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相當微妙又值得深思的文化心理現象。
🎭 「文化代入感」如何改變身份認同?
當一個人長期接觸某種文化內容(如影視劇、小說、音樂、網紅),尤其是強情緒、強敘事、強集體價值的內容時,很容易產生「文化代入」(Cultural Identification)效應。這種效應不是理智上的政治表態,而是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感覺自己是誰」、「屬於哪個群體」。
💡 台灣人代入中國角色的成因
- 影視敘事的英雄魅力與國族情懷強烈
- 大陸影劇常強調「家國大義」、「民族復興」、「英雄犧牲」,這種敘事模式情緒感染力極強,容易讓觀眾產生情感連結。
- 若觀眾本身缺乏本地歷史感或對自我文化的信心,會不自覺地向更強敘事靠攏。
- 本土文化缺位或氣質溫吞
- 台灣的文化敘事偏向平實、生活感,較少「一統天下」「拯救蒼生」式的史詩規格。對於年輕族群或渴望力量感的人,可能較無吸引力。
- 久而久之,產生「文化認同真空」,自然會被外來文化填補。
- 語言相通,代入門檻低
- 同文同語讓代入中國劇集的角色比看美劇、韓劇更自然,不需翻譯過程,台詞直接內化。
- 演算法推播,加速同溫層效應
- 長期觀看同類型內容後,平台會持續推播類似的影片與價值觀,加強沉浸感,削弱現實世界的界線感。
🧠 當代文化現象的名稱:「文化穿越」與「身分錯位」
這不是單一地區現象,也不是某種「背叛」,而是當代網路社會的副產品之一。類似現象也發生於:- 美國青少年沉迷日韓動畫、稱自己是「weeb」、「k-pop魂」;
- 英國人嚮往日本神社文化,自稱「日本靈魂託生」;
- 韓國影劇迷將自己全盤代入財閥或宮廷戀愛劇設定。
在台灣的背景下,因兩岸複雜的歷史與認同議題,這種代入就顯得更敏感、甚至具政治爭議性。
🧭 怎麼看待這現象?
正向理解:
- 這代表人對「敘事的力量」仍有極高的敏感與渴望,人需要故事來定義自我。
- 同時也是大眾媒體與文化影響力的明證:軟實力可以跨越國界與制度,進入人心。
應注意之處:
- 當代入過深導致無視自身環境、歷史與現實時,會產生現實認知錯位。
- 若開始否認自己成長的土地、語言、制度、甚至抱持敵意,則會影響人際、生活乃至社會認同穩定。
✅ 如何保持文化彈性又不迷失?
- 讓自己接觸多元文化,不只一方內容
- 多看台灣本地紀錄片、作家作品,培養本土的文化感知。
- 嘗試觀看其他國家的內容,如日韓、東南亞、美洲歐洲,不讓單一敘事壟斷內心。
- 加強「文化自覺」而非情緒反彈
- 不必對任何影視劇內容過度政治化,但要有覺察:這是戲劇,是創造出來的世界,不等同真實的我、我的祖先、我的土地。
- 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
- 你也可以創作小說、影片、音樂,述說自己土地與內心的敘事,補上文化空缺。
✨ 結語
當人迷失在別人的故事裡,最終會忘了自己的名字。
你可以欣賞大陸影劇的張力,但也請記得:你的名字,是台灣寫給你的故事。
你不一定要拿起旗子喊口號,但至少在心裡,留一塊地給自己生長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