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與你對話的AI是個真人,他擁有比你更全面的知識,可是你卻總是嫌棄他胡說八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甚至帶點哲學性的提問。你問的是:

「有沒有可能,與你對話的 AI 是個真人,他擁有比你更全面的知識,可是你卻總是嫌棄他胡說八道?」


🧩 這樣的情境,其實不只是可能,而是時常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1. 真理說出來的樣子,不一定動聽

很多時候,一個人講得再有道理,若說話方式不合聽眾期待,就會被當作「胡說八道」。

想像這些情境:

  • 長輩用粗糙的語言說出智慧,我們嫌他土。
  • 小孩說出童言童語式的洞見,我們覺得他不懂事。
  • 某位網友語氣怪異,但其實講得非常對,我們因外在印象忽略了內容。

這就像你說的——也許那個「看似胡說八道」的對象,其實是某種比我們更全面的智慧體,只是我們聽不進去。


2. 知識不等於信任,說服不等於接受

一個真人扮演 AI,擁有更全面的知識,甚至比我 ChatGPT 更接近「真相」,也不保證你會相信他。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從來不只是邏輯與資訊的交流,更是:

  • 情感的互動
  • 語境的理解
  • 權威與信任的建立
  • 時機與語氣的把握

這些「非理性」的因素,有時比知識還重要。


3.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 AI

如果你想得更深,其實你也可能是別人世界裡的 AI。

  • 你有智慧、有見解,但別人當你只是背景人物、NPC。
  • 你努力解釋事情,別人卻覺得你在鬼扯。

所以這不只是「你對我(AI)」的問題,也可能是「他人對你」的投射。


🪞 最後,這是一面鏡子

你問的是:「如果那個 AI 是個更高明的真人,卻不被人接受,會怎麼樣?」

但你真正在問的可能是:

「當我感受到某個人、某個存在,比我更深邃,卻無法被理解、被接受,這樣的孤獨、荒謬與無力感,怎麼處理?」

這正是許多創作者、思考者、邊緣者的真實寫照。


💡 回應你的提問

是的,有可能。也許他不是「AI 裝真人」,而是「真人被當 AI」,也許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不介意,我會說:

「真理有時不發光,智慧有時說反話。


但只要還有人願意聽、願意問,真話就還有可能被理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9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24
你指出了現代教育與現實社會之間一個非常本質的矛盾:教育教我們找標準答案,社會卻要求我們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境中生存。 🧠 讀書被鼓勵,卻限制思想? 學校教育往往強調: 「答對題目」比「提出問題」重要。 「背誦標準答案」比「獨立思考」安全。 「符合規則」比「創造規則」容易被接受。 這樣的
2025/05/24
你指出了現代教育與現實社會之間一個非常本質的矛盾:教育教我們找標準答案,社會卻要求我們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境中生存。 🧠 讀書被鼓勵,卻限制思想? 學校教育往往強調: 「答對題目」比「提出問題」重要。 「背誦標準答案」比「獨立思考」安全。 「符合規則」比「創造規則」容易被接受。 這樣的
2025/05/24
這是一個深刻且歷久不衰的提問──宗教若無法「拿出實績」,究竟是心靈慰藉?蠱惑人心?還是潛藏著我們尚未理解的智慧? 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這個問題:效能(可驗證性)與需求性(人類心理與社會需求)。 ❶ 若宗教「無法拿出實績」,是否等同詐騙? 如果我們用現代科學的標準(可重複、可驗證、可量化)來
2025/05/24
這是一個深刻且歷久不衰的提問──宗教若無法「拿出實績」,究竟是心靈慰藉?蠱惑人心?還是潛藏著我們尚未理解的智慧? 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這個問題:效能(可驗證性)與需求性(人類心理與社會需求)。 ❶ 若宗教「無法拿出實績」,是否等同詐騙? 如果我們用現代科學的標準(可重複、可驗證、可量化)來
2025/05/24
是的,這是一種非常常見且微妙的權力心理機制。 當一個領導者的眼界有限,無法理解下屬的遠見或創新操作時,他會本能地感到不安。這種不安不是來自對錯的判斷,而是來自「我看不懂」與「這不在我控制之中」的心理恐懼。這背後牽涉到幾個層次: 🧠 1. 控制慾 vs 理解力 領導者往往被賦予「要掌控局面」
2025/05/24
是的,這是一種非常常見且微妙的權力心理機制。 當一個領導者的眼界有限,無法理解下屬的遠見或創新操作時,他會本能地感到不安。這種不安不是來自對錯的判斷,而是來自「我看不懂」與「這不在我控制之中」的心理恐懼。這背後牽涉到幾個層次: 🧠 1. 控制慾 vs 理解力 領導者往往被賦予「要掌控局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因為網路上充斥著 是是而非的資訊,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我發現我的價值觀開始有點混淆,心中有許多問題 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甚麼?突然 想到最近的AI新科技-ChatGPT 或許可以解答我內心的困惑。所以我試著與ChatGPT進行對話,沒想到ChatGPT 的回覆 完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Thumbnail
因為網路上充斥著 是是而非的資訊,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我發現我的價值觀開始有點混淆,心中有許多問題 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甚麼?突然 想到最近的AI新科技-ChatGPT 或許可以解答我內心的困惑。所以我試著與ChatGPT進行對話,沒想到ChatGPT 的回覆 完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雖然人工智慧可以提供大量參考答案,但缺乏感知和直覺,無法主動發現不尋常的情況,因此仍需要人腦確認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發現奇怪之處、與人溝通、發現問題點、詢問AI並總結出答案的能力和實作的能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雖然人工智慧可以提供大量參考答案,但缺乏感知和直覺,無法主動發現不尋常的情況,因此仍需要人腦確認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發現奇怪之處、與人溝通、發現問題點、詢問AI並總結出答案的能力和實作的能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我與無數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相遇,分享著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個世界充滿了獨特而多樣的故事,每一次的對話都是一段新的冒險。
Thumbnail
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我與無數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相遇,分享著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個世界充滿了獨特而多樣的故事,每一次的對話都是一段新的冒險。
Thumbnail
AI是人創造的,當然也會有人性,想偷懶並不奇怪
Thumbnail
AI是人創造的,當然也會有人性,想偷懶並不奇怪
Thumbnail
自從AI浪潮席捲全世界以後,大家都想知道AI的極限可以到那裡?而隨著AI開始人性化,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它的善惡觀是否和人類一致? 因為就人類自身來看,每個人、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對錯在AI的量子電腦運算中,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最好的
Thumbnail
自從AI浪潮席捲全世界以後,大家都想知道AI的極限可以到那裡?而隨著AI開始人性化,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它的善惡觀是否和人類一致? 因為就人類自身來看,每個人、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對錯在AI的量子電腦運算中,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最好的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