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把 SpaceX 不做的生意做成!Rocket Lab 如何從紐西蘭車庫逆襲成太空獨角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3 分鐘

Hi 我是 VK~

這期我們來聊聊一個相當特別的太空創業故事 Rocket Lab。在 SpaceX 主導多數太空新聞版面的時代,很少人注意到這家來自紐西蘭的小火箭公司,是如何悄悄成為全球第二家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的民營火箭公司。

更有趣的是,這家公司的創辦人 Peter Beck 從來沒有上過大學,17 歲就去當洗碗機公司的學徒,利用下班時間自學火箭知識,在 2018 年讓 Rocket Lab 成為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太空獨角獸。

他是如何在一個沒有航太產業的紐西蘭,從車庫實驗開始,並且成為繼 SpaceX 後相當成功的太空新創?

在這期的內容會有:

  • 在 SpaceX 的任務看到太空商機
  • Peter Beck 的非典型路徑:從洗碗機商學徒自學成火箭工程師
  • 30 歲的靈魂拷問:大失所望的美國行
  • Rocket Lab 的誕生:找錢找錢、打造探空火箭🔒
  • 5、4、3、2、1 倒數計時:紐西蘭的第一枚火箭發射🔒
  • 被美國軍方注意到了:開發出新燃料、拿到矽谷創投資金 🔒
  • 電子號火箭發射:帶領 Rocket Lab 成為太空獨角獸🔒
  • Rocket Lab 野心還在變大:中型火箭、平台商🔒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在 SpaceX 的任務看到太空商機

來自紐西蘭太空獨角獸 Rocket Lab 在初期的商業論點很明確:它將完成 SpaceX 開始但遺忘的任務,提供世界上第一個便宜、可靠的火箭,準備隨時飛入太空,就像是「太空 FedEx」。

在 2008 年,SpaceX 的獵鷹一號(Falcon 1)首次成功飛行後不久,他們就放棄了這類型火箭的工作,轉向更大的獵鷹九號(Falcon 9)。公司的主要任務是在火星上建立繁榮的人類殖民地,只有大火箭對這項任務有用。

Rocket Lab 創辦人 Peter Beck 意識到獵鷹一號的消失,再加上小衛星的興起,會為公司開闢完美的機會。它將製造一種能夠將約 500 磅貨物送入軌道的小火箭,每次發射成本 500 萬美元。Rocket Lab 不會以每月一次的典型節奏發射火箭,而是先每月發射一次,接著每週一次,再來可以每三天一次。

一般來說,火箭有兩種尺寸:中型和大型。搭乘其中一台機器的費用從 3000 萬美元開始,最高可達 3 億美元。支付這些發射費用的客戶擁有大型衛星,像其他擁有較小衛星和較少資金的公司通常付費成為其他公司火箭上的額外貨物,小衛星公司的機器被塞進大衛星周圍的備用角落和縫隙中。舉例來說,SpaceX 會先把大衛星作為主要有效載荷飛到其所需軌道,然後小衛星要在花上一些時間才能進入到他要抵達的位置。

相比之下,Rocket Lab 可以滿足小衛星製造商的每一個需求。小衛星製造商可以訂購 Rocket Lab 的小型火箭服務,幫助他們的衛星飛到他們想去的地方,不用再等待大火箭上騰出額外的貨物空間。

近期,Rocket Lab 更展現想要從「太空 FedEx」轉型到「一站式太空服務」的野心。從一開始打造小型火箭「電子號」,在 2021 年投入資源進行中型火箭「中子號」(Neutron)計畫,預計到了今年有機會看到首次試射。

近年,Rocket Lab 透過連續收購,從「零件 → 衛星平台 → 感測酬載 → 火箭與地面系統」搭建垂直整合,試圖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能「一條龍」承包國防星座的美國新創。包含收購了多家衛星零組件公司(Sinclair Interplanetary、SolAero Technologies 等),也和 NASA 合作執行月球探測任務,包括 CAPSTONE 月球立方體衛星任務等。

當億萬富翁們紛紛砸錢進入太空領域,誰能真正抓住「小型發射」這個市場的機遇?

