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通膨過程中發現一個巧合,美國只要發生通脹或是通縮,就容易引發產油國拿石油當武器。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0月)
背景:-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爆發。
- 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尤其是美國)進行石油禁運,油價從每桶約3美元飆升到近12美元。
美國CPI數據:
- 1973年10月:CPI年增率為6.2%, 處於上升趨勢。
-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後1974年11月CPI最高升至12.2%。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1980年)
背景:
- 伊朗伊斯蘭革命(1979年初)導致原油出口中斷,之後兩伊戰爭爆發。
- 石油市場恐慌性供應中斷,再度推高油價。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
美國CPI數據:
- 1979年全年:CPI從9%處於上升趨勢。
- 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後1980年3月CPI年增率達到14.8%。
2020年石油價格戰
背景:
- 2020年2月,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美國採取封城措施,經濟大受影響,以至於油價大幅下跌。
- 2018年,美國頁岩油革命,產量達到頂峰,佔美國總原油產量的59%, 這也讓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
- 但美國頁岩油生產成本高於俄羅斯及OPEC各國,因此俄羅斯跟OPEC展開價格戰,跟以往的石油危機不同,這次是產油國趁美國經濟衰退,大打價格戰把石油價格壓低,企圖打垮生產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岩油。
- 原因是在疫情與封鎖影響下,原油需求銳減、庫存走高至5億桶、美國能源公司儲存空間所剩無幾,多數儲油槽已超過七成滿,導致交易員平倉多頭部位,不願意在缺乏儲油空間下進行實物交割。也引發史上首次赴油價事件。
- 西德州原油(WTI)5月份期貨價格跌至每桶-36.63美元,創下史上首次原油期貨負值。
美國CPI數據:
- 2020年4月:CPI從0.3%處於下降趨勢,且因GDP大幅衰退,有通縮之風險。美國實質GDP增長-28%。
- WTI油價瞬跌至-36美元。
俄烏戰爭(2022年2月起)
背景:
- 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引發西方制裁,俄羅斯反制以天然氣、石油限制出口。
- 歐洲能源價格飆升,帶動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全面上漲。
美國CPI數據:
- 2022年2月:CPI年增率為7.9%處於上升趨勢。
- 俄烏戰爭爆發後2022年6月:CPI達到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