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幾個月前開始用 AI 協助創作後,有個疑問不時會在心中浮現:「這片文章,是我寫的,還是 AI 寫的呢?」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現在的AI可以幫忙做簡報、美術圖、影片剪輯,甚至可以產生吉卜力風格的照片!身處在AI時代,我很感謝這些科技帶來的便捷,但作為一個創作者,我偶爾也會感受到AI那強大到難以匹敵的競爭力,看著AI寫出的文章,我真是自歎不如。
它幫我梳理想法、統整架構,確實讓創作變得更省力,但同時我也擔心:這樣下去,我會不會逐漸失去那些原本應該靠自己打磨出來的能力?最終我會不會也變成「被AI取代的人」?如果你也對創作感興趣、正在創作,對AI有點期待又有點戒心,也許我們可以一起聊聊這段旅程。
【我如何與AI一起創作】
首先,我想先分享我怎麼用AI解決我的創作痛點。
我習慣的創作過程大概可以分為三步驟:點子發想→心智圖→文章創作,而我的痛點來自於點子發想到繪製心智圖的區間。
我不是那種可以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高手,創作的過程中思緒也很容易在不同觀點間跳躍,這對於寫出一篇邏輯清晰的文章來說,是一個致命的缺點。我得在寫作的當下確實捕捉那些跳躍的思緒,卻得同時專注在目前觀點的論述,還記得剛開始的那個月,我的文章毫無章法,邏輯也時常打架,無法寫出連貫的文章。
開始使用心智圖後,這樣的情況得到極大的改善,點子發想階段,跳躍的思緒讓我可以想到很多很棒的觀點,心智圖讓我可以按照事前草擬的順序進行創作,但問題接踵而至:光靠我的大腦,難以將四散的觀點組織成合理的心智圖。
於是,我想到AI。
在點子發想的階段,我會隨性寫下腦中的想法,並請AI幫忙梳理分析,產出陽春的文章架構,再根據這個模板重塑成自己的版本,也就是我認為最難、最耗時的「梳理想法、統整架構」的部分。
但我認為借助AI的前提在於,我自己得先有故事、有想法、有觀點,否則AI無法提供我實質的協助,比如我曾在想不到文章主題的情形下,請AI提供一些可以發展的題目(如下圖),但在我沒有特別感觸的情況下接收到題目,我反而會寫不出任何東西,甚至會被題目框架限制,只往特定方向思考;又或者偶爾偷懶時,會請AI幫我寫一段引言但產生的結果通常是一堆漂亮但比較空泛的句子,就必須做一些修改,比如這篇文章的引言中,就有一段是AI創作。

Chatgpt 提供的文章主題
有了這些嘗試之後,我對AI的協助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AI可以幫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想法,也能提供更全面的觀點,但這些前提都是「我有自己的看法」後。
【AI 幫了我什麼,也困住了我什麼】
聊完我自己的AI使用場景後,接著要聊聊我的擔憂。
就像剛剛提到的,AI可以幫我解決梳理想法的痛點,而在文章創作的階段中,我的最大痛點則是引言,要緊扣主題、吸引人,但又不能過度洩漏內容,真的超難!但使用AI生產引言則會得到一些漂亮的文筆,雖然空泛但稍加修改就能產出,可謂是大大節省了我掙扎的時間。
不過每當我使用AI來加速完成創作時,我的心中總有兩種感覺,一種是AI真的好方便、好省力啊!有種事半功倍的快感!但連帶地也會擔心,我會不會就失去梳理想法、統整架構、書寫引言的能力呢?一兩次可能還好,但長此以往我是不是會錯過一些本可以打磨出來的能力?但又會不禁在心中辯駁道:那這些可以被AI取代的能力是我需要的嗎?
寫到這就得提到近期林育聖老師的一封電子報,主題是「創作者在堅持什麼?不可打破的創作壁壘是哪道?」,由於內文蠻深入的,我自己也沒有讀通哈哈哈,但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感觸,那就是「身份性才是與AI協同創作中,不可被打破的壁壘」。
電子報中有意思的比喻:
AI是創作者的輔助,以作家的話就是編輯,畫家的話就是助手,廚師的話就是服務生,醫生的話就是護理師,是一種跟你做類似工作但輔助你的存在。除非你想培養服務生當廚師、讓護理師當醫生、讓編輯出道當作家,否則關於創作身分性,就是你必須堅守的壁壘。
我理解的意思是,我們當然可以用AI輔助我們進行創作,但「輔助創作」和「請AI幫我們創作」是有根本上的差異的!我想這正是所謂「身份性」的不同,創作者可以利用AI寫出自己的故事,但不能讓AI寫一篇故事後冠上自己的名字,除非我們想把AI培養成取代我們的創作者。
我想這篇電子報的內容,很好地告訴我,究竟用AI輔助創作應該有什麼樣的界線,那就是我必須說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讓AI杜撰一個故事套在我身上,更簡單的說,我們在和 AI 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得分清楚「誰是真正的創作者」。
【AI無可取代的身份性】
而關於創作的「身份性」,我想我有些體悟。
曾有一陣子我寫了很多條列式邏輯文,格式整齊、語氣鏗鏘,好像在教讀者大道理似的,通篇大道理,但很虛無飄渺無法落地的文章。這種文章寫的時候很興奮地抒發己見,但到頭來才發現,文章內容空泛、沒有融入個人經驗、看不出獨到之處,只有一些從他處搬運過來的邏輯,整篇文章變得很虛浮,「換誰來寫都可以寫出來」,正是因為缺乏「身份性」。
而塑造身份性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創作過程中融入自身的思考、經歷、感受、情緒,比如引發我們思考的那個經歷、某次情緒起伏的原因、某句讓我們感同身受的話語,這些也是最容易讓讀者感受到「下筆的人真的是個『人』」的地方。
自那之後,我盡量根據自己的經驗下筆,仔細搜尋生活中讓我停下來思考的地方,文章中飽含著我的生活、思維、痛苦、快樂…,依傍這些生活寫成的文章,才真的是無可取代,也許寫得慢一點、費力一點,但那些有血有肉的文字,才是真正屬於我的。
【創作,是留下自己痕跡的方法】
有時候確實也會為了想出爆款文章,而透過AI生產一些吸引人的文字,但在一次次失敗後,才發現原來真誠地寫出自己反而是大家更喜歡的,也是創作阻力最小的方式,於是我告訴自己,創作,是記錄生活的方式,是留下自己痕跡的手段,而AI則是一個可以降低我創作阻力的助手。
至於會不會被取代,可能吧!我的風格、能力、技巧…,但是呢,AI不會取代我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