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開始就被命運否定,卻終其一生都在證明:命運算什麼?
那是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一位美國人來到中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帶領空軍健兒對日抗戰。
美國媒體說他是「二戰五十位最具戰功的軍人」之一,國防部也將他列為「三十位最值得尊敬的軍人」。
可誰能想到,這位讓日本空軍聞風喪膽的將軍,起初竟是連飛行學校都進不去的「不合格者」。他叫陳納德。

戰後投降的日本指揮官高橋中將說:「要沒有陳納德的十四航空隊,我們在華中戰場上可以隨意到達,毫無忌憚。」
這一位從美國南方小鎮來的普通人,曾是小學教師,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是三度被拒絕的飛行訓練申請者,他不是天才,也不是英雄,只是一個不願放棄夢想的人。

他不是天生的飛行員,但他是打不倒的夢想家
1917年,美國參戰一戰,27歲的陳納德毅然辭去教師職務,報名參加美國空軍。
但年紀太大、家庭牽絆、身體條件未達——
這些標準一次次地擋住了他,但他不放棄,轉而報考陸軍,成為軍官後再三申請飛行訓練——前後四次,才終於獲准。
他不喜歡服從、不擅與權威周旋,甚至在飛行訓練中拒絕駕駛以表抗議,差點被淘汰。
還因為處理工人動亂染上流感,幾乎命喪軍中, 但這樣的人,沒有退卻。
參軍兩年後,他終於成為正式的戰鬥機駕駛員,那一年他29歲——
當許多軍人已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他才剛起步。
而且,一戰結束了,他沒有用武之地;
之後18年,他在軍中浮浮沈沈,終於在47歲那年被迫退役,診斷理由是「體力與精神衰竭」。
奇蹟總是為準備好的人發生
若命運照原路前行,陳納德也許只是歷史角落裡,一位努力卻平凡地老去的飛行員。
但那年,1937,蘆溝橋的槍聲撕裂了遠東的寧靜。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宋美齡急於尋找一位能帶領空軍的人,卻發現國內竟無人勝任,這時候,那位在美國被邊緣化的退役軍人,被請來中國。
他將自己在美國長年主張卻無人採納的空戰理論——
偵察、攔截、驅逐——實際應用於中日空戰中,果然奏效。
他培養中國飛行員、重建空軍系統、穩住空防基礎,扭轉了中國空軍長期受壓的局勢。
而後,他回美國募集志願飛行員,組成舉世聞名的「飛虎隊」。
飛機舊、後勤弱、人數少,但就是這支隊伍,與當時亞洲最強的日本空軍正面對抗。
他們擊落2600多架、重創1500架日機、擊沉44艘軍艦,而己方僅損失500架飛機。
在資源極度劣勢的狀況下,飛虎隊撐起了整片中國的天空。

真正的強者,不是沒被拒絕過,而是從不放棄成為那個「值得被需要的人」
抗戰勝利前夕,陳納德即將返回美國。
重慶街頭萬人空巷,中美兩國國旗齊飛,民眾揮舞著雙手,擁擠得讓他的座車動彈不得。 他關掉引擎,站起身,一路與人群握手,汽車就這樣在人海中被推著前行。
這樣的場景,沒有一滴血,卻有萬分深情;
這樣的英雄,從不為自己張揚,卻被人民記在心底。
他用他那曾經被拒絕的手,撐起了異國天空;
他用他那曾被放棄的身軀,燃盡最後一分力量,守護了千萬蒼生。
一個老被拒絕的飛行員,卻成了中國抗戰最堅定的守空者;
一個老被自己國家忽略的軍人,卻被中國人民視為救星;
一個被命運千磨百折的男人,終於成為歷史無法抹去的傳奇。
備註:這是2017年12月21日聽鄭貞銘教授發表新書《百年風雲》聽到的故事,鄭教授幾個月後離世,僅以此篇文章紀念他曾寫下的風雲人物。

新書發表會時鄭老師已經行動不便,只好坐在椅子上發表,我回想起才一年前我請他來BE幫助教育演講,他還能站著很有精神講二個小時,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