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作曲家、多樂器演奏家、製作人與音效大師清水靖晃(Yasuaki Shimizu),無疑是當代極其罕見的音樂天才。他不僅曾與坂本龍一、藝術界先鋒白南準等創作奇才合作,也為本田(Honda)等國際品牌打造聲音識別,每一次參與都能讓作品昇華為超越聽覺的藝術體驗,展現出他獨有的美學與深度。
清水靖晃出生於日本靜岡縣島田市,自幼便對聲音萬象充滿著濃厚興趣。除了學習薩克斯風等樂器、對各類音樂類型產生熱愛之外,他還深深著迷於聲音錄製與無線傳輸的世界,尤其對昆蟲感到著迷,認為牠們發出的聲音與摩斯電碼之間有某種共鳴。清水從小便培養出對「萬物皆音樂」的敏銳意識,這也成為貫穿他所有創作的根源。

《 IQ 179 愛究壹百七拾九 》 (1981)

清水靖晃早期的個人作品之一《IQ 179》,某種程度上可視為Mariah 計畫的前身,除了日後 Mariah 的成員助陣外,還有包括幾位特別嘉賓如吉他手渡辺香津美、坂本龍一以及主唱吉田美奈子。這張作品一方面與英國的新浪潮與美國的無浪潮產生共鳴,一方面又開闢出無數嶄新方向,展現出大量前衛且出色的音色與創作,被普遍認為是大師級之作。
《 案山子 》(1982)

1982 年發行的這張清水靖晃個人專輯,堪稱經典之作《うたかたの日々》的前身,當中融合了爵士、電子樂與合成流行等元素。雷鬼亦是其中的重要拼圖,將慵懶的 dub 節奏與爵士樂完美融合。
「昆蟲」也是這張專輯的一大主角。〈Kono Yoni Yomeri (Sono 1)〉中,模擬蟬鳴的合成聲如散彈般散落其間,為類似 Brian Eno 風格的鋼琴段落鋪陳出細緻背景。而在〈(Sono 2)〉中,這些蟲鳴則以真實聲音回歸,與清水的薩克斯風演奏交織出一幅寧靜的夏夜畫面。
專輯中最出色的一首,非〈Semi Tori No Hi〉莫屬,電子聲響、變化多端的聲音循環、人聲片段、古典弦樂與鏗鏘有力的銅管聲,交織成壯麗又前衛的聲音拼圖,而清水低沈穩定的薩克斯風音色,則巧妙地將這一切凝聚成一股難以言喻的張力與美感,那是前所未有、亦無從複製的聲響世界。
《 Today’s Latin Project 》 (1983)

以實驗手法重新詮釋備受推崇的非裔古巴爵士經典,並融入新派未來感的日本流行風格,光看專輯名稱或許會讓人以為這只是唱片公司隨意拼湊的商品,但對清水靖晃而言,這讓他得以進一步探索世界音樂元素。兩年後,他以「Yasuaki Shimizu and the Saxophonettes」的名義,徹底投身拉丁音樂創作,推出了一張名稱直白的專輯:《 Latin 》。
《 Music For Commercials 》(1987)

集結清水靖晃電視廣告配樂的合輯,其中的管弦作曲也曾被許多環境音樂樂愛好者視為靈感來源。
清水回憶道:「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的電視廣告,不是為了強調產品的實用功能,而是為了建立企業的策略形象。你甚至可以說,它們在視覺表現上採取了一種『音樂式』的手法,雖然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這類音樂限制在一分鐘以內的時長,反而非常適合我磨練直覺的能力。我特意決定不對這張專輯中的曲目進行混音,保留原始錄音的最終版本,不過我記得自己當時花了些功夫在銜接各首樂曲與統一整體氛圍上。」
《 Subliminal 》(1987)

這張於1987年發行的專輯被譽為清水靖晃的傑作,錄製地點在巴黎,深受當時當地多元文化氛圍啟發。清水表示:「我想捕捉日常與身邊人們互動時所感受到的精神狀態。」
專輯使用英語、法語、日語與塞內加爾語(Wolof)演唱,呈現出一種無國界的世界音樂視野。吉他由 Martin Meissonnier 演奏,他曾為多位非洲歌手製作專輯,如Fela Kuti、King Sunny Ade、Salif Keita、Ray Lema 與 Wasis Diop。參與演唱的還有法裔突尼西亞歌手 Amina Annabi、塞內加爾音樂人 Wasis Diop、法國的 Marten Ingle 等人。
《 Dementos 》(1988)

