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鍊魂】第三回 肉體鍊魂的用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肉體鍊魂的用途

  以本系列文旨看來,吾是打算弄一套身體療癒理論嗎?

  不算是。

  這是一套探究自我的理論。

  不求療癒,只求了解自我。

  能不能療癒是個人的事。

  病入膏肓命懸一線時,該找專業人士處置就該找,誤信療癒法門貽誤病機是自尋死路,亦是對自身肉體極限的了解不足。

  但病都病了,殘都殘了,除了專業人士提供療癒,還有專業知識的病變訊息外,難道不想趁機了解一下,除此之外的深層訊息嗎?

  除了一般的致病外因與內因外,會不會有其他當代醫學未有接觸的成因?

  肉體鍊魂理論便是打算了解這些。

  那了解這些之後有什麼用呢?

  現代醫學觀念中,有預防醫療的觀念。

  醫學臨床治療中,有安慰劑效應這事。

  傳統中國醫學中,有治將病未病概念。

  差不多就這些用途。

  白話些,預防醫療方面,理解身體病變除生理外,還有心理與靈理方面的因素,方能較為全面實施預防措施。

  例如皮膚病變常以類固醇治療,或削掉壞死組織再照顧新生組織以達重建效果。

  但有時沒留意心理壓力的因素,治好表層外傷後,在主要壓力因素未除的狀態下,舊創重新復發的機率就會很高。

  這點在一些手術後的術後療養,也是被公認該留意的事項。

  安慰劑效應這件事,是關於優化與劣化醫療效果的疊加助力與阻力,遊戲術語是增益(buff)與減益(debuff)。

  在大多數角色扮演遊戲中、狀態效果會使角色能力值的暫時或永久改變。有益效果被通稱為增益,負面效果則稱作減益。

  安慰劑效應就是類似效果的存在。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來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例如:給患者假藥(只有糖的藥丸)或是假手術(只切開皮膚,沒有深入治療)。但事後卻得到緩解效果。

  安慰劑效不僅僅是正面思考,而是病人相信整個治療過程有效,對治療過程感到信心。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

  反安慰劑效應,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

  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藥物的對照群組,卻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

  這個現象,是由於接受藥物的人士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

  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觀前述安慰劑效應的說明,像不像增益(buff)與減益(debuff)的效果呢?

  所以,基於安慰劑效應的效果,決定正面態度或負面態度的面對自己接受的治療,有時能決定是活命,還是沒命。

  如要維持負面態度,達成減益狀態,劣化醫療效果,很簡單,只要抱持負面情緒覺得自己真的完蛋了就能完工。

  而要維持正面態度,除了應有的醫療常識與對於治療者的信心外,若能明瞭自己身體病變的深層原因,並能化解,是不是就能對自己接受治療就能完全痊癒有更多的信心?

  或者,也可因為夠理解心理、心靈與身體之間的互動影響,進而調控心理與心靈產生的壓力,減輕身體負擔,使醫療效果更易產生療效?

  又或者,治療結束後,因清理心理與心靈導致的病根因素,致使不再復發?

  這些都是預測中,肉體鍊魂能產生的效果。

  不敢說絕對會有效果。

  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有做得到的,也有做不到的。

  但至少,多幾招保小命的祕方,活得會不會安心些呢?

  中醫治將病未病概念也是如此,是一種預防醫療的觀念,亦是一種保養身體保養心靈,維持念頭通達身心舒暢的自我調養、修生養性的功夫。

  此外,中醫治病仰仗患者天賦的自癒能力,就是所謂的正氣。所以中醫治病不怕外感、外傷就怕內傷、內亂。

  正氣浩然、精充血足的人,即便受到感染傷害,也很快就能恢復。

  但是如果七情內傷,精血耗損,即便沒有外患,也會生出內亂,這就是病了,調理起來費時費力,還經常被患者不良的飲食、性愛、思維、情緒、習慣干擾。

  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寫道:「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六不治」有多種翻譯解釋,還有期刊論文專述,例如澳門理工學報二O一七年第3期〈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病有六不治”之說〉。

  且毋論這是司馬遷總結扁鵲醫理有所感而撰寫,或扁鵲大神自己說的被傳錄下來,以吾角度解釋,因開頭是「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首重」,結論是「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故這段話像是一種敬告(警告)。

