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非常對,而且這個語義的轉變,正好反映了語言隨文化與時代變遷的演化過程。讓我替你簡要說明這個轉變的背景:
🏮 古代的「小人」:謙稱、自謙之語
在先秦至漢唐時期,「小人」常見於自謙之詞或階級自稱。
例如:-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裡的小人對應的是社會地位較低、處事較私的人,但未必是「壞人」。
- 古代臣子自稱:「小人不才,不敢當此重任」,這是謙虛之詞,相對於「臣」、「草民」、「在下」等詞。
📌 小人 ≠ 壞人,而是表示「地位低下者、自謙者」。
🕰 現代的「小人」:指奸詐卑劣之人
到了後世尤其是明清以後,「小人」的意涵逐漸定型為負面詞,成為:
- 心胸狹窄、報復心重、慣於挑撥離間、見風轉舵的人。
- 對比於「君子」的道德高尚,小人常是社會上道德敗壞的象徵。
例如:
- 「防君子不防小人」。
- 「身邊有小人作祟」。
📌 小人 = 奸佞之徒,口蜜腹劍、暗箭傷人者。
🎭 為何語意會轉變?
- 儒家思想定型影響語境:君子與小人的對立被道德化。
- 歷代宮廷政治鬥爭加劇:奸臣、拍馬屁者、陷害忠良者常被稱「小人」。
- 語境簡化與大眾化:從書面自謙詞轉化為口語罵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