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禮上(二)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禮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七二、


1. 原文


臨祭不惰。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策敝則埋之,牲死則埋之。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


2. 注釋


1. 臨祭不惰:舉行祭祀時不可懈怠怠慢。

2. 祭服:用於祭祀時穿著的禮服。

3. 敝:破舊、損壞。

4. 焚之、埋之:分別指對破損的物品進行焚燒或掩埋處理,以示尊重。

5. 龜策:占卜用的龜甲和竹籤。

6. 牲:祭祀用的牲畜。

7. 自徹其俎:「徹」指撤去祭品,「俎」是放祭品的木案。意為祭祀後親自將祭品撤下。


3. 白話文


舉行祭祀時不可懶惰懈怠。祭祀所用的服飾若損壞,要用火焚燒;器具或占卜用的龜甲、竹籤若破損,就要埋葬;祭祀所用的牲畜若死亡,也要埋葬。凡是在宗廟或公家進行祭祀的人,必須親自撤除祭品。


4. 總結


此段強調祭祀應以至誠恭敬對待,不可草率怠慢,並對祭器與牲品損壞後的處置,設立嚴謹規範,顯示對神明的尊敬。


啟示


禮儀重在誠敬,外在行為須配合內心恭敬。


舊物雖損亦不可輕棄,需妥善處理,以存敬意。


凡事親力親為,表現對儀節與傳統的尊重。





七三、


1. 原文


卒哭乃諱。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婦諱不出門。大功小功不諱。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2. 注釋


1. 卒哭乃諱:守喪至哭畢(三年喪期完畢)之後,才開始避諱亡者之名。

2. 嫌名:與先人名字相近或有嫌疑者。

3. 不偏諱:兩字名字不能只避其中一字。

4. 逮事父母:曾經親自侍奉過父母。

5. 王父母:祖父母。

6. 臨文不諱:寫文章或誦讀經文時,遇到諱名可以不避。

7. 廟中不諱:在宗廟祭祀場合不避諱。

8. 夫人之諱……不諱也:即使君前提到夫人之名,臣子也不需避諱。

9. 婦諱不出門:女子的名諱不傳於外人。

10. 大功、小功:喪服等級,大功指對祖父母、兄弟之喪,小功為更疏的親屬。

11. 入竟……問諱:到別地要先了解當地禁忌、習俗與需避的名字。


3. 白話文


只有在三年之喪期結束、哭喪完成之後,才開始避諱亡者姓名。按照禮制,不需要避開與先人名字近似的「嫌名」;若是兩字名,也不能只避其中一字。若曾親自侍奉過父母,就要避諱祖父母;若未曾侍奉過父母,則不必避祖父母之名。君主沒有私人諱名,大夫則會有與公事有關的諱名。《詩經》《尚書》這類經典中不避諱,遇到文字內容亦不避。祭祀宗廟時也不避諱。即使在君主面前提及其夫人的諱名,臣子亦不需避諱;女子的名字原本也不向外透露。戴大功或小功喪服期間不避諱。到一地要問其禁忌,進國問風俗,進門問諱名。


4. 總結


本段講述避諱制度的範圍與時機,強調避諱是出於對亡者與尊者的尊重,但也設有禮制分寸與例外情況,體現禮法的靈活與理性。


啟示


禮制應有時有度,恰當表達尊敬而不流於繁瑣。


尊重傳統與風俗,須因時、因地、因人而制。


社會交往中應注意他人禁忌與文化差異,展現教養。





七四、


1. 原文


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內曰近某日。喪事先遠日,吉事先近日。曰:「為日,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龜為卜,策為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2. 注釋


