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就讀法律系常見的出路大致有幾種:
第一種是通過法律系天花板的三等司法官考試,擔任法官或檢察官;第二種是通過律師高考,實習後取得律師證照;第三種是擔任其他公職,如檢察事務官、司法事務官、家事調查官、公證人、調查局調查官、關務人員、書記官、法警、錄事、執達員、高考法制、政風、普考行政...等;第四種是擔任約聘的法官或檢察官助理;最後則是從事研究擔任教授教職等。
以律師為例,小魯過往曾在目前的法律補教龍頭補習班任教數年,看過不少學子在補習班浮沈,大致上多以通過錄取的窄門為職志,等到好不容易通過後,才發現等待自己的,是另一個有著20,902位律師的世界。
不過,20,902位律師會很多嗎?
先來看看美國的統計,根據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 Bar Associatoin, ABA)統計,截至2024年1月1日,美國活躍律師人數為1,322,649人,過去10年以來約增加41,000人;又根據世界人口評論(World Population Review)資料,平均美國每10萬人服務律師人數約為402人。
回到臺灣,臺灣於2025年4月統計人口數為23,365,274人,稍微計算一下,平均每10萬人服務律師人數約為89人,密度約為美國的0.22倍。
看起來臺灣律師密度比較低,但,待遇呢?
一樣先來看看美國的統計,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統計資料,2024年律師平均薪資月為151,161美元;另外,美國的全國法律就業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w Placement,NALP)2023年統計資料顯示,該協會會員第一年薪資中位數約為200,000美元,相較於2021年成長約35,000美元。
再回過頭來看看臺灣的統計,根據Lawsont發佈的〈2023臺灣律師職涯市場報告〉,約莫60%左右的受僱律師薪資落在新臺幣71-110萬元間(統計數據不包含自行開業的律師)。
雖然兩邊的薪資落差極大,但綜合稅率與物價水平後,差距將會適度縮小,不過還是可以得出美國律師人口密度雖然相對於臺灣而言較高,但薪資仍會優於臺灣律師。
話又說回來,統計數據能反映相對多數的情況,但無法觀察到少數的鳳毛麟角,許多默默耕耘的盆滿缽滿、或是在各方領域擁有一座山頭的閱歷豐富道長們,才是令人仰望的風景。
一樣,人生從來不是一道被選擇的課題,而是選擇的答案。
關於作者:
→學經歷:臺美雙法律碩士/曾任司律補教老師/公司董監/律師
→個人或企業法律需求,歡迎來信:jerrylin19840813@gmail.com
→更多文章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AttorneyLin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