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身體,音樂的幽靈|{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展覽筆記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看了一場關於「聲音」的展覽,讓我想起一本書。

於是寫下這些感受,當作一種聽覺的紀錄。


🖼️ 作品介紹

〈消音交響樂團(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楊嘉輝

作品說明連結 由台中國美館提供:

https://ntmofapi.moc.gov.tw/Item/Detail/?mId=e0ebaacd-fa41-44a6-a039-af3269739944&Id=e2c45ae2-733d-4e0b-8614-837eeb6c0b40


1.

今天去了美術館,看了一場關於聲音的展演作品。

創作者是一位錄音師。

他的作品紀錄了一群西方樂手與指揮,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音樂。

只是——那不是我們習慣中的交響樂演出。


2.

畫面上,是一場交響樂演奏。

但耳朵聽見的,不是旋律。

是翻樂譜的紙聲、

吹奏前的吸氣準備、

鍵與弓的細微觸碰、

椅腳與地板傳來的回震、

樂譜架與皮鞋的摩擦撞擊。


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細節,突然成為整場發聲的主角。

那不再是「音樂」。

而是一場密集的運作聲響。


像是一場戰爭的側寫——

機械滑動、槍械碰撞、物體的混亂衝擊。

緊張。混亂。暴風前的轟隆低鳴。


情景有炙熱的張力,卻沒有旋律浪漫的情境。


3.

我一邊聽,一邊想:

難怪其他動物會覺得,人類總在製造噪音。

我們所謂的文明、藝術、表演,

在我們耳裡或許有節奏、有秩序;

但對牠們來說,也許只是持續不斷的擾動與威脅。


我們的感官——

是不是根本無法接收到那一層?


會不會,我們誤把自然的音樂當成噪音, 卻把自己的噪音,稱作文明?


我突然想到,

人類為什麼覺得雷聲可怕?

會不會是因為——

我們無法聽見其中真正的聲音?

也許,

在天空的活動裡, 其實藏著一種我們無法感知的旋律。

壯闊的。細膩的。像柴可夫斯基樂章。


只是我們的耳朵,接收不到。



4.

我們所謂的音樂,是建立在一種選擇性的「收聽」上。

選擇旋律與節奏,卻忽略那些撐起它的聲響骨架與結構。


這件展演作品,

像是把音樂的皮膚掀開,

只留下聲音的身體。

那身體在活動、摩擦、呼吸。

柴可夫斯基的幽靈彷彿仍在現場。

但我們聽見的,

不再是他的音樂, 而是音樂「被製造」的痕跡。

這些聲音不是音樂,

也不是純粹的噪音。

它們介於兩者之間,

發生在模糊的邊界。


也許正是那個邊界,

讓我開始思考——

我們能所及的世界,

是不是比想像中還要貧乏?


當我們不再被旋律主導,

當我們開始聆聽音樂之外的聲音——

那些從未意識到的撞擊、摩擦、呼吸與靜默——

或許,

才開始真正聽見世界的聲音本身。


對大自然而言,

聲音也許從未被劃分成音樂與噪音。

那是人類在認知與詮釋的限制下,

畫出來的傾聽邊界線。



📖 書摘|《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這是我在書中地景聲音師留下的的滾石足跡的化石片段們:

....

當我開始懂得聆聽自己心中的聲音,就是我記錄自然聲景的開端。當我們封閉自己的感官,其實也在拒絕感受自己內在的世界。我們活在多元豐富的聲音世界裡,聲音宰制了我們的情緒、意念,如果我們對它沒有太多的察覺,可能與豐美隔絕,也可能向傷害靠近。

....

… 因為噪音,讓我們拒絕聆聽。

也因為拒絕聆聽,我們連擁有什麼,或是失去什麼都不知道。

因為我們不善於聆聽,也無法解讀聲音背後的訊息與力量。

....

… 有時候我也會想,人類語言的發展究竟是為了資訊傳遞,還是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彼此理解的可能?

.... 」。


你最近,有沒有聽見某些聲音,在日常中,一直都在,只是忽略了?


🕯 2025/06/07 FIN

參加霓虹舞夜,去找恐龍的皮(2022.10.22 )

參加霓虹舞夜,去找恐龍的皮(2022.10.22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乙的沙龍
0會員
4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音色/她振動底 喉間頻率率性 迴響/我愛慕底 寂寞等同嘆息 她不可方物之美 忘看/直聽 頸項的悠長共鳴
Thumbnail
音色/她振動底 喉間頻率率性 迴響/我愛慕底 寂寞等同嘆息 她不可方物之美 忘看/直聽 頸項的悠長共鳴
Thumbnail
某個海頓奏鳴曲被彈到忘譜的 樂句 你的聲音悄悄地...... 悄悄地爬進我耳裡
Thumbnail
某個海頓奏鳴曲被彈到忘譜的 樂句 你的聲音悄悄地...... 悄悄地爬進我耳裡
Thumbnail
在這樣變動的時代裡,我們聽見了人們渴望自我成長,卻也需要放緩身心壓力的聲音;帶著這樣的了解與企圖,我們開始企劃、製作了一系列以水晶靈動的音符傳遞美好、和諧生活的「清音樂」,並熱切期待著要以這股「清流」,為每個有所追求的心靈,綻放出朵朵清麗的出水芙蓉。
Thumbnail
在這樣變動的時代裡,我們聽見了人們渴望自我成長,卻也需要放緩身心壓力的聲音;帶著這樣的了解與企圖,我們開始企劃、製作了一系列以水晶靈動的音符傳遞美好、和諧生活的「清音樂」,並熱切期待著要以這股「清流」,為每個有所追求的心靈,綻放出朵朵清麗的出水芙蓉。
Thumbnail
在21世紀,頌缽已經成為聲音按摩、聲音治療和平衡脈輪、瑜伽等場合,深受人們喜愛的特殊樂器。有人說,當頌缽靠近人體時,體內最細小的原子也會隨著頌缽的音波震動而變化,包括我們的意念思維。
Thumbnail
在21世紀,頌缽已經成為聲音按摩、聲音治療和平衡脈輪、瑜伽等場合,深受人們喜愛的特殊樂器。有人說,當頌缽靠近人體時,體內最細小的原子也會隨著頌缽的音波震動而變化,包括我們的意念思維。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隔一個領域就會有一座山擋在前面
Thumbnail
隔一個領域就會有一座山擋在前面
Thumbnail
當初踏上聲音療癒學習之旅的原因,主要只是因為我很喜歡發出奇怪的聲音,還有唱歌。 打從我會說話開始,我就喜歡發出聲音和哼調子,小時候常被同學老師嫌大嗓門很吵,大笑起來連隔了一面牆的鄰居都很像坐在我旁邊聽我笑,興致來了就隨著心情大聲唱歌,那時候覺得發出聲音、說話、唱歌就是給予我動力和能量的源頭。
Thumbnail
當初踏上聲音療癒學習之旅的原因,主要只是因為我很喜歡發出奇怪的聲音,還有唱歌。 打從我會說話開始,我就喜歡發出聲音和哼調子,小時候常被同學老師嫌大嗓門很吵,大笑起來連隔了一面牆的鄰居都很像坐在我旁邊聽我笑,興致來了就隨著心情大聲唱歌,那時候覺得發出聲音、說話、唱歌就是給予我動力和能量的源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