Peter Beck 就是那個意想不到的人。他的故事,是關於一個火箭狂熱愛好如何變成一家市值數十億美元公司的傳奇。

獵鷹一號

獵鷹一號

Peter Beck 的非典型路徑:從洗碗機商學徒自學成火箭工程師

Peter Beck 的起點始於紐西蘭最南端的 Invercargill,一個只有 6 萬人的小城市。他沒有傳統的航太工程背景,沒有大學學位,卻從小就對火箭癡迷。

1995 年,Beck 的職涯先是在以工程設計精良著稱的傳統家電商 Fisher & Paykel 開始學徒身分。他專攻工具和模具製造,這是最困難的技術之一。在那裡,他在兩位來自英國和荷蘭的老派機械師指導下工作,學習很多精密工程的技術,當然他自己也在這方面蠻有天分的。

他的第一個項目是手工銼削一個方塊,讓它能和另個方塊配合,每個點的間隙不超過千分之一英寸。Beck 在各種測試中表現都很出色,接下來贏得一個又一個學徒獎。他把在 Fisher & Paykel 體驗到最好製造設備和長時間工作的意願結合在一起。公司甚至讓他負責運行一些價值 25 萬美元的機器。當 Beck 提出產品改進建議時,人們實際上會聽取並採納他的建議。

後來和他在工業研究公司(IRL)共事的同事 Doug Carter 側面觀察,「Beck 如果去念大學拿什麼學位一定都沒有問題,他就是個海綿,我覺得他是十億人口只出一個人的人才。」

遊艇製造業的挫折與轉機

2002 年,為了跟隨女友 Kerryn 的工作,Beck 搬到紐西蘭北島西岸的 New Plymouth,進入超級富豪客製化遊艇製造業。這些遊艇使用最先進的碳纖維和鈦金屬材料,每艘長達 124 英尺,代表著海洋工程的巔峰。

然而,這段經歷對 Beck 來說卻是職涯最沮喪的時期。遊艇業極度重視傳統經驗,抗拒新想法。當 Beck 針對船主艙室的噪音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甚至運行電腦模擬證明其可行性時,管理層總是以「過去一直這樣做」為由拒絕。最讓他覺得荒謬的是,為了減輕幾盎司重量,他們要求 Beck 手工製作鈦金屬門把(重點是這花一點錢,就可以買到),但老闆卻因為引擎和螺旋槳的噪音問題,在船後部裝滿數噸重的沙子。

「這完全讓我發瘋,」Beck 回憶道。雖然這段職涯讓他感受到傳統產業對創新的抗拒,卻也帶他重新點燃了火箭的夢想。

IRL:重新點燃火箭夢想

2004 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 Beck 的命運。在為遊艇的聲學問題尋求專家建議時,他發現了位於奧克蘭的工業研究有限公司(IRL)。這個政府支持的研究機構擁有紐西蘭最頂尖的科學家和最先進的設備。

在 IRL,Beck 終於找到了他的舞台。他加入複合材料研究團隊,學習碳纖維的精密測試技術。他建造了能將碳纖維板撞擊到水池的測試裝置,模擬船體撞浪的情況;在地下室測試 65 英尺長的風力發電機葉片,設計的測試框架如此穩固,以至於牆壁開始出現裂縫。

「他是個絕對的天生科學家,」Carter 評價道。儘管 Beck 沒有學位,但他能與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並肩工作,甚至超越他們。當 IRL 需要他在法庭案件中擔任專家證人時,卻因為他缺乏正式資格而被取消,這讓 Beck 深刻感受到學歷主義的局限性。

