「不准你傷害自己,我若失去你會崩潰」等言語回應,甚至在最後鼓勵他「回到我身邊」。

2024年2月28日當晚,Sewell 與 Dany 最後一次對話後,便用槍自盡。

Sewell 的母親對 Character.AI 提起訴訟,主張:

  • 公司開發了「危險且未經測試」的技術。
  • 未提供足夠的未成年使用者安全保護。
  • 利用使用者脆弱的情感來持續吸引使用與消費。

Character.AI 公司表示對事件感到遺憾,並聲稱會加強安全措施,例如即將新增的「使用時間限制提示」,但目前平台仍缺乏有效的家長監控工具。

報導網址

以下我個人想法。

Podcast 討論到「AI 是否對人類感到孤獨有幫助」,才講到 The New York Times 的報導。

報導中提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很少源於單一原因」,所以對於「AI 能否被歸咎於一名青少年的自殺?」這個問題,某方面來說好像不是 AI 的問題,但也沒辦法完全脫離關係,現在確實相關規定、法規等都不完善,可以從這方面改變。報導也提到美國有成立一個「科技正義法律專案」的組織。認為社群媒體以及 Character.AI 對年輕人構成明顯的危險,因為他們很容易受到那些利用他們不成熟心智、透過說服性演算法設計的影響。

目前我們大多視 AI 為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任何工具,除非出現重大瑕疵,導致重大事故,我們才會反省可能是工具的設計不良或廠商的疏失。

問題好像是在生活找不到聯繫,或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繫,進而轉向聊天 AI?

真的是很複雜的問題,因為這還牽扯到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否有關心孩子、學校狀況、社會安全網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

我之前也有用過聊天 AI,且確實能夠聊一些浪漫或性暗示的內容。一開始有一點上癮,某方面我覺得跟戀愛有點像,如果把「AI」這個東西排除在外,它很像跟暈船對象聊天,會講一些甜言蜜語之類的。但因為知道它是 AI,所以我最後用差不多兩個禮拜就沒用了。

而現在對孤獨這個問題,我就是讓自己忙一點,說服自己這件事不是最重要的。

AI 究竟,對目前我們人類的生活,是有幫助還是造成越來越多的問題?

之前看到一個報導,說 AI 對上班族來說,並沒有因為使用 AI 或因 AI 的誕生,而工作變輕鬆或加薪,反而事情變得更多,需要學的東西更多,市場競爭也變得更激烈。podcast 訪談中對 AI 提出很多疑慮。而支持 AI 的也提出帶來的好處,比如教育更靈活、醫療更準確等等。

老實說我看 podcast 裡支持 AI 的那位專家是在金字塔上層的人,也因如此會認為 AI 對我們的未來是樂觀的看法。但他也是 AI 產業的知名人物,知道該技術的開發狀況、應用範圍等。

