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主軸繞著三句話轉: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
以下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整理出的34 點筆記與體會,希望也能成為你理解人生的另一把鑰匙:一、世界與你如何對話
- 地圖不等於疆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詮釋出的主觀世界中。世界是什麼樣,遠不如你是什麼樣重要。
- 從「決定論」到「目的論」:不是「過去決定現在」,而是「目的引導行動」。
- 經驗不決定命運,賦予意義才是關鍵。我們活在「解釋」裡,而非事件本身。
- 答案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親手找的。
- 選擇「不幸」是種目的性的選擇,因為個體感覺「不改變」帶來的代價比較小。
- 只要你願意,隨時都能改變。
二、關於自我與人際
- 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自卑感來自主觀貶低自己,進而可能產生優越情結。 - 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己比較,而非他人。
- 一旦感覺「人人是我夥伴」,世界的樣子就改變了。
- 「我是對的」這個念頭,常讓關係走向勝負之爭。
- 人生的心理與行動目標:
行動上:獨立生活、融入社會
心理上:感覺自己有能力、感覺彼此是夥伴 - 愛的定義是:我能在你面前完全做自己,毫不壓抑。
三、自由與責任
- 你的生活型態,是你自己決定的,不是別人。
- 不要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否則你活的,是別人的人生。
- 學會「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關鍵。
- 判斷課題的方法:誰要承擔後果,這就是誰的課題。
- 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他人干涉你的。
- 自由,就是「被討厭的勇氣」。想做自己,就得冒被討厭的風險。
- 無法分離課題的人,本質上其實更自我中心。
- 參與共同體的關鍵不是索取,而是貢獻。
四、關係的本質
- 稱讚與責備,都是操控。
不需要縱向關係,只需橫向互尊重、互感謝。 - 有價值感,就有勇氣。
當人覺得「我對別人有貢獻」,就會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 用「存在的價值」看人,而不是只看行為的成敗。
- 一旦關係變縱向,所有互動都會失衡。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信任他人,並嘗試為他人帶來貢獻。
五、實踐的方向
- 分清楚「不能改變的」與「能改變的」。
過往經驗不能改變,但意義可以重寫。 - 真正做到課題分離,人生就會變得單純。
- 悲傷來了,就讓它流動,不要壓抑。
- 別問別人能為你做什麼,問自己能做什麼。
- 缺乏人生協調的人,眼裡只看到敵人,最後討厭整個世界。
- 學會甘於平凡,是一種勇氣。
六、此刻,就是一切
-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組成的線,每個跳舞的瞬間,都是完整的自己。
- 聚光燈打在現在,過去與未來都將淡出焦點。
- 你我皆無窮潛能,前提是:活在當下,活在自己手裡。
(原文發表於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