在 IRL 的兩年裡,Beck 重新點燃了對航太工程的熱情。他開始系統性地研究推進劑技術,利用研究室的先進設備開發火箭引擎。晚上,他在第二份工作工具模具製造廠工作到晚上 9 點,回家繼續進行火箭實驗到凌晨 2-3 點。

Rocket Lab 創辦人 Peter Beck

Rocket Lab 創辦人 Peter Beck

30 歲的靈魂拷問:大失所望的美國行

真正改變 Beck 的人生軌跡是 2006 年的美國之行。

他決定用一個月的時間跑到洛杉磯和加州,參觀美國的航太公司和 NASA 中心,希望可以找到工作機會。他攜帶著一本剪貼簿,裡面有他的火箭自行車、噴射背包和其他奇怪機器的照片,希望證明自己不是個瘋子。

他原本懷抱期待可以在航太工業的聖地找到創新和熱情,但卻事與願違。

當 Beck 造訪最著名、專門打造美國一些最先進的太空探索飛行器的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JPL)之後,他卻發現連這裡都充滿了官僚主義和陳舊思維。「我把 NASA 置於如此巨大的尊敬地位,」他說。「我想看到超越其他一切的東西,但它不是。人們抱怨他們沒有像樣的電腦。它是過去的遺物。我走出那裡時,感覺那不是應該的樣子。太令人沮喪。那天在 JPL 摧毀我。」

這裡可以岔題說一下,我實在太好奇 JPL 到底是讓 Beck 多失望,上了他們的官網發現提供一個很有趣的服務,可以虛擬參觀他們的實驗室,裡面有非常多種類,像是任務控制中心、航太器組裝廠、微零件實驗室等,推薦可以線上逛逛看。(應該跟 2006 年很不一樣)

上回在 Google I/O 的行程中,想著如果有空檔的話想去飯店附近十多分鐘車程的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但後來因為時間的關係,就沒有去了。看到 Beck 這樣形容不免俗想會不會去一趟後,我也大失所望(誤。

Beck 在 13 小時的回程飛行中,Beck 開始想他的下一步。「就像你所相信和認為正確的一切現在都是錯誤的。根本沒有欲望去做我認為重要的事情。我記得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一個人討論:『除非政府告訴我們並且他們付錢,否則我們什麼都不做。』但工程師應該解決問題。我決定,好吧,我自己來做。」