1. 剛日、柔日:剛日指陽剛之日,適合辦理對外或重大之事;柔日指陰柔之日,適合處理家庭內務。

2. 旬:十日為一旬。

3. 遠某日、近某日:指預計的日子是遠在一旬之外或近在一旬之內。

4. 吉事、喪事:吉事如婚嫁、祭祀;喪事如喪葬。

5. 泰龜、泰筮:意為占卜使用的龜甲、筮草是有規矩、有常法的。

6. 不過三:占卜不超過三次,避免過度依賴。

7. 不相襲:同一件事不可連續用卜與筮來重複占問。

8. 卜、筮:卜用龜甲燒裂看兆,筮用蓍草數算求卦。

9. 猶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10. 踐之:切實實行。


3. 白話文


對外事務宜選剛日,處理內務則宜柔日。若以卜筮決定日期,若預定之日在一旬之外,稱「遠某日」;在旬之內,稱「近某日」。安排喪事,應先選遠日;安排吉事,則先選近日。古人說:「定日必須依照龜卜與筮草所示的常規。」卜筮不可超過三次,也不可同一件事既卜又筮。卜是用龜甲,筮是用蓍草。先王制定卜筮制度,是為了讓人民信奉時日、敬畏神明與法令,也是為了解決疑惑與猶豫。所以說:「對事情有所疑慮時用筮草占問,就不會做錯;一旦定了日子,就要依時履行。」


4. 總結


本段說明卜筮的原則與目的,強調擇日須依禮、不可過度依賴卜筮。卜筮制度是古聖先王用以教化民眾、安定社會、消除猶疑的手段。


啟示


做事要講求時機,內外事宜有所區分。


儀式與制度背後有其教化功能,非單為迷信。


一旦決定日子或計畫,就應守信踐行,培養負責態度。





七五、


1. 原文


君車將駕,則仆執策立於馬前。已駕,仆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車,則仆并轡授綏。左右攘辟,車驅而騶。至于大門,君撫仆之手而顧,命車右就車;門閭溝渠,必步。


2. 注釋


1. 將駕:準備駕車。

2. 仆:駕車的僕人。

3. 策:馬鞭。

4. 軨:車前兩旁的擋板。

5. 效駕:整備車馬的儀式。

6. 貳綏:副手扶帶,乘車時扶握用。

7. 跪乘:跪著上車,以示恭敬。

8. 分轡:分開兩條韁繩。

9. 騶:車前開道的人。

10. 攘辟:推開阻礙。

11. 撫仆之手而顧:象徵與僕人告別,並表認可。

12. 車右:君主的陪乘者或侍從。

13. 門閭溝渠,必步:車至門口或過溝渠時,必須下車步行,以示敬重。


3. 白話文


當君主的車子準備出發時,僕人會手持馬鞭站立在馬前。馬匹套好後,僕人展開車側的擋板、完成整備程序,整整衣服從右側上車,取副手扶帶,跪著上車,執鞭分開韁繩,驅車前進五步後停下。君主出來上車時,僕人將韁繩合攏並把扶帶遞給他。隨從們在車旁驅趕行人讓道,車子啟程,由騶在前開路。到達大門時,君主撫著僕人的手回頭一看,然後命令車右上車。車經過門戶或溝渠時,一定要下車步行,以示莊重禮敬。


