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 2025 年過半,市場對 Peloton(NASDAQ: PTON)的關注焦點正從疫情後的生存模式轉向策略性重整。公司近期推出點對點轉售平台、聚焦訂閱者留存、並展現營運紀律的新跡象,使許多投資人開始重新評估這家互聯網健身品牌是否具備真正的反轉潛力,或仍是一家值得警惕的案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發展是 Peloton 最新推出的「Peloton Certified」點對點平台,允許用戶透過官方認證的方式轉售自行車與跑步機。不同於以往透過第三方或非正式平台交易,這個受控的生態系統讓 Peloton 能夠確保產品品質與使用者體驗,並促進訂閱服務的再啟用。雖然 Peloton 僅從每筆交易中抽取約 30% 的收益,但真正的價值在於重新激活的會員訂閱。考量到公司長期營收主要來源為會員訂閱,而非硬體銷售,這項商業模式有望逐步優化 Peloton 的單位經濟模型。
除了帶動收入外,這項轉售策略也強化了 Peloton 的用戶留存機制。根據公司內部數據,購買二手設備的用戶,其退訂率約比全新品用戶低 16%。若這樣的趨勢能維持,將有助延長客戶生命週期價值(LTV),並降低 Peloton 疫情過後的高度波動性。目前在波士頓、紐約與華盛頓 D.C. 三大城市試點反應良好,但真正的考驗將來自全國擴展。投資人應密切關注設備上架數量、轉售成交轉換率與重新啟用訂閱數等指標,以掌握此平台是否具有可擴展性。然而,這類轉售模式亦非毫無代價。雖可提升品牌黏著度與平台使用率,但也將導致品質控管、物流配送、客服支援與保固維護等額外營運負擔。此外,為了刺激用戶重啟訂閱,Peloton 通常提供啟用費用折扣,進一步壓縮了毛利率。對投資人而言,關鍵在於衡量此模式所帶來的獲客與留存效益,是否能補足因營運成本增加所造成的利潤稀釋。
在公司整體營運效率方面,Peloton 近期財報顯示行銷支出年減達 46%,同時對 2026 財年的調整後 EBITDA 預估為 3.4 億美元。然而,營收年減幅度仍達 13%,顯示單靠降本節流並不足以扭轉頹勢,仍需恢復成長動能與營收穩定性。對於 Peloton 來說,如何在控制成本與維持品牌可見度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接下來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
在市場情緒方面,分析師看法分歧。花旗銀行對 Peloton 維持中立評級,目標價為 8.50 美元;而 Canaccord 則上調評級至「買進」,目標價達 10 美元,並指出產品策略與財務結構正在改善。這反映市場對 Peloton 的未來仍存不確定性,其價值重估的前提,是公司能否穩定訂閱數、轉虧為盈,並在後疫情時代重建品牌定位。投資人應根據最新財測與宏觀消費趨勢,評估這些轉折點是否已進入可操作區間。
即使近期股價反彈逾 12%,PTON 仍較其 52 週高點低約 33%。過去一年內,其股價日內漲跌超過 5% 的次數高達 60 多次,顯示該股仍屬高度波動的成長型資產。部分上漲可能來自市場情緒驅動,例如空頭回補與消息帶動的短期交易動能。因此,投資人應區分「反彈」與「基本面改善」之間的本質差異。
同時,Peloton 正透過 Precor 子公司重新佈局商用市場,包括健身房與飯店的設備佈署。這可望擴大用戶接觸點並提升品牌曝光,但亦需注意是否會稀釋直銷硬體的潛在銷量。長遠來看,商用市場能否成為穩定收入來源,尚需觀察其轉化率與長期合作規模。
新推出的轉售平台不只是刺激硬體循環使用的策略,更是將 Peloton 重新塑造成「服務為核心」的閉環生態系統。當越來越多設備進入這樣的二手循環體系時,公司將可在不依賴大量製造成本的前提下,持續激活新訂閱,並降低整體資本負擔。不過,要讓這套「再啟動經濟」模式發揮效益,還需依賴良好的執行力與消費者對於品牌與品質的信任。
值得留意的是,點對點交易仍存在潛在風險,包括詐騙、履約延誤、維修糾紛等問題。即使 Peloton 對每台設備進行認證,但在規模化後是否能維持服務品質與客戶體驗,將成為未來的關鍵變數。建議投資人持續關注相關客訴率、退款比率與交付時效等營運細節指標。
至於內部人持股動態,目前管理層並無大量增持,反而出現個別高管(如產品與財會主管)出售持股的情況。雖不一定代表負面訊號,但在評估信心與策略方向時,投資人仍應將內部人行為作為風險觀察指標之一。
從整體來看,Peloton 正在由「賣硬體」轉向「靠服務賺錢」的策略轉型中。2025 財年預估營收為 24.6 億美元,2026 財年 EBITDA 預期為 3.4 億美元,若能成功降低流失率並擴大訂閱基礎,預計至 2027 財年將迎來真正的獲利轉折點。
對於投資人而言,Peloton 的吸引力不在於是否能回到疫情高點,而在於其能否打造一個資本輕、現金流穩健的健身服務平台。儘管風險與波動性仍高,但若公司能持續執行其轉型策略,對於具備中長期投資視野、願意承擔短期震盪的投資人而言,Peloton 或許正處於轉型關鍵期的進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