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 Pride Month 驕傲月!
雖然我的自我認同是直女,但我一直覺得 LGBTQ+ 是很歡樂與精彩的文化,而且近年來也有慢慢被許多西洋音樂女歌手掰彎的傾向XD
近期發現雙性戀或泛性戀藝人,有時會面臨來自某些粉絲的非議,或是被質疑「不夠純粹」的女同性戀,我想了解這樣的現象是什麼原因~但在這之前,我想我應該要先了解不同的 LGBTQ+ 用語以及其各別的定義,所以請 AI 幫忙整理了相關詞語的簡介/差異。
除了 Lesbians 蕾絲邊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英文用語呢?你有沒有曾經在網路上看到「Sapphic」這個詞,卻不太確定它是不是等同於女同志?
你曾經在漫畫平台上搜尋「GL」,卻不確定這跟現實裡的女同志文化是不是一樣?
這些關於「女人愛女人」的詞彙有時重疊,有時分野。今天這篇文章,就想和你一起好好釐清這些詞語背後的脈絡與意義。
如果你正在探索自己在女女情感中的位置,這些詞語都是你可以使用、也可以拒絕使用的資源。最重要的是,語言不該是框架,而是一種橋樑,幫助你說出你是誰、你愛誰、你怎麼愛。
女人愛女人:她們是誰?
我們先來認識幾個常見的身分與社群用語。
1. Lesbians(女同性戀者)
「女同性戀者」(女同志/Lesbian)是指對女性有情感或性吸引力的女性,這是最常見、也是最明確的身份認同之一。這個詞彙源自古希臘的萊斯博斯島(Lesbos),詩人莎孚(Sappho)生活於此並以書寫對女性的愛聞名。
- 身份認同:通常指明確只對女性有吸引力的女性。
- 政治意義:女同志運動中重要的詞語,有時帶有較強的社群與政治意識。
2. Bisexuals(雙性戀者)
雙性戀者是指同時對兩種性別產生情感或性吸引力的人。對女性雙性戀者而言,她們可能同時喜歡男性和女性,但這不代表她們「不是很確定」,而是一種完整的、穩定的身份。
- 身份認同:可包含喜歡男性與女性的女性。
- 社會常見偏見:有時被污名化為「混亂」或「貪心」,這是不正確的。
3. Sapphics(薩福式女性愛)
「Sapphic」一詞也是來自詩人莎孚,但比 Lesbian 更為開放與詩意,Sapphic 是一個涵蓋性更寬的詞,用來描述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愛慾。Sapphic 可以是一種身份,也可以是一種情慾向、文化氛圍、甚至文藝風格的形容詞。
- 用法範圍:包括女同志、雙性戀女性、泛性戀女性、酷兒女性等所有與女性有情感與/或性關係的女性。
- 文化氛圍:較柔和詩意,常見於文學、社群用語。
4. WLW(Women Loving Women)
這是一個較新的術語,WLW 是「Women Loving Women」的縮寫,意為「愛著女性的女性」。它是一個中性的用語,旨在包容所有對女性有吸引力的女性,包括女同性戀、雙性戀和泛性戀者。
- 功能:適用於不願明確標籤自己的女性,包含女同志、雙性戀、泛性戀、酷兒等。
- 常見場景:社群標籤、論壇、行銷文案、社群倡議。
🔸社會中的用語意義
這些用語不只是標籤,它們是政治工具、自我認同、也是文化創造與傳承的語言。
- Lesbian 是權利運動的重要旗幟。
- Bisexual 挑戰了非黑即白的性向框架。
- Sapphic 與 WLW 提供給那些曖昧、不確定、或希望用更溫柔方式描述自己的人一個容身之地。
GL、百合與創作語境下的詞彙
在亞洲尤其是日本,另有一套創作與次文化中常用的語彙系統。
1. GL(Girls' Love)
GL 是「Girls' Love」的縮寫,對應於男性向的 BL(Boys' Love)。主要在日本ACG(動畫、漫畫、遊戲)文化中使用的詞語,通常指作品類型而非現實身份,聚焦於女性間的浪漫或性關係。
- 常見於:漫畫、動畫、輕小說、遊戲。
- 特色:常以男性觀眾為主,但也逐漸轉為女性向與酷兒向的創作。
2. 百合(Yuri)
百合為 GL 的另一說法,起源於20世紀初的日本女性文學。百合作品描寫女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可能涵蓋友情、愛情甚至精神上的連結。
- 現代百合:可以是清水百合(純情無性)、戀愛百合,也可以是情慾導向的作品。
- 酷兒女性的再詮釋:越來越多女同志或雙性戀女性參與創作、再定義百合。
🔸「百合」和「GL(Girls' Love)」在許多情境下可以互換使用,但百合更強調情感的純粹性,而 GL 則更偏向於作品的類型分類。要注意,百合不等於女同志文化。有些百合作品是以男性觀眾為主,並不代表真實世界中的女同志樣貌。
那 Gay 呢?LGBTQ+ 又是什麼?
1. Gay(同志)
傳統上指男同性戀,但也有部分女性自稱 gay(如:"I'm a gay woman.")。在某些語境中,gay 可被當成一種統稱所有非異性戀者的口語。
2. LGBTQ+
這是一個包