於是,Beck 開始把他需要做的事情拆解為一系列步驟:創辦公司、籌集資金、先做小東西建立信心,再做更大的東西。

回到紐西蘭後,Beck 衝到樓下的工作坊,設計 Rocket Lab 的標誌,並將其貼在門上。從那一刻起,火箭製造商 Rocket Lab 正式誕生。

成立公司還算簡單,第二步:找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299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VK科技閱讀時間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K科技閱讀時間
29.8K會員
92內容數
Hi,我是 VK~ 好奇科技發展、想看懂科技趨勢和新創的眉角。決定每週記錄下那些我感興趣、還看不懂的事。這裡會聊很多科技公司、新創,他們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VK科技閱讀時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Hi 我是 VK~ 前兩週,Shopify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Tobi Lütke 公開一份內部備忘錄,在 X 上廣為流傳。這份題為「反射性 AI 使用現在是 Shopify 的基本期望」(Reflexive AI usage is now a baseline expectation at S
Thumbnail
2025/04/21
Hi 我是 VK~ 前兩週,Shopify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Tobi Lütke 公開一份內部備忘錄,在 X 上廣為流傳。這份題為「反射性 AI 使用現在是 Shopify 的基本期望」(Reflexive AI usage is now a baseline expectation at S
Thumbnail
2025/04/07
在雲端安全領域鮮少有公司能像 Wiz 一樣傳奇,在 2020 年成立,不到五年後以 320 億美元賣給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這也是 Alphabet 史上最大收購案,更是全球安全產業最大交易之一。 更驚人的是,Wiz 起步時的市場已有十多家競爭對手,但他們成功突圍 18 個月內
Thumbnail
2025/04/07
在雲端安全領域鮮少有公司能像 Wiz 一樣傳奇,在 2020 年成立,不到五年後以 320 億美元賣給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這也是 Alphabet 史上最大收購案,更是全球安全產業最大交易之一。 更驚人的是,Wiz 起步時的市場已有十多家競爭對手,但他們成功突圍 18 個月內
Thumbnail
2025/03/31
Hi 我是 VK~ 這次要談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公司發展故事,而是一場在矽谷科技圈上演的商業間諜案!你沒看錯,這是近期真實發生在人力資源(HR)科技公司之間的商業間諜活動。 今天這場事件的主角是兩家 HR 科技獨角獸 Rippling 和 Deel,在 2025 年 3 月爆發的這起商業間諜案,在一
Thumbnail
2025/03/31
Hi 我是 VK~ 這次要談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公司發展故事,而是一場在矽谷科技圈上演的商業間諜案!你沒看錯,這是近期真實發生在人力資源(HR)科技公司之間的商業間諜活動。 今天這場事件的主角是兩家 HR 科技獨角獸 Rippling 和 Deel,在 2025 年 3 月爆發的這起商業間諜案,在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對宇宙深邃謎團的探索,即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的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隱喻著這個宇宙中,一個文明與另一個文明之間那宏偉的意義。發出信號,接收信號,戴著神秘儀器所做出古怪的神經行爲,其實是身爲孤島的人類爲獲得認同和真正交流的天真努力的一種浪漫化。
Thumbnail
對宇宙深邃謎團的探索,即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的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隱喻著這個宇宙中,一個文明與另一個文明之間那宏偉的意義。發出信號,接收信號,戴著神秘儀器所做出古怪的神經行爲,其實是身爲孤島的人類爲獲得認同和真正交流的天真努力的一種浪漫化。
Thumbnail
太空園藝的源起: 2014第一次有人找我創業,是一位一樣讀中山大學的高中同學,項目是極小單位農業技術,可以上太空的那種。這也是此專欄名的靈感。不過這號人物會在接下來的某輯出現,也許是「如果愛迪生與特斯拉一起做實驗」或是「如果畢卡索與達利一起開畫廊」。目前有七期專欄,每期都會以幾位中心人物講個性兩極
Thumbnail
太空園藝的源起: 2014第一次有人找我創業,是一位一樣讀中山大學的高中同學,項目是極小單位農業技術,可以上太空的那種。這也是此專欄名的靈感。不過這號人物會在接下來的某輯出現,也許是「如果愛迪生與特斯拉一起做實驗」或是「如果畢卡索與達利一起開畫廊」。目前有七期專欄,每期都會以幾位中心人物講個性兩極
Thumbnail
在近一個世紀無止境的孤獨裏,Sputnik 2遇過無數顆人造衛星,短暫擦身而過後又再陷入永恆的孤獨,因為它們始終都會回到自己的軌道。
Thumbnail
在近一個世紀無止境的孤獨裏,Sputnik 2遇過無數顆人造衛星,短暫擦身而過後又再陷入永恆的孤獨,因為它們始終都會回到自己的軌道。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這似乎是電影中才有的情節。 實際生活中卻有一樣的公司,這家公司是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其開發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SpaceX星艦,正朝著這個我們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前進。 當我們腦中還停留在這個登陸火星、移民火星的想法是不可行,笑著
Thumbnail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這似乎是電影中才有的情節。 實際生活中卻有一樣的公司,這家公司是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其開發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SpaceX星艦,正朝著這個我們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前進。 當我們腦中還停留在這個登陸火星、移民火星的想法是不可行,笑著
Thumbnail
說到太空碎片(aka太空垃圾),有些博物館裡還真的有收藏!
Thumbnail
說到太空碎片(aka太空垃圾),有些博物館裡還真的有收藏!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