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ins Mommy
🦠 疫情下出生的孩子,從未真正出過遠門
還記得他們出生的那年,是 COVID-19 最嚴重的時候。封鎖、隔離、醫院限制探病,連出門透氣都要三思。那時我從沒想過,有天會帶他們去旅行,還是——過夜旅行。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像完成了一個小小壯舉。
🧳 一歲半,踏出第一步的兩天一夜小旅行
我們第一次過夜出遊是在他們一歲半。雖然只是兩天一夜,但對我來說已經像是一場大遠征。
出門前準備超多,行李清單像搬家:大包小包、推車兩台、寶寶粥、奶瓶、濕紙巾、備用衣物、安撫玩具……樣樣不能少。 還要抓準時間避開他們的睡眠時段,不然一個睡、一個哭,整趟行程就直接崩潰💥
🐠 水族館,是因為他們「看過魚」
我選擇了安全牌:水族館和室內兒童樂園。
因為他們已經對「魚魚」和「企鵝」有認知,平常會指著書大叫。 所以這趟旅行的重點不是景點多厲害,而是讓他們感受「啊,書裡的魚原來會動,會游耶!」🐟🐧
😴 到了現場,卻直接睡翻了?
很真實,也很媽媽日常。好不容易到了水族館,其中一位直接睡翻,另一位情緒低落。整場參與感不高,拍照幾乎都在推車裡恍神。
但我心裡還是覺得——值得。 不是為了拍照,也不是為了打卡,而是想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不只是家裡和公園,還有更大、更有趣的風景。
🍽 吃飯難題:需要兒童餐椅、熱水與空間
當時他們還沒能吃一般餐點,只能靠常溫寶寶粥和牛奶。
這表示每一餐都要找得到熱水、有兒童餐椅、能容納兩台推車的空間,最好還有尿布台! 實際上,只有商場的美食街或特定親子友善餐廳才可能符合這些條件。
當媽後才知道,一個地方有沒有尿布台,會直接決定那餐吃得好不好。
🛁 住宿條件比選飯店還難
我們只能選擇親子友善飯店,條件非常具體:
✔ 一定要有澡盆
✔ 有床圍避免滾落
✔ 洗手台有小椅子可站立
✔ 房間動線寬敞推車能進出
還要乾淨、明亮,不濕氣重,不太老舊。選個飯店比以前出國自由行還挑剔!
🛗 地形要平坦、有電梯,天氣還不能太熱
現在我們出門行程已不再問「哪裡最好玩」,而是問:「哪裡不會累死爸媽?」
我只看幾件事:
👉 有沒有電梯?
👉 地面平不平?
👉 室內冷氣夠不夠?
👉 推車能不能一路暢行?
否則整趟下來就是邊搬推車邊流汗,邊哄孩子邊忍怒,整趟親子旅行直接變成魔王級修煉營。
🔁 白天行程,就是在兩個孩子之間切換
一個吃飯,另一個想睡;一個剛睡醒,另一個要換尿布;一個情緒好,另一個爆哭……
整段時間都在兩人之間切換,完全無暇顧及自己。 旅行,其實是移動中的照顧現場。
📷 有空時拍張照,留給未來的他們
他們可能記不起這趟旅行的細節,
但我會記得——他們第一次出門過夜、第一次看到企鵝、第一次坐推車看世界。 有空我就拍下那一刻,日後洗出來放進相本。未來我可以跟他們說:「這是你們第一次看到真的魚魚哦!」
💛 這趟旅行,不是為了我,是為了他們的世界更寬廣一點
這趟旅行,他們也許不會記得,但我會。
我陪著他們看見了世界的樣子。親子旅行從來不是為了輕鬆,而是希望孩子從小知道:外面的世界值得探索。
🌿 心中默默浮現的想法
每次出門旅行,我都會想:
如果有一天,能有一種小型親子團,爸媽不必顧太多、行程又貼心,那會不會更好?
目前還不確定有沒有這樣的旅行社,但這個小小念頭,我悄悄放在心底……
💼 延伸內容:一頁式外出清單
我也整理了一張 PDF,一頁式簡潔收錄了 注意事項 + 外出打包清單,
如果你也是新手爸媽,應該會很有共鳴!
🫶 給每位勇敢出發的爸媽
沒有哪一種行程是標準答案。
每位爸媽為自己與孩子安排的旅行,都是獨一無二的美好回憶。
如果你喜歡這類親子旅行與生活記錄,歡迎加入我的方格子,一起寫下屬於自己的親子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