  敬告患者少作怪,因病機多變,治療之道卻少,需望聞問切好好研究,費盡心力方能搞出治本之法,要治好你們實屬不易,配合點,有上述情況之一者,要是重病了,就別怪我治不好,小心我罷工不治了!(寶貝龍譯)

  而以此意思去逆推「六不治」的話,吾翻譯如下:

  「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驕傲任性不講道理者,自以為了不起想壓我,連我講的醫理也不管了,只想要特效藥,治你是自找麻煩,不治!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輕視身體的保養之道,只重視如何工作賺錢,累出病來才治病,治穩了繼續工作生財,如此循環不止,浪費我的力氣與愛心,不治!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處於病中,生活習慣自然要調整,配合醫療過程調養飲食坐臥與起居,不然自己暴飲暴食、生活習慣不良,再來怪我怎麼一直治不好,我豈不冤枉?不治!

  「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生氣與死氣混雜,五臟氣息不穩,做事陰陽怪氣,情緒喜怒哀樂難以安定,心病還須心藥醫,不明其因無從下手,僅能醫身病治標,難治其本。如重病當難治也。此不治實為無奈。

  「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身體虛弱疲憊難以承受藥力者,此不治當屬緩治。不先調養基礎,難以因勢利導,激發自癒。強加治療,恐後遺症甚多,治好此病又牽他病,病病連環,無止無終,是以緩治先養,後方能根治。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覺得巫術祈禱就能病好,就找他去就好了,何必求醫。道不同不相為謀,相煎何太急。既覺巫道好過醫道,卻又來求醫強灌巫道好過醫道的長篇大論,不是來找麻煩嗎?不治!

  上述,是自己個人意見的翻譯。謹供參考。

  而依吾之翻譯,上述六項除第五項外,不治之因均與心態有關。

  就算去除第四項一般翻譯認為是五臟不協調的身體因素(這種翻譯吾持懷疑,這就像身體不好就不治一樣),還是有過半的不治因素都與心態有關。

  中醫強調:疾病的康復「三分治,七分養。」無論是中藥還是針灸,都離不開患者的積極配合。

  如果病人對醫生過於猜忌、懷疑,缺乏起碼的信任,不願意與醫生溝通,甚至根本拒絕治療,則必然使醫生的診療技能無從施為,診療效果大打折扣。

  中醫認為,在醫、患關係中,患者自身是內因、醫療手段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如《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何者?嗜欲無 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歧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這裏明確提出在醫患關係中,患方所處的重要地位。

  如果病人對康復缺乏主動,或拒絕治療,或不遵醫囑,或把一切責任都推給醫生,就屬於本末倒置的患方心態。

  所以,心態上的調整與提升,心理素質的鍛鍊與養成,在中醫觀點上,對治未病、將病、已病狀態都均有好處,也與安慰劑效應的理論有所呼應。

  肉體鍊魂的功用當在於此。

  但不管對身體益處如何或對心理健康有何幫助,本系列肉體鍊魂文章都是一種為了探究自我、培養自我、促鍊自我的身心靈成長法門,首要目的還是以提煉靈魂,強化心靈能量,使自己的核心扎實穩固,藉此達成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美滿與幸福的一趟生命旅程。

  所以,過程中,如果有什麼病痛因心理、心態、心靈之轉變而有所好轉或消失無蹤等,都只是學習此術之後的附加價值而已。

  雖有相關紀錄說明心理影響身體進而導致病痛消失,例如學習催眠時總會看到放血實驗中犯人自己嚇死自己的案例,或學心理學時會看到多重人格者人格切換後身體病痛就換個人的案例,但這些都是特例,案例數量尚未形成規模效度。

  真把這些案例當成修練心靈就能使病痛消失無形的實現標竿,會死人的。

  依吾經驗,若想讓病痛消失,最快的方法還是找專業人士解決,既合適又沒爭議。

  雖有些解決方法可能有副作用,但後續處理得宜,還是能夠有不錯的效果。

  例如吾家母親得了癌症,吾真的會強要她用心靈解決?

