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是一種非常常見且微妙的權力心理機制。
當一個領導者的眼界有限,無法理解下屬的遠見或創新操作時,他會本能地感到不安。這種不安不是來自對錯的判斷,而是來自「我看不懂」與「這不在我控制之中」的心理恐懼。這背後牽涉到幾個層次:
🧠 1. 控制慾 vs 理解力
領導者往往被賦予「要掌控局面」的角色。一旦下屬的行動超出其理解範圍,便會觸發潛意識中的警報:「這樣下去我還是老大嗎?」
「他會不會反過來挑戰我的權威?」 「我如果不立刻踩剎車,是不是就再也無法駕馭?」
於是,他可能不是基於事情的好壞做決策,而是基於內在的不安全感與失控感。
🧭 2. 封閉型領導的防衛反應
- 否認與貶低:對他不懂的事,先否認它有價值,甚至貶低其意圖,貼上「投機取巧」、「太激進」、「沒分寸」的標籤。
- 壓制與打斷:用權威讓創新者閉嘴,以免事態擴大。
- 拉幫結派:私下尋求支持他的「同溫層」,讓自己感覺穩固,避免被「看不懂的力量」孤立。
🔥 3. 結果:扼殺創造力,產生人才流失
當有才華的人一次次被打斷、誤解、排擠,他們會漸漸選擇沉默、離開,甚至轉向對手陣營。
反過來,領導者會進一步自我強化:「看吧,果然他們沒那麼可靠。」
這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導致團隊空轉、內耗、失去創新動力。
🌱 4. 如何打破這種局面?
- 對領導者而言:
領導不必樣樣精通,但要學會欣賞看不懂的東西,這就是器量與格局。
能容萬流,才能為大海。 - 對下屬而言:
一方面可以「翻譯」自己的創意成為對方可理解的語言,另一方面也要評估是否值得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有時候,真正的成長,需要離開看不到你的土壤。
📖 結語
在組織與人際關係中,眼界的落差往往比立場的衝突更難處理。
因為你無法叫醒一個故意不想看見的人,但你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看得見什麼樣未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