4. 總結


此段記載古代君主乘車的規範與程序,細緻周全,顯示等級制度與尊卑秩序。


啟示


儀節反映出禮制的精神與社會秩序的穩定。


尊重制度,也是一種對人的尊重。


細節中顯現身份差異,行為中體現謙敬禮讓。





七六、


1. 原文


凡仆人之禮,必授人綏。若仆者降等,則受;不然,則否。若仆者降等,則撫仆之手;不然,則自下拘之。客車不入大門。婦人不立乘。犬馬不上於堂。


2. 注釋


1. 仆人:駕車的僕人。

2. 綏:車上的扶帶,供乘車者扶握用。

3. 授人綏:將扶帶遞給乘車者,是一種禮節。

4. 降等:地位比對方低。

5. 拘:牽引、引導。

6. 客車:賓客的車。

7. 不入大門:不得駛入主人的正門,顯示尊重與謙卑。

8. 婦人不立乘:婦女不得站立乘車,表示莊重與禮貌。

9. 犬馬不上於堂:狗馬不得上堂,表示堂上為尊貴之所,須莊重。


3. 白話文


凡是僕人行禮時,應該將車上的扶帶遞給乘車的人。如果僕人地位比乘者低,那乘者可以接受;否則就不應接受。如果僕人地位較低,乘者可以握住僕人的手上車;若非如此,就應自己下來牽著扶帶上車。賓客的車輛不能駛入主人家大門。婦女不得站著乘車。狗與馬不得進入屋內的正廳。


4. 總結


這段文字規定了僕人、乘車者與賓客的乘車禮儀,以及對車馬和婦女在空間使用上的限制,體現出尊卑分明與行為有度的禮制精神。


啟示


禮節與身份緊密相連,行為規範反映社會結構。


空間的使用有明確層級與禁忌,是維護秩序的重要方式。


謙遜、恭敬是上下交流間不可或缺的基本態度。





七七、


1. 原文


故君子式黃髮,下卿位,入國不馳,入里必式。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蓌拜。祥車曠左,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仆御、婦人則進左手,後右手;御國君,則進右手、後左手而俯。


2. 注釋


1. 君子:有德行的士人。

2. 式黃髮:向老人(黃髮,指年老者)行禮。

3. 下卿位:讓位給地位較低的卿;表示謙讓。

4. 入國不馳:進入他國時不驅車疾行,以示尊重。

5. 入里必式:進入鄉里時一定行禮(式:指行禮或下視)。

6. 君命召:國君命人召喚。

7. 自御之:親自駕車去迎接。

8. 介者:穿著甲胄者。

9. 蓌拜:穿著甲胄者拜時動作受限,因此稱蓌拜。

10. 祥車:殯車或喪車。

11. 曠左:不坐車左,表示敬讓。

12. 式:低頭致敬。

13. 仆御:僕人駕車。

14. 進左手,後右手:指駕車時對乘者扶持的手順序。

15. 御國君:駕車載國君。

16. 俯:低頭表示尊敬。


3. 白話文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見到老人會行禮,會讓位給下卿。進入他國不疾行,進入鄉里一定低頭致敬。若國君下命召喚,即便是召喚身份低微者,大夫或士也必須親自駕車前往迎接。穿甲胄的人因無法正常行拜,會以蓌拜代之。祥車(喪車)左邊空著,而乘坐國君的車時則不敢空左,左邊一定要行禮。若為僕人或婦人駕車,則扶乘者時先用左手後用右手;若是駕車載國君,則要先用右手、後用左手,並低頭行禮。


4. 總結


此段說明了君子在面對老人、下級、喪禮與駕車等各種情境中的禮儀行為,強調尊敬、謙讓與對地位高者的敬重。


啟示


禮節是社會秩序的保障,細節中顯德性。


尊老、謙下、敬君,皆為君子之行。


行為之規矩不在形式,而在敬意的內涵與表達。





七八、


1. 原文


國君不乘奇車。車上不廣咳,不妄指。立視五巂,式視馬尾,顧不過轂。國中以策彗恤勿驅。塵不出軌。國君下齊牛,式宗廟。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左必式。步路馬,必中道。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


