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跌倒後才看見的風景,其實都在泡泡之外。

完美泡泡
小時候,媽媽總跟我說:「你專心讀書就好」,我的世界就像是個小泡泡,除了自己、師長和課本們,剩下似乎都與我無關,在這個泡泡中,我可以成為一個超完美的學生,我就用這樣超完美的姿態渡過我的國小生活。
上了國中後,愛冒險的我在父母反對的情況下,擴大了自己的生活泡泡,跑到異地去念書,在親戚的要求下我住到他家,因為課業要求,我需要努力練琴;也因為課業進度不同,我再也沒有完美的考試成績。有趣的事情是:那些我覺得對我完美小泡泡必須的事情,卻是他們完美泡泡的汙點;我那些考試成績的汙點,卻成為他們完美泡泡中的獎賞。
我們所處的泡泡隨著年齡漸長,似乎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會走進我們的泡泡中,上了大學後,我的一舉一動常成為不同人批評的罵本。考試成績比較好、程式作業最快做完,會被標上『很跩學妹』的標籤;膽子比較大、拿著專案計畫以學生去系務會議報告,拿到特別補助的時候,會贏來一個『自己為比較厲害』的徽章,那些我努力後獲得的成果,賺到的酸言酸語比肯定還多。
老天爺極其有趣,總用很幽默的方式讓我理解,原來這個世界有超多泡泡。對這個泡泡是加分的事情,對另一個泡泡卻是核彈級毀滅;對這個泡泡的人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對另一個泡泡的人卻如薛西佛斯的巨石;對這個泡泡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好意,對另一個泡泡的人來說卻是不可饒恕的惡意。
要是我們的泡泡們都不會交會,世界應該會比現在和平一點,可惜老天爺總喜歡測試我們,泡泡們會互相交會、有時候甚至會溶成一個大泡泡,我就在這些泡泡世界中試著一個又一個的方法,有時候摀住耳朵、有時候甚至躺平,我想:「我都這麼不忮不求了,這些批評可以離我遠一點了嗎?」答案是不行!被盯上的人,沒有躺平的資格!
常常,那些我們以為努力的獎賞,原來是要把我們送去一個更大的泡泡,那些多年花下去的心力,不會換來等價的支持,反而是換來更多虎視眈眈的眼睛,只要『錯誤』出現,就可以毫不留情地斥責。活著,似乎是走在萬丈深淵上的一絲鋼索,很累!
四十歲那年,在重摔之後我寫了一篇文章『面對挫折的勇氣』,寫文章當下也沒多想,與其被推到萬丈深淵,我乾脆自己跳下去,也許背後有幾絲的不平(OS:那麼多年來,這麼多人唯恐不及的鳥事,都是我接下來做的,為什麼只對我這麼吹毛求疵?),又或許受夠他人私下的竊竊私語,乾脆把自己不堪的缺點攤在陽光下,傳達:「對,我失敗了!別再問了」本來以為只是忍無可忍的怒氣宣洩,卻成為我泡泡世界中的轉折點。
無數個小泡泡世界,透過我的文章來跟我連結,「謝謝你,原來我不是孤單的人」「我有勇氣可以再戰了」「我的同事有升等焦慮,我把文章分享給他後,他比較安心了」我以為萬丈深淵下是滾燙的油鍋,真的跳下去後才發現,下面其實也是個大泡泡,不會跌傷!原來我們是要透過分享挫折來連結彼此。我以為要成功才會有的橄欖枝,卻在我挫折時遞了上來;那些投擲過來的石頭,居然都成為我的墊腳石。原來,外界的評價會成為什麼事物,和我們自己的心境有關,看起來四十歲之前,是我把自己嚇傻了!
過去,我努力在泡泡裡活得「剛剛好」——不刺人、不惹事、不跌倒。但我終於明白,那些泡泡不是要我完美,而是要我學會怎麼在人與人的碰撞中,還能溫柔地站穩自己。那些我曾以為會毀掉我的聲音,最後居然陪我找到一個不一樣的出口。
所以,這幾年,我不再追求做一個泡泡裡的完美人,我比較想當吹泡泡的人,我在課堂中吹著泡泡跟學生們說:「人生起伏無法預測,那些不如預期的發展,也許只是為了迎來我們人生的最佳解,所以如果你這堂課不小心被我當了,別擔心,我還是很愛你,因為很愛你,所以當了你讓你找最佳解」,偶爾吹一個大一點的,邀別人一起進來坐坐;偶爾讓它飄走,也沒關係。
活著,也許真的沒那麼難——只要我們願意笑一笑,離開自己的完美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