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兩字在現代中醫的都是指人體需要排除的黏液毒素,重點在於水中的溶質與其黏性。痰字更黏稠濃厚、乾燥,飲字更加潮濕清晰、滑動。儘管最古老版本的中醫四大經典,並沒有痰字,只有飲字。甚至定義上,只要是黏性、需要排除的體液,都可稱為痰與飲。
痰(黏液)在中醫分為有形與無形,所謂的有形之痰就是可以輕易用肉眼看見的,例如從口中咳吐出來的、大便中看到的黏液、女性白帶等等。所謂的無形之痰則是比較難用肉眼看到,過多過毒的黏液存於人體當中尚未排除。
無形之痰的特色在於人體會有奇怪的疾病,但是從外觀不如血液的病變,整體而言看不到色彩的變化,通常必須倚靠問診與舌象來做診斷。而痰液是黏液,有毒但是又比較難排除,因此人體會有比較明顯不通、小範圍的劇烈"痛"症。水濕,則是著重在於描述人體需要排除的水液毒素,重點在於水的溶劑與其型態。水邪的特徵在於會有小範圍局部的腫大。濕邪則是大範圍瀰漫性的重、累、痠疼
痰飲水濕四字的發明有時代的先後順序,並且使用上並沒有共同的規範,因此詞意的定義也沒有固定,有時候會詞意互相包含與替用,在古書上的閱讀應留意。而對人體的複雜病況而言,不會只有其一,因此整體來看,一個病人身上的痰飲水濕差別只是多寡、乾濕、黏滑、部位等等而已。
痰飲水濕因為在物質層面的變化明顯,因此診斷上透過肉眼觀察整體型態或是舌象可以比較容易觀察到,透過把脈則相對比較困難。
水濕因為流動性高,但是未排除也相對痰飲更容易積累在人體,會比較能觀察到體積的變化與病人自述的"沉重感"、"疲累感"、"沒精神",若是有疼痛,通常會相對比較久、大範圍、可以忍受的"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