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的陽光總是很亮,尤其在正午時分,炙熱的光灑落在地上,閃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然而,當我們踏進「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展示館」的那一刻,外頭的明亮似乎全被擋在門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灰色、壓抑,甚至微微發涼的氛圍。

這座展示館,又被俗稱為「蠟像館」,是綠島白色恐怖紀念園區的一部分。館內以1:1等比例製作的蠟像與實景重建,還原了1950年代政治犯在此地被「思想改造」的日常。走入其中,彷彿穿越時空,直接進入那段戒嚴統治下的關押歲月。


展示館以「第三大隊」為主題,這是當年關押大量「政治犯」的單位。許多囚犯來自不同背景,有人是教師、學生,也有軍人、記者。他們有的因閱讀禁書、參與讀書會,有的甚至只是因懷疑而被送來。館內蠟像模擬了大通鋪的場景,看起來就真的是關在那裏一樣。另外各種軍官寢室,整齊排坐的思想課教室、牢房內低頭默寫的受刑人、操場上練習隊形的畫面,甚至還有審訊室與懲戒室的模擬,冷酷與恐懼,在這些無聲的畫面中被悄然傳遞。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再教育課堂的場景。想起早年軍中還有所謂的莒光日,也是類似的思想教育,原來是來自於這裡,真叫人不寒而慄。控制思想,好可怕。

參觀過程中,有時會聽見旁人低聲討論,也有的遊客沉默以對。整個展區氣氛壓抑,卻安靜得令人感動——不是因為懼怕,而是一種對過去的尊重。

綠島的蠟像館,並不是一處「觀光景點」那麼簡單,它是一個記憶的現場,是歷史親手留下來的證據。它用靜默的方式說話,提醒著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曾經,有一群人為了自由付出了代價;現在,我們之所以能自在地行走、發言與旅行,是因為有人曾經被剝奪了這些權利。

這趟旅程,在走出展示館的那刻變得沉重卻有意義。我重新感受到,旅行不僅是看風景,更是走進另一段人生,與過去的靈魂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