2. 注釋


1. 奇車:裝飾奢華或異常的車子。

2. 廣咳:大聲咳嗽。

3. 妄指:胡亂指點。

4. 立視五巂:站立時視線不超過五處方位,以示莊重。

5. 式視馬尾:低頭向馬尾行禮。

6. 顧不過轂:回頭不超過車輪中心,表示端莊。

7. 策彗恤:策:馬鞭;彗:掃帚;恤:馬刷,此指用具。

8. 勿驅:不得驅趕馬車。

9. 齊牛:犧牲用的牛。

10. 式宗廟:向宗廟致敬。

11. 公門:君主或政府的門前。

12. 路馬:宮廷或官方用馬。

13. 朝服:正式朝見所穿禮服。

14. 鞭策:馬鞭與馬杖。

15. 授綏:將駕車繩交給他人。

16. 蹙:踩踏。

17. 芻:馬草。

18. 齒:咬。


3. 白話文


國君不可乘坐奇特華麗的車輛。乘車時不可大聲咳嗽或胡亂指點。站立觀看時,視線應適度,不可過高;低頭看馬尾時應表示敬意,回頭時也不可超過車輪中心。國內如有掃帚或馬鞭在手,不可驅車。車行所起塵土不可超出車轍軌跡。國君下車對齊牛要向宗廟致敬;大夫與士人在經過公門時,也要向路馬致敬。乘坐路馬必穿朝服並攜帶鞭策,不可將駕繩交由他人,左側必行禮。步行遇到路馬,必須行走中道。若有人用腳踐踏路馬吃的草或使馬咬草,皆要受罰。


4. 總結


本段強調車馬之禮,特別是對國君、大夫與士在用車、乘馬過程中的舉止規範,展現了儀容端肅與對宗廟、朝廷、器物的敬重。


啟示


尊重公共與國家器用是對制度與神聖空間的敬畏。


言行舉止皆有度,細節中見禮。


教人守禮不僅是形式,更是培養內在敬慎與莊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5會員
518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中元節要拜拜好煩惱?   現在許多社區規定:不能燒金紙 或許現在的你很繁忙,要準備供品與拜拜流程感到困擾 加上或許因為疫情的因素,大家不愛多人聚集的現場 個人租屋在外,一個人買太多食物也吃不完,要準備拜拜需要的道具也不方便   ◆現代很方便   許多廟宇提前有共同儀式報名,
Thumbnail
中元節要拜拜好煩惱?   現在許多社區規定:不能燒金紙 或許現在的你很繁忙,要準備供品與拜拜流程感到困擾 加上或許因為疫情的因素,大家不愛多人聚集的現場 個人租屋在外,一個人買太多食物也吃不完,要準備拜拜需要的道具也不方便   ◆現代很方便   許多廟宇提前有共同儀式報名,
Thumbnail
農曆七月,民間俗稱鬼月,佛門稱「教孝月」,民間流傳有很多禁忌不能做的事,例如:不要買車買房、不要結婚宴客、半夜不能曬衣服…等,也有很多長輩交待,「傳統」習俗要用三牲拜好兄弟、要燒紙錢摺蓮花…,很多「傳統」流傳下來,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能盲目的跟從.... 與其隨順有這麼多不能做的事,
Thumbnail
農曆七月,民間俗稱鬼月,佛門稱「教孝月」,民間流傳有很多禁忌不能做的事,例如:不要買車買房、不要結婚宴客、半夜不能曬衣服…等,也有很多長輩交待,「傳統」習俗要用三牲拜好兄弟、要燒紙錢摺蓮花…,很多「傳統」流傳下來,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能盲目的跟從.... 與其隨順有這麼多不能做的事,
Thumbnail
今天我們再來看用神,究竟命主喜用甚麼?
Thumbnail
今天我們再來看用神,究竟命主喜用甚麼?
Thumbnail
簡單介紹傳統禮儀中與農事相關的特別祈禱日(Feriae in Rogationibus)
Thumbnail
簡單介紹傳統禮儀中與農事相關的特別祈禱日(Feriae in Rogationibus)
Thumbnail
前幾天說到,丙年,天同化祿,但是祿忌一組,看化祿也要看化忌。
Thumbnail
前幾天說到,丙年,天同化祿,但是祿忌一組,看化祿也要看化忌。
Thumbnail
一個新的禮儀季節的開始:七旬時期
Thumbnail
一個新的禮儀季節的開始:七旬時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