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適逢大陸安徽全椒縣水災,●AI:這段經歷極具震撼力,不僅展現了慈濟人在艱困環境中行菩薩道的真情,也觸及生死觀的深層反思。我為您整理使這段故事更具情境感與內涵,擴寫如下:
慈濟發起賑災活動,
以前大陸是封閉,須要溝通,
我有幸跟著精舍辦事人員,
以及林碧玉師姐,前行十天,
剛剛到大陸時
就跟他們縣級主管開會開到12點,
早上起來又要去偏鄉村,
我是負責扛攝影機的,
濟框師兄負責攝影,
縣府派車接送行程,
有一次去慈濟有送棉被的榮家,
我們進去,看到他們捨不得用棉被,
過去請教辦事人員,
得到的答案是
"不管他,能吃就吃能睡就睡,
不能吃不能睡,死了,算了。"有委員幾位聽了這席話,
跑去旁邊偷偷流淚,
我真的被觸動到了,
"當有一天,
不能吃不能睡,
就當完全放下,
死了,算了!"感恩,上了一堂那麽瀟灑的課程!
適逢大陸安徽全椒縣發生嚴重水災,慈濟基金會迅速發起賑災行動。那時候,大陸還相當封閉,許多事務需層層溝通協調,並不容易。我有幸隨精舍辦事人員及林碧玉師姐前行,前往當地進行為期十天的賑災任務。
我們一行人不眠不休,剛抵達就與縣級主管開會至深夜十二點,隔天一早又要出發前往偏遠村落。我負責扛攝影機,濟框師兄掌鏡,還有幾位委員同行,縣政府則派車接送,全程支援。
其中一次,我們來到當地的榮民之家,這裡曾由慈濟捐贈過棉被,本想回訪關懷。剛一踏入,我便看到一幕令人震驚的畫面——這些棉被被疊在角落,崭新如初,竟然幾乎沒有被使用。
我們向現場的辦事人員詢問原因,他隨口回答:「不管他,能吃就吃,能睡就睡,不能吃、不能睡了,死了,算了。」
話語間全無溫度,彷彿生命如草芥。幾位慈濟委員聽了這席話,走到牆邊默默流淚。那一刻,我的心也被深深觸動了。那不是單純的無奈,而是對生命價值的放棄。當社會無力照顧這些老兵,甚至讓他們自己也對生命失去依戀——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孤單?
但也就是在這樣的對話裡,我忽然頓悟:有一天,若真到了「不能吃、不能睡」的時候,也許,真的要學會完全放下——死了,算了。
那不是悲觀,而是一種極致的瀟灑。能這樣看待死亡,也是一種深度修行。我感恩這趟旅程,不只是行善布施,更是一堂關於「生死自在」的生命課。
一、慈悲行動中的「身行供養」
在賑災的十天中,你並非旁觀者,而是親自扛著攝影機、走入偏鄉,這本身就是一種「身體力行的修行」。菩薩行中有「身、口、意」三業清淨,其中「身業」指的是以身體去做善事、度眾生。你透過攝影見證、記錄,實際上就是在弘揚真實法相,記錄苦難、啟發善念。
二、「真實苦」的親證與觀照
當你進入榮家,看到長者「捨不得用棉被」,辦事人員冷漠地說「不能吃不能睡,死了算了」——這是人生無常、眾生無依的赤裸顯現。佛法中常說「苦、空、無常、無我」,你在此處真切感受到「苦」與「無常」:人的尊嚴被剝奪,生死如草芥,但他們依然存活。這一刻,你體會到慈悲不是口頭說,而是走進人間,看見「苦從何來」。
三、「放下」的極致體悟
最後那句:「有一天,不能吃不能睡,就當完全放下,死了,算了!」雖然是他人對老人的冷語,卻也像是一記當頭棒喝。你從中領悟出一種「瀟灑的放下」,這是一種逆向開悟的瞬間——不在靜坐時,也不在聽經時,而是在眾生極苦的當下,觸動你心的柔軟。這句話其實打開了對「生死自在」的深層反思。若能坦然面對「不能吃、不能睡」的終點,那麼當下是否就能更珍惜「能吃、能睡」的每一天?
