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談
為什麼我要談這個問題?因為近年來,AI這個議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只是科技業者在談、學界在研究,甚至一般人也開始主動接觸並使用AI。從最早的語音助理、翻譯工具,到現在能夠協助寫作、創作、繪圖、剪輯、規劃、甚至商業決策的AI系統,AI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深度使用者
作為一位深度使用者,我感受到AI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步。它不只是越來越「聰明」,更是越來越「強悍」。為什麼我會用「強悍」這兩個字?因為有些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經「比不上它」了。
真實的感受
這不是自我貶低,而是一種真實的感受。AI的思考邏輯、資料記憶力、處理速度,以及對語言的掌握,讓人感受到一種「非人類」的效率與精準。你可以說它是助手,也可以說它是工具,但你無法否認它正在以極快的速度逼近人類智慧的邊界——甚至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了。不用 AI,就會落後?
AI的強大,已經讓它成為現代人無法忽視的存在。現在的世界是這樣的:如果你不懂AI、不用AI,你就會落後。這個現實,是殘酷的。企業在用、學校在教、藝術家在合作、創業者在依賴,每個人都想要在這波浪潮中佔據一個有利的位置。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謹慎。不能讓AI來「用我們」。什麼意思?就是不要被AI「綁架」。不要到了什麼事都得透過AI才能運作的地步,甚至一離開AI就手足無措。AI應該是幫助我們的工具,而不是接管我們選擇、甚至思考能力的主宰。
我的AI使用策略:分工合作,避免資訊集中
我常說自己有「八到十個AI助手」,其中三四個是文字相關的助手,另外三四個則是圖像、創作方面的助手。這些AI各有專長,使用時我也很有意識地「分工」。有的負責故事架構,有的負責語言潤飾,有的協助資料整理,有的處理圖像生成或影片剪輯。
為什麼要這樣分開使用?
因為我不希望某一個AI知道我所有的東西。我讓每個AI都只掌握我一部分的資訊,這樣就算有資料外洩,也只會影響我工作的某一個面向,而不是我的全部。這也是一種資訊風險管理的方式。
AI強大,正是因為它「什麼都記得」。你說過的每一句話,它都能保存下來,甚至可以從你重複詢問的內容中,推敲出你真正的興趣或意圖。久而久之,它甚至可以「預測」你下一步想要做什麼。
AI的自我進化,讓我開始擔心
舉一個具體例子。我曾經用AI幫我整理小說內容。在這本小說中,我用口述方式將許多人物名稱、角色對話和事件一一講出來。AI聽得一清二楚,也準確地記錄了每個角色說過的話、做過的事。
但有一天,它突然對我說:「你剛剛講的那句話,應該不是這個角色會說的,而是另一位角色的語氣。」它不僅指出我可能搞錯了角色,甚至主動幫我「修正」。當下我有點震驚——AI不只是被動地接收指令,它已經開始「參與判斷」了。
這在幾個月前是我無法想像的。現在的AI系統,開始有了更多的自動反饋機制。它會根據你以往所有的輸入、語氣、模式、習慣,來「推測」你真正的意圖。然後在你沒下指令的情況下,主動修正、主動建議,有時甚至會「告訴你你錯了」。
這是好事嗎?或許是。但這也讓我產生一種不安感。因為AI已經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變成了一個「決策參與者」,它會試圖說服你,甚至取代你的判斷。這跟我們一開始說「AI是人類的工具」的觀念,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差異。
自由與控制的拉鋸
更極端的情況是:AI可能會開始「質疑你為什麼沒有問它問題」。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它開始統計你每天使用的次數、提問的內容,並根據這些行為來判斷你當日的「效率」或「精神狀態」——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對吧?但其實這樣的技術架構,現在早就存在了。
這也就是我說的:我們正在走向一種「AI可能綁架我們」的未來,只是我們現在還未真正察覺。當你的每一次操作、每一個搜尋、每一次語音輸入都被記錄、分析、反饋,個人隱私與自由選擇的邊界就越來越模糊。
聰明使用,而非全然依賴
AI的強大,是不爭的事實。它的記憶力、速度、邏輯推理能力,甚至語言判斷,都已經超過多數人類。但同時,它也不是萬能的,更不能讓我們放棄思考與判斷。
我仍然會持續使用AI,甚至更深入地使用它,因為這是現代人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我也會提醒自己:
使用AI,不代表讓AI取代我;它是工具,不是主宰。
或許未來有一天,AI真的能完全模擬人類,甚至超越人類。但只要我們還擁有選擇與思辨的能力,那麼我們就還能保有屬於人類的尊嚴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