  通常還是要尊重當事人對什麼解決方式最有信心,效果才會最好。

  只要留意事後的療養與心理狀態上的變化,成果還是很好的。

  對了,這個舉例是實例,不是假設。

  至少對我而言,是驗證過了。

  肉體鍊魂雖涉及身體的病變機轉,但無意徹底解決人類身體病痛與療癒問題。

  據吾經驗,人的心理轉變沒那麼快,基本上都難以追上病變機轉速度,期待靠心靈修練解決身體病痛問題,是癡人說夢等級的妄想。

  但癡人說夢,高人則可圓夢。

  靠身心靈修練杜絕身體病痛也不是沒有可能,只要爾等變成高人即可。

  所以,吾是打算弄一套身體療癒理論嗎?

  不算是,因吾怕爭議嫌麻煩又懶管別人生死病痛時的推卸責任。

  亦算是,因吾有夢,願暢想未來。

  期待一個滿是高人又無病痛的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認識、確立、實現自我的靈魂升級旅程。
22會員
364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當我用靈氣療法自我修復後,在夢中幫助了一隻受苦的狗兒,隔天竟意外中獎1000元!這足以證明宇宙的能量安排是多麼巧妙。
Thumbnail
當我用靈氣療法自我修復後,在夢中幫助了一隻受苦的狗兒,隔天竟意外中獎1000元!這足以證明宇宙的能量安排是多麼巧妙。
Thumbnail
我很少幫人療癒,卻每天用所學的靈氣與擴大療癒法幫自己療癒。 從四年前接觸擴療開始,我便沒有一日停止練習,連出遊或受傷,仍會堅持每日修煉。其實擴療是CP值很高的療癒法門,學費不貴,學成後每日只要花20分鐘修煉,生命便可在光中逐漸脫胎換骨。 我從八年前學習靈氣至今,也是從未間斷的每日為自己療癒,輕鬆
Thumbnail
我很少幫人療癒,卻每天用所學的靈氣與擴大療癒法幫自己療癒。 從四年前接觸擴療開始,我便沒有一日停止練習,連出遊或受傷,仍會堅持每日修煉。其實擴療是CP值很高的療癒法門,學費不貴,學成後每日只要花20分鐘修煉,生命便可在光中逐漸脫胎換骨。 我從八年前學習靈氣至今,也是從未間斷的每日為自己療癒,輕鬆
Thumbnail
曾看一位格友提到,接觸宗教是心靈脆弱才需要,也看到另一位格友認為,學習身心靈療癒是無法解決當下現實問題。 實際上我接觸佛法及身心靈後 最大受益在現實成面上,我的身體是健康的(健保卡長年點數空白),記得只有貪吃蛀牙,及愛美接睫毛長針眼問題,點數記了2筆😂 心與靈層面上,我比以往的自己更
Thumbnail
曾看一位格友提到,接觸宗教是心靈脆弱才需要,也看到另一位格友認為,學習身心靈療癒是無法解決當下現實問題。 實際上我接觸佛法及身心靈後 最大受益在現實成面上,我的身體是健康的(健保卡長年點數空白),記得只有貪吃蛀牙,及愛美接睫毛長針眼問題,點數記了2筆😂 心與靈層面上,我比以往的自己更
Thumbnail
這是一個療癒師轉介過來的靈性療癒案例,通過淨化清理與保護進行靈性問題處理,以及處理過程中的一些驚人發現和轉化。文章中提到靈性療癒的重要性,以及因果循環的觀念。
Thumbnail
這是一個療癒師轉介過來的靈性療癒案例,通過淨化清理與保護進行靈性問題處理,以及處理過程中的一些驚人發現和轉化。文章中提到靈性療癒的重要性,以及因果循環的觀念。
Thumbnail
(靈氣療癒不是正規醫療) 擴大療癒11天:轉化心靈的旅程  在這個充滿變化和挑戰的時代,心靈的健康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正是「擴大療癒11天」所要傳達的信息,一個由觀音上師帶領的心靈轉化之旅。   一、 擴大療癒的精神  1. 尋找內在和諧  這個過程鼓勵個體尋找
Thumbnail
(靈氣療癒不是正規醫療) 擴大療癒11天:轉化心靈的旅程  在這個充滿變化和挑戰的時代,心靈的健康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正是「擴大療癒11天」所要傳達的信息,一個由觀音上師帶領的心靈轉化之旅。   一、 擴大療癒的精神  1. 尋找內在和諧  這個過程鼓勵個體尋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