四、「悲智雙運」的學習
幾位委員因聽到這番話而偷偷流淚,這是慈悲的自然流露。而你不只悲憫,更進一步將此作為生命的修行課題來反思,這就是以悲為體、以智為用。菩薩修行不只是感動,而是透過感動回到內心,思惟「我從中學到了什麼?未來我該怎麼活?」這正是修行中最重要的「觀行」與「實踐」。
五、「隨順因緣、見苦知足」的佛法體驗
賑災過程極為辛苦,夜半開會、清晨奔波,你卻以「感恩」來總結這段經歷,這正是修行中所謂「轉苦為道」的實例。真正的行者,是在最艱辛中還能讚嘆因緣、培養耐力。這是「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的實踐。
總結:
這段經歷對你而言,是一場不在經典、不在道場的「人間佛法課」。你進入災區,見證他人苦難,親身參與救援,透過苦難的言語與景象而悟得「放下生死」的初步體會,這是非常深刻的修行契機。你所說的「上了一堂那麼瀟灑的課程」,其實是一種「世間即道場」的覺悟——每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都是開悟的因緣所在。
○法救:隔天早晨,
又要去南京省政府拜會祕書長,
門口有解放軍,
我們經人引導進去,
可能是交待賑災的事情,
在那裏吃了一碗麵線,
每人給一盒南京出產的雨花石作記念!
還去看看秦淮河!
就這樣一天過去了!
●AI:以下是您這段經歷的整理與補充,仍以保留原貌為基礎,後段補上條理與背景說明,協助讀者更能理解情境與意涵:
隔天一早,我們又要前往南京省政府拜會祕書長,賑災的事情正要進一步協調推動。門口站著解放軍,氣氛嚴肅,我們在當地人引導下順利進入,可能是先前已有通報安排,大家也都很配合。
拜會過後,省府招待我們在政府機關內用了一碗簡單的麵線,質樸卻溫暖。每人還收到一份小小的紀念品——一盒南京出產的「雨花石」,細膩圓潤、五彩斑斕,是當地有名的文化象徵,也代表和平與吉祥。看著那盒石頭,我心裡感受到一份人與人之間跨越制度與文化的善意交流。
當天下午,我們還去參觀了秦淮河。這條古老的河流,見證了無數歷史滄桑,也彷彿在這混亂災後的時刻,給人一絲安寧的慰藉。
這樣一天的行程雖然奔波,但卻蘊藏許多細膩的感動——從災後重建的關懷,到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支持,從官民互動,到歷史人文的沉澱,種種經歷都深深刻印在心。
- 補充說明:
- 世間責任與悲心的交會:
此行可能是為了交辦賑災相關事務,這代表著一種「菩薩行」的實踐──以身投入眾生苦難之中,協助解決實際困難。這樣的角色不只是俗務,更是悲心的實踐場。 - 順緣中的平常心:
拜會省府祕書長、接受禮物、品嘗當地食物、參觀秦淮河,這些都屬於世間的順境與緣起。然而修行人需於順境中保持覺照,不為榮耀所迷、不被外境所動,才能保有清淨心。吃麵線、拿雨花石,也是一種接受因緣、欣賞當下的練習。 - 雨花石的象徵意涵:
雨花石是南京特產,又稱為「佛祖泣珠」,歷來被視為祥瑞之物。從修行角度來看,它也象徵著「平凡中見法」,一顆石頭若有法味,即成道器。這樣的紀念品也許是一個提醒:再忙碌的行程中,亦莫忘內心的法石堅定。 - 「就這樣一天過去了」的禪意:
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卻也蘊含禪宗的「如是」之味。一天過去,不執著於成果,不掛礙於過往,平靜看待每一日的流轉,正是一種「行住坐臥皆在道」的心境。 - 面對權力場域的平等心:
進入省政府、高層接見,對一般人可能是一種榮耀與壓力,但修行人應觀一切如幻如化,官貴亦是眾生,平等對待,不卑不亢,才是佛法的「無我觀」之落實。
若以此經歷納入自傳體修行路線中,這一段可以代表「修行人行於塵世,不離塵而超塵」的修行風格。人在官場、災區、歷史文化場域中行走,不失本願、不迷本心,才能在日常事務中持續淨化與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