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創作者都有這樣的習慣——將作品先寫好,靜靜地放在電腦資料夾裡,等到適當的時間再安排上架,彷彿是一種對創作節奏的默契,也是一種生活與創作之間的平衡。

這種「存稿」的做法,最大的好處莫過於能讓創作者在時間安排上更加從容,不會因為工作繁忙或靈感短缺而感到焦慮。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緊湊,寫作之餘還有工作、家庭、人際等種種壓力。若是每一次發表都得臨時趕工,反而可能讓創作變質,變得浮躁、倉促。相對的,事先備好文章,就像備好乾糧,即使面對突如其來的忙碌,也不至於手忙腳亂。
有些人屬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類型,寫完馬上發表;有些人則會刻意準備一些文章,作為「備稿」,萬一哪天無法如期產出,也不至於中斷更新。這樣的備案,不僅能解決臨時的創作空窗,更能讓自己在創作節奏中保有穩定的呼吸感。與讀者定時交流,是創作中一件極為重要的事。無論是部落格、電子報、社群平台或其他形式的創作媒介,若更新不固定,讀者往往會因此失去期待感。一開始可能只是偶爾點進來發現沒有新內容,久而久之,他們會開始懷疑:這個創作者是不是沒有那麼用心?或者,是不是已經放棄了這個平台?
人心是敏感的。當一位創作者給人的印象是「經常更新」、「持續產出」,讀者自然會產生依賴感與信任感。這種信任,是經營創作品牌的重要資產。而相反地,若讀者發現內容長期未更新,或者更新毫無規律,很容易就會對創作者產生倦怠與疏離。說到底,創作是一種關係的經營,缺乏穩定的連結,就容易鬆動。
但我們也得承認,沒有人能永遠維持完美的節奏。並不是每一天都靈感湧現,也不是每一週都有高品質的內容可發。創作,本就是一條需要長期耐力與情感投注的路,有高潮也會有低谷。因此,存稿,正是一種給自己的退路與餘裕。
我的習慣就是會在創作期特別充沛的時候,多寫幾篇文章,先不發表,而是放進資料夾裡當作備用。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即使某一段時間我沒辦法寫新內容,也能繼續維持平台的更新頻率;第二則是可以回頭檢視那些存稿,在發表之前再次修訂、潤飾,讓它們變得更精緻。
這也意味著,創作者的產能,應該要大於發表的頻率。簡單來說,如果你每週更新一次,那麼最好是每週能寫出兩篇文章,這樣就能不斷累積「內容存款」。當生活有突發狀況或創作狀態起伏不定時,這些存稿就成了你最可靠的後援。
漸漸地,這樣的節奏會讓你與讀者之間建立起某種默契:他們知道你是認真的,你也知道自己是有餘力的。你不會再為了下一篇該寫什麼而感到焦躁,也不會在空窗期中陷入自我懷疑。這份穩定感,對創作者而言,是寶貴的資源。
創作不是一場短跑,而是長途跋涉的旅程。在這條路上,存稿就像行囊中的乾糧與地圖,讓你在疲憊與迷惘時,仍能有力量繼續前行。
與其說這是技巧,不如說是一種自我照顧的方式。給自己多一點準備,就能少一點倉皇;給作品多一點時間醞釀,也能讓讀者感受到更誠實的用心。
願我們都能在創作的路上,穩定地走,持續地走。讓靈感不是壓力,而是我們願意一再重返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