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關稅政策引發FED警告,我們鑑古知今,來看看1970年代的大通膨是如何引發的。
通膨形成原因有3種, 分別是需求端, 供給端,以及無序無節制的印鈔票。(1)背景: 美國龐大債務, 貨幣貶值
這段通膨怎麼開始的?
美國本來是「金本位」制度,世界各國可以拿美元去跟美國兌換黃金,但越戰讓美國債務高漲,為支撐戰爭與經濟,美國大肆印鈔,美國印太多鈔票後,外國開始擔心:這些美元還真的能換到黃金嗎?於是各國開始把手上美元兌換成黃金,運回國內。美元匯率大貶,進口成本上升,物價節節攀升。美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急升至約5%,而GDP成長卻陷入衰退狀態。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乾脆宣佈「暫停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國進入信用貨幣時代。這是美元霸權的開始,但美國得先過眼前這一關。
(2)導火綫:石油危機
屋漏偏逢連夜雨,通貨膨脹還沒完全降溫,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讓中東產油國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發動石油禁運。
油價從每桶3美元飆到12美元,四倍成長!石油是經濟的血液,油價一漲,連帶讓運輸、電力、製造業成本都上漲,物價全面失控,CPI在1974年12月升到12.2%。
(3)升息控制
1971年尼克松除了暫停美元兌換黃金,為了對抗通膨,尼克松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冻结工资和一些生产物資的价格90天。 这就是说,在90天的时间里,政府强制不许价格变动。 美国人民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的,非常配合。
1972 年美國通膨被壓制在 3.3%。但到了 1973 年,尼克森解除了價格管制,同年爆發石油危機CPI迅速升到12%。當時美聯儲主席伯恩斯不斷升息到13%,通膨上升趨勢才被壓抑下來,一直到1976年,還沒低過5%,通膨又開始死灰復燃...
(4)蔓延-為什麼控制不住?
為什麼通膨又開始死灰復燃呢?
因為美聯儲主席伯恩斯壓抑通膨的決心不夠堅定,雖然在1974年將利率升到高點,但當經濟衰退,美國總統給壓力時,他又為了經濟迅速轉向降息,市場認為壓抑通膨不是伯恩斯最重要目標。通膨預期又開始升高。
不僅如此,中東產油國看美國經濟又著火了,他們也打算再來參加一趟,1979年又實施了石油禁運,這是第二次石油危機。
第二次的通膨比第一次來得兇猛,1980年突破14%,失業率也高,嚴重的「停滯性通膨」,經濟停滯但物價上漲,你沒聽錯,那是一個「工作難找、東西又變貴」的年代,一般來說經濟停滯會導致物價變便宜,但「停滯性通膨」不是這樣。老百姓日子苦哈哈,企業也不好過,有人說「1970年代是投資人的煉獄」,長達十年,股市不斷高低震盪,看似有起色了追進去就又被套牢,想賣就又回升,看似要上漲了就又跌下來,做多做空都容易虧錢。
(5)超高利率顯示決心
1979年,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上任,把利率拉到20%。
這讓整個經濟差點停擺,短期內失業率飆高、房地產崩盤,但終於在1983年壓住了通膨,CPI在十年內首次持續低於5%。
他被譽為「通膨殺手」,但代價極為沉重。沃克本人也收到死亡威脅,但他堅定不為所動。這才換來後續美國長達幾十年的經濟繁榮。
(6)總結
1970年美元貶值,通膨初次抵達5%以上,經濟陷入第一次衰退。
1973第一次石油危機,加上價格管制放鬆後的反作用力,通膨爆發達到12%。當時FED主席伯恩斯升息終於勉強把通膨壓制下來。但美國經濟也經歷第二次衰退。
接著美國總統給伯恩斯壓力時,他又為了經濟迅速轉向降息,市場認為壓抑通膨不是伯恩斯最重要目標。CPI隨通膨預期又開始升高,此時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捲土再來的第二次通膨比第一次更兇猛,1980年CPI突破14%。
新任FED主席沃克兩次將利率拉高至20%, 沃克本人也收到死亡威脅,但他不為所動,市場看到沃克的決心,通膨開始降溫。美國經濟十年間第三次陷入衰退。
通膨的自我預言實現
第二次通膨升溫時,第一次石油危機已經過去了,為何通膨還是不減反增?
這就得提到一個心理學現象叫『自我預言實現』,這個現象經常應用在經濟學跟投資領域,意思表示: 人們只要預期一件事會發生,即便現在不是事實,在未來很可能就會變成真的,通膨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在石油危機前,人們都不是那麼關心通膨,但石油危機發生後,人們心理變得對通膨異常敏感。
所以最近的美聯儲很重視預期管理,儘量不要讓人們有這種美聯儲會因為救經濟犧牲通膨控制的預期。
通膨一旦失控,代價極高:就算最後能壓下來,也得犧牲許多年的經濟與千萬人的工作,嚴重者容易改朝換代。所以歷來執政者無不小心謹慎,這也是許多人認為不能撤換鮑威爾的主因,歷史證明,當FED主席頂不住美國總統施加的壓力而降息,會有什麼後果,市場上人人心知肚明,一但預期發酵,那就很容易歷史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