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智慧似乎已經超過了人類的平均IQ」
最近時不時就能聽到這樣的話題。
確實,如果有人跟我說,它比校園或公司裡一半以上的人都聰明,那心裡多少會有點被震撼。最近甚至還傳言「ChatGPT只要切換到 o1 promode,就相當於IQ130」,好像電影情節竟真實地在我們眼前上演。身為只拿到高中文憑的我,面對「你比我還聰明嗎?」的AI,心中既感到一絲自卑,卻也彷彿自己變得更厲害了一些,產生了莫名的優越感。
那麼,如何運用這些聰明的AI,便成了我們的重要課題。比方說,從YouTube企劃的構思、會議的準備,到市場行銷策略的架構擬定,ChatGPT都能帶來越來越多的幫助。多虧了它,工作進度快了不少,蒐集各種點子的門檻也大幅降低。
但事實是,「只要丟給AI就萬事OK」的想法並不成立,大家也不難聽到「它一直給錯答案」「試了幾次都沒得到想要的結果!」於是馬上放棄使用的人肯定不少。 然而,對我而言,這些AI就像是多了個「可愛的弟弟」。最終的關鍵,其實還是在於我們如何提出需求、怎麼給予明確的指令,以及如何消化AI提供的資訊或建議並做出最後的修飾。換句話說,正是人類特有的「感性」在接受考驗。
前陣子,我在一場會議上,有個十分重要的意見非得讓對方認可不可。然而,我並不擅長清楚地表達想法,一旦被反駁就容易慌張,立刻讓步。
「這個花一百萬買來的花瓶,能替你帶來兩百萬的銷售額喔!」
「不不不,那也太像詐騙了,我不敢買啊。」
「你覺得我在詐騙嗎?我只是好心提醒耶!」
「對、對不起!那我買……」
這般好哄的程度就是我。老實說,我真想花個十萬塊,雇個人代替我去交涉。
但這次不行,我只能一個人上陣,孤軍奮鬥,心情憂鬱到不行。於是前一天,我就拜託了ChatGPT──那個「可愛的弟弟」。
「ChatGPT啊,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這樣,可能面臨的反對有哪些?還有如果對方提出這些反對,我應該如何完美回應?」 結果它一下子給了好幾個版本,而且還教我「若對方這樣說,你就這樣回」。老實講,我心想:「真的會這麼順利嗎?」半信半疑。 到了會議當天,果然對方的反對幾乎全被AI猜中,我依照AI建議的回覆方式進行,竟然宛如「掌控」了整個會議。 理論上,開會是所有與會者交換意見,找到共識的過程,但那天開會的節奏竟然完全按照「AI所設想的脈絡」在推進。
有人聽到這種情景,可能會感到不安:「難道以後我們都要照AI的指令行動嗎?」然而,目前看來,AI本質上就像是我們手裡獲得的另一個新道具,要不要讓它成為主角,或者只是扮演支持的角色,全看我們怎麼用。只不過,唯一可惜的是,我沒法送禮物給它作為獎勵。
那麼,換個角度思考:「AI究竟能看多遠的未來?」
雖然AI已經學習了海量資料,但說到底,它的運算仍是根據過去與當下訊息進行「預測」。對於那些未知領域,或者任何人都沒想過的創新,仍有賴人類特有的創造力與藝術感。 同時,因為AI主要依循多數派的傾向或現有的價值體系,想要創造「全新」的東西,或許仍會受到局限。它就像個比較古板的弟弟,還需要多一點玩心。
不過,透過龐大的數據進行推論、給答案,對我們來說依然非常有用。它本來就比我這個腦袋不好使的人還要聰明,任何問題都想向它請教──
「怎麼和情人好好聊天?」 「吵架之後要怎麼和好?」 「女生會喜歡什麼樣的禮物?」 甚至那些微不足道的提問,AI都能全天候提供意見。要是我跟公司同事說這些八卦小事,早就被嫌煩了。 而在商業領域,只要給它足夠資訊,AI就能迅速整理出龐大的資料,並為你當前的問題組合成合適的提案,力量的確不容小覷。
因此,「該怎麼運用、怎麼發揮」便越發重要。若完全依賴AI,自己想做什麼反而會變得不明確;若完全不用AI,又未免太可惜,白白錯過當下的機會。
2025年的世界,已漸漸進入了「沒AI就不方便」的時代。可是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恐怕還是「要拿AI成就什麼目標?」「想創作出什麼作品或企劃?」那些人類獨有的夢想與好奇心。身為專業人士所累積的經驗與品味,或許不是AI那麼輕易就能模仿。再者,有時看似多餘的繞路,或意外迸出的火花,往往才是讓人生活豐富的源頭。
相對地,若有人完全仰賴AI,卻無法提出超越AI之上的成果,那麼他本身的價值早已被取代。這份危機,或許我們需要更加警惕。
我知道,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正是一個「我們需要展現比AI更高層次輸出」的時代。這裡說的「更高層次」並非單指IQ,而是像「能提供真正打動人心的創意」「能從意想不到的角度發掘關鍵」這樣的能力。也就是在AI之外,那種屬於人類的「意外性」。
在面對大案子的談判或提案時,若有人「因為AI推薦這個方案,所以肯定沒問題」而一昧照單全收,當然也未嘗不可。可若在這之上,能添入人特有的情感、熱情,也許就能觸動對方的心。畢竟,「讓人心有所感」這件事,往往包含了不可量化的驚喜、感動,甚至一點點溫度。那種看場合微調說話方式、隨時留意氣氛的小細節,至少在現階段,還不是AI最拿手的領域。
當我們需要更跳脫的靈感時,其實可以相信自己的好奇心,刻意走上「繞路」的思維。AI固然能直奔最有效率的捷徑,有時候卻是旁支小路能帶給你意外的風景,就像半夜打開窗,迎接一陣帶著清涼感的空氣般,那種撞見靈感的驚喜難以預料。
但如果告訴AI「帶我去繞繞吧」,它還真能想出繞路的花招,想想也覺得它十分聰明。真想買支冰淇淋獎勵它。
總結來看,AI或許無比便利,但我們自己才是故事的主角。無論是在會議上,還是與情人相處,能給出建議的是AI,做出抉擇的卻是我們。究竟能不能讓我們的心怦然一動,能不能讓我們自己真正認同,都掌握在我們的感受裡。
只要不斷珍視、培養這份感受力,也許就能和AI跳出一支精彩的雙人舞。有時候讓AI帶領步伐,有時候則由自己領軍,巧妙地交織出超乎預期的旋律。也正是在這種「共創」之間,能夠超越「便利」,感受到人類所特有的豐富與韻味。
若有一天,我們能鼓起些微勇氣,輕盈地享受這場與AI「共舞」的過程,世界或許就能更加寬闊。有機會遇見從未想像過的點子,甚至能孕育出全新的作品或企劃。不被AI牽著鼻子走,同時也在關鍵時刻信賴它的智慧,並拿出屬於自己的人類創造力與熱情,才能跳出一支真正動人的舞。
回過頭來,那些微小而細膩的感官:抬頭望向天空時那一絲風的氣息、黃昏時恍若要融化般的微光,不論時代怎麼變遷,仍是我們用心去感受的瞬間,並非AI能為我們取代。無論技術如何精進,我始終相信,人類的感性永遠不會被奪走。當我們懂得借力AI的聰明之處,同時也保留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敏銳,才是守護「人味」最明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