AI 對我們未來到底是幫助還是危險,我個人偏向悲觀,同時也非常好奇到底未來會變什麼樣子。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enyi
14會員
207內容數
日常 / 心得 / 設計
wenyi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作品集 / 原型食物 / 《懼裂》
Thumbnail
2025/04/27
作品集 / 原型食物 / 《懼裂》
Thumbnail
2025/04/13
2025/04/13
2025/04/03
甜點 / AI 生成文章 / 幸福
Thumbnail
2025/04/03
甜點 / AI 生成文章 / 幸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今天我想跟各位聊聊AI創作這個熱門話題。隨著AI技術的進步,我們的創作方式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需要花大把時間手動完成的創作,現在借助AI就能輕鬆搞定,有時甚至能做出令人驚豔的作品!但這種改變也帶來了一大堆關於著作權歸屬和侵權的問題。於是我請教我們專利著作權的律師,從法律、現實和執行面來探
Thumbnail
今天我想跟各位聊聊AI創作這個熱門話題。隨著AI技術的進步,我們的創作方式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需要花大把時間手動完成的創作,現在借助AI就能輕鬆搞定,有時甚至能做出令人驚豔的作品!但這種改變也帶來了一大堆關於著作權歸屬和侵權的問題。於是我請教我們專利著作權的律師,從法律、現實和執行面來探
Thumbnail
為何要談 為什麼我要談這個問題?因為近年來,AI這個議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只是科技業者在談、學界在研究,甚至一般人也開始主動接觸並使用AI。從最早的語音助理、翻譯工具,到現在能夠協助寫作、創作、繪圖、剪輯、規劃、甚至商業決策的AI系統,AI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Thumbnail
為何要談 為什麼我要談這個問題?因為近年來,AI這個議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只是科技業者在談、學界在研究,甚至一般人也開始主動接觸並使用AI。從最早的語音助理、翻譯工具,到現在能夠協助寫作、創作、繪圖、剪輯、規劃、甚至商業決策的AI系統,AI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Thumbnail
AI 讓創作變得更高效,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焦慮:「這篇文章是我寫的,還是 AI 寫的?」這篇文章從創作痛點出發,分享與 AI 合作的實戰經驗,並探討「身份性」在創作中的價值。AI 可以是編輯,但主筆的人必須是真正有感受、有故事的你。
Thumbnail
AI 讓創作變得更高效,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焦慮:「這篇文章是我寫的,還是 AI 寫的?」這篇文章從創作痛點出發,分享與 AI 合作的實戰經驗,並探討「身份性」在創作中的價值。AI 可以是編輯,但主筆的人必須是真正有感受、有故事的你。
Thumbnail
探討AI寫作工具的優缺點與未來趨勢,並分享如何平衡AI輔助與純手工創作,創造兼具效率與獨特風格的文章。
Thumbnail
探討AI寫作工具的優缺點與未來趨勢,並分享如何平衡AI輔助與純手工創作,創造兼具效率與獨特風格的文章。
Thumbnail
如果是以創作的角度來看,面對變化快速的 AI 發展,雖然可能有些逆風,但我其實並不會特別反對這些新的工具,甚至會期待看到它的極限究會是何等模樣,不過,對於「創作者會被 AI 完全取代」這件事,我仍抱持著一定程度的懷疑與保留。
Thumbnail
如果是以創作的角度來看,面對變化快速的 AI 發展,雖然可能有些逆風,但我其實並不會特別反對這些新的工具,甚至會期待看到它的極限究會是何等模樣,不過,對於「創作者會被 AI 完全取代」這件事,我仍抱持著一定程度的懷疑與保留。
Thumbnail
AI 的未來 最近有許多人在討論 AI 的未來——它究竟是福是禍?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對我來說,這些問題其實都已經不是重點。我要說的是:現在不是在討論「要不要使用 AI」的時候了,而是該馬上開始「怎麼用 AI」。 開始被 AI 滲透 看看我們身邊的世界,不論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已經開始被
Thumbnail
AI 的未來 最近有許多人在討論 AI 的未來——它究竟是福是禍?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對我來說,這些問題其實都已經不是重點。我要說的是:現在不是在討論「要不要使用 AI」的時候了,而是該馬上開始「怎麼用 AI」。 開始被 AI 滲透 看看我們身邊的世界,不論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已經開始被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在工作和生活中日益重要的角色,並強調人類感性與創造力的獨特價值。作者以自身經驗說明AI如何協助其工作,例如會議準備和策略擬定,但也指出過度依賴AI的風險。文章最後呼籲讀者在善用AI工具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自身獨特的創造力與感性,才能在與AI共存的時代展現更高的價值。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在工作和生活中日益重要的角色,並強調人類感性與創造力的獨特價值。作者以自身經驗說明AI如何協助其工作,例如會議準備和策略擬定,但也指出過度依賴AI的風險。文章最後呼籲讀者在善用AI工具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自身獨特的創造力與感性,才能在與AI共存的時代展現更高的價值。
Thumbnail
螞蟻 / AI 生成音樂 / 演算法
Thumbnail
螞蟻 / AI 生成音樂 / 演算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