在完成突破性的《Subliminal》,以及與 Mariah 樂團的《うたかたの日々》後,清水靖晃依然選擇在巴黎進入事業的下一階段,這張專輯見證了他與倫敦前衛音樂人的合作,包括 Flying Lizards 的 David Cunningham、Tears for Fears 的鼓手 Manny Elias 以及打擊樂手 Pandit Dinesh。此外,他還邀請了自己的妹妹美惠子加入錄音,讓她參與長時間的「閒聊」。
清水說:「我從日本邀妹妹美惠子來巴黎,然後和她錄了好幾個小時的無聊對話。剛聽這些曲目時,你可能會覺得他們在唱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但聽著聽著,它們卻逐漸變得熟悉,一種特定的氣氛也因此浮現,在這些時候,我總會覺得『人類的溝通模式真是種奇妙的存在。』」
Yasuaki Shimizu & The Saxophonettes / 《 Latin 》(1991)

這張僅發行 CD 的專輯,是清水靖晃自90年代持續進行的實驗性融合之作,延續他對電子、爵士、舞曲、民族與極簡音樂交融的探索。專輯大量運用取樣與 MIDI 技術,以玩味的方式呼應拉丁音樂的律動,既像戲仿,又富有創新精神地擴展了聲音的可能性。
開場曲〈Besame Mucho〉中,扭曲變調人聲與迷霧繚繞感十足的拉丁爵士節奏形成強烈對比。這首歌最初錄製於 1983 年,但清水堅持讓它「陳放」十年才正式發行,因為他認為:「時間能讓它的風味更加醇厚。」
Yasuaki Shimizu & The Saxophonettes / 《 From the Cello Suites 》(1996)

進入 1990 年代後,清水大膽轉向古典音樂,將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改編為次中音薩克斯風版本,錄音地點選在宇都宮的大谷採石場地底巨型空間,以及由倉庫改建而成的 Consipio 錄音室。據官網所述:
「清水對巴哈、薩克斯風與空間之間的三角關係深感著迷。這次他不只是演奏樂器,更嘗試以空間的殘響作為聲音主體,讓整個場所本身成為一件樂器。」
而清水本人則表示:「大約兩年前,我突然對巴哈產生了興趣。那不是旋律突然浮現,而是關於『巴哈』這個詞彙周圍的某些語意,彷彿撕裂了無意識的厚重袋子,輕盈地漂浮進我意識的海域。我便開始思考它為何出現在那裡。
人類是本能斷裂的動物——這句話絕對正確。就連吃東西,也不再是『吃=生存』的直接等式,而是『吃-幻想-生』的關係結構。如果你不注意,就會發胖。在這樣的世界裡,現實總是介入幻想,因此時常會出現奇妙又迷人的現象,其實它們真的很有趣。
現在的我,也在以方便自己的方式詮釋這些幻想,並快樂地生活著。有一天,關於巴哈、薩克斯風、時間與距離的關係突然湧現,我便產生了想要將它具象化的衝動。」
《 Kiren 》(1984)

《Kiren》是一張曾被遺落的「關鍵篇章」,原本是《案山子》的後續之作,卻因前作當時未獲主流關注而被擱置。這張專輯探索實驗舞曲風格,是清水早期錄音與後來 Saxophonettes 時期之間的橋樑——帶有原始鐵克諾舞曲(proto-techno)的雛形,又同時融合傳統元素、新浪潮氣息與豐富的薩克斯與取樣樂器聲響。
《Latin》與《Kiren》幾乎在同一間錄音室、同一時期完成,但它們並非唱片公司委託的企劃,而是在清水與其長年夥伴、已故製作人 Aki Ikuta 之間的即興創作環境中誕生的。這兩張作品可說是他最具生命力的時期,也是在他進一步追求《Kakashi》和《うたかたの日々》中所展現的創作信念前的重要過渡。
而關於這種信念,清水也曾說過這樣的話:『當時我能明確感受到,自童年以來所關注的各種分散元素,正逐漸匯聚在我體內,並轉化成一種有機的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