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林正丈在本書用有意思涵蓋了他的台灣政治研究歷程與學術生涯發展,有意思的不只是台灣政治本身很有意思,他研究台灣政治的經歷也很有意思。
因此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是他如何與台灣結緣,如何從研究台灣日治歷史轉為研究台灣當代政治,更精確的說是研究台灣民主轉型,第二部分則是若林對他三十多年的台灣政治研究累積成果做重點摘要。
對我而言,第一部分很精彩,第二部分就有點陳腔濫調,因為他寫得這些東西都大多已經成為常識,現在來看比較沒啥創意,只要對台灣民主轉型過程有稍微認真讀過點書的大概都耳熟能詳。不過日本人很愛用年份作為分析架構,讓我有點耳目一新,本書用了”七二年體制”來形容美中和解,台灣被排除國際社會的國際架構,讓我想起日本人愛用五五年體制來分析自民黨長期執政時期。看本書第一部份時很有共感,裡面提到人事物都讓人很熟悉,有些人還認識,我讀大學時,大概每個標榜本土意識的學生社團大概都會有本若林寫的《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當然我也有買,也有看,裡面很多論點雖然不是若林的研究成果,但整理的清楚有條理,很容易閱讀,看完分裂國家那本書後,對於後來閱讀相關文獻算是很有幫助。
後來讀得多了,吳乃德那本博士論文也拜讀完,再看分裂國家那本書就覺得內容寫得有點淺白簡略了,但仍是一本好的入門書,但現在才意識到這本書原本是寫給日本人看,給那些不熟悉台灣政治歷史的人看,而且從70年代開始,台灣研究一直是一個非常冷門乏人問津的學術領域。若林是當時唯一研究台灣現代政治的學者,如這樣想,分裂國家一書的價值就完全不同,在日本,分裂國家在台灣政治研究領域應該是一本具有里程碑的著作。
若林覺得自己很幸運,剛好在台灣民主化轉型的關鍵時間點來台灣研究,原本他也不是研究政治的,而是因緣際會遇到對的人在對的時機來台灣觀察選舉,然後躬逢其時見證台灣從美麗島事件,到解嚴到總統直選的歷史時刻。其實想想我們這一世代也是很幸運,剛好在解嚴前後長大,見證了台灣民主化轉型過程,感覺跨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歷史世代,一腳踏在白色恐怖的餘燼時期,一腳踩在天然獨茁壯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