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能生成一篇流暢的文章,但它無法決定該寫什麼,或如何為讀者帶來啟發。」
如果有看過上期文章,應該知道就目前的分類我是個 AI 輔助的作家。
我會請 AI 協助找尋題材、推敲觀點、潤稿、添加標籤與 SEO 優化,但從發想觀點、論述結構與敘事方式整個主構造的完成,仍由我親自操刀。這樣的流程確實提高了產出效率,也讓增添文章的豐富度。畢竟人難免有陷在單一觀點的時候。
不過,最近有讀者在社群分享 AI 檢測器,野格團的 DC 群自然立刻拿新玩具來測試文章。結果幾家歡喜幾家愁:
📌 純手工寫作的文章 被判定 68% AI,作者本人都驚訝不已。
📌 AI輔助 AI 的文章卻成功降低 AI 判定比例,甚至低於 20%。
📌 手機敲碼的作者,數據結果顯示 68% 混合,讓人摸不著頭緒。
這讓我們開始思考:AI 到底影響了什麼? AI 真的能取代創作者嗎?
目前,AI 檢測器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精準度,但也存在漏洞。
我們發現,新聞報導或條列式的文字,較容易被判定為 AI 生成,這可能與 AI 訓練時的數據庫有關。
數據庫為精確與正式,主要來自於新聞資訊、學術論文或官方報告,因此這類型的風格即使逐字敲擊出來也會被判定有 AI 可能。
相較之下,個性化強、帶有情感或較為口語化的文章,則較難被判定為 AI 生成。因此,一個被精心調校的 AI 其實能「騙過」這類檢測工具,這也難怪某些 AI 文章能「瞞天過海」,讓檢測結果低於 20%。
簡單來說,越制式、越符合普遍寫作規則的文章,越可能被誤判為 AI,而那些帶有個人風格、隨性且具批判性的內容,則能「逃過審核」。
作為一個長期閱讀的人,其實 AI 介入的程度還是多少能識別。我想這也是大多數讀者所排斥的點。
📌 全 AI 生成的文章,通常會有以下特點:
內容結構嚴謹,卻 泛泛而談,幾乎沒有自己的觀點。
🔸 句子讀起來流暢,但 不帶情感,像是為了寫而寫。
🔸 沒有留下「作者的靈魂」,也缺乏寫作的「獨特聲音」。
🔸 缺乏深度或具爭議性的論點,往往試圖站在中立立場,不願表態。
這就像 AI 生成的圖片,遠看像模像樣,但只要裡面有「文字」,仔細一瞧就會發現全是亂碼。
未來,作者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詞彙堆砌,而是邏輯推理與批判思考。
AI 寫作的最大問題,不在於它能不能生成流暢的文章,而是它缺乏靈魂。
🔸 缺乏獨特經驗 —— AI 無法真正體驗生活,它只能模仿過去的資料。
🔸 沒有個人觀點 —— AI 文章通常不會挑戰現有觀念,而是傾向「折衷」與「保守」。
🔸 創意受限 —— 只能根據過去的資訊組合新內容,沒有「突破性」的創意。
這就會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AI 與純手工之間如何平衡?」
📌 我不排斥 AI,但我也不會讓 AI 取代我。
🔸 AI 能夠加速寫作,但無法提供真正有價值的觀點。
🔸 純手工寫作雖然慢,但能留下更多獨特風格與深度,這是 AI 難以取代的。
🔸 最好的方式,是讓 AI 成為寫作助手,而不是寫作的主導者。
AI 已經成為寫作的一部分,這是無法逆轉的趨勢。但 AI 只能輔助,它不能替你思考。
🔹 未來的創作者,需要更強的邏輯思考能力。
🔹 寫作的價值,不再只是「產出」文章,而是「提供觀點」。
🔹 批判性思維,將成為 AI 時代最重要的寫作能力。
我不特別排斥 AI 輔助,也尊重完全手敲字的創作者。
📌 AI 讓我們更快整理思緒、優化句子、加速產出,但它無法取代個人見解,也無法真正決定該寫什麼。
📌 純手工寫作雖然慢,但能留下更多獨特風格與深度,這是 AI 難以取代的。
📌 未來的創作者,應該學會「平衡 AI 與人工寫作」,善用工具提高效率,同時保持創作的獨立性與靈魂。
這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一種 寫作哲學。
📢 你是 AI 輔助派,還是純手工創作派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也歡迎猜猜看,68% AI 的苦主是誰,又是誰瞞天過海😊✨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困擾——單字會、文法懂,但就是不敢開口說英文? 😖
別擔心,TalkME 來幫你!
最近我的老朋友 英文探長J 正在介紹一款超實用的 AI 對話 APP,專為想提升口說但又容易緊張的朋友們設計。
✅ 每日針對特定題目,陪你自然對話,像真人老師一樣引導你開口!
✅ 下載後每日任務即可免費體驗 每日 5 句對話,練習不設限!
✅ 比真人家教更便利,不用預約、不用排課,想練就練,壓力 0 負擔!
✅ 喜歡的話,用探長的專屬折扣碼「66666」 選擇年度方案,每個月不到 200 元,無限開口練習 🎯
每天利用零碎時間練習十分鐘,
三個月後會收穫一個英文更好、更有勇氣面對挑戰的自己💪
現在就下載試試,挑戰更流暢的英文對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