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討論「奢侈信念」的,往往沒有意識到「引經據典的討論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奢侈特權」.
「Luxury Beliefs」本身就是雙關語
👉在傳統語境中,「luxury」指的是奢侈品(luxury goods),Rob Henderson 借用這個語感暗示當代社會菁英階級把進步價值當作彰顯文化資本的炫耀性象徵.
👉但同樣的「Luxury Beliefs」對沒有資源的底層群體來說,照做卻要付出巨大代價,是種難以負擔的奢侈.提出這概念的 Rob Henderson 是要大家反思:
「連談論不平等跟進步價值的這些語碼跟符號本身都是特權。」
(然而能用雙關語來描述這現象,或者理解後再廢話解釋這都是奢侈的餘裕.)
儘管過去也有社會學家意識到這種「語言權力與階級文化之間的悖論」

但這種「批判語言的階級性」,卻仍使用那套語言(精緻語碼)去進行批判.
這就是「自我複製的學術象牙塔」又或「語言權力與階級文化之間的悖論」.
為了讓大家理解這有多荒唐,特別請ChatGPT整理了過去在討論到這領域常見的英文詞彙,看看大家能認得跟理解幾個吧?

在經過這麼多年跟無數位社會學家的各種嘗試之後,這些相關理論跟對應的學術語碼只有越來越龐大跟複雜(笑死).
而 Rob Henderson 是第一個做到將學術殿堂的論述跟學術語碼-用大眾更容易接受的庶民語言來重新表達;像是把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轉譯「信念也用來炫富的Luxury Beliefs」, Bernstein 語碼理論轉譯為「能用上流社會方式說話的人能夠混得比較好」。

這就是 Rob Henderson 他為什麼能在美國引起迴響,尤其是在:
- 沒有社會學背景的讀者中,
- 來自工人階級或軍人出身的青年中,
- 甚至在中間偏右的自由派或保守派圈子中。
他讓這些人也能掌握一套文化批判語言,但不是學院式左派那套艱深語碼,而是生活可感的庶民語言。
另外自媒體的崛起也是原因之一, Rob Henderson 本身就經營 Podcast、散文式的Substack 文章,也大量通過社群媒體 X(Twitter)跟讀者溝通;還有用「小說般語言」寫出半自傳回憶錄《Troubled》。
這些自媒體跟社群平台本身就要求語言要生活化、有故事性、圖文化、影音化,這些正好是傳統社會學那些學院派所欠缺的。
除此之外,Rob Henderson也有從他自身生活觀察到的一些獨到見解:

舉例來說:
🗣「不一定要念書或上大學也能成功啊。」
🗣「應該要開放大麻。」
聽起來像是解放的口號,但 Rob Henderson 問的是:
❓這些話,是誰說的?又是誰得承擔後果?
他發現論述跟倡導這些的人多半是資源充足的中上階級;而他們現實生活往往是:
✔ 擁有穩定婚姻、穩定家庭;
✔ 孩子多元發展,但最後進入頂尖學校有最好的教育資源;
✔ 生活無虞,不需要靠藥物逃避現實。
而真正用自身生活來實踐這些的,往往是沒那麼多後盾也沒考慮周全的底層:
🔻 結果往往是家庭或婚姻問題.
🔻 孩子失學輟學,卻沒有賈伯斯或蓋茲的天分跟家庭資源.
🔻 生活窘迫需要借助酒精藥物來逃避,最後藥物成癮等.
往往沒人會對於那些容錯空間較少的孩子說:「保守穩健可能是比進步價值更好(更穩妥)的選擇.」
不是因為這些信念不好,而是他們沒有失敗的本錢。
總結 Rob Henderson 的貢獻
✔ 將社會學語言庶民化、具象化
✔ 思想創新提出「奢侈信念」這個雙關語,結合信念 × 階級 × 消費社會的觀察
✔ 現實洞察揭露「說 vs 做」、「信念 vs 成本」的落差
✔ 帶入個人底層出身經驗,讓社會學理論回到實際生活的痛點與矛盾上
反思
Rob Henderson 的「奢侈信念(Luxury Beliefs)」在台灣的某些脈絡下也適用;像是有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會說:
🗣「孩子快樂最重要,讀書不代表一切」
🗣「鼓勵年輕人在職涯路上做自己」
🗣「不要被傳統價值綁架,要跳出框架」
年輕人在盲目接受這些信念之前,請先想想看自己及原生家庭有沒有繞彎路的資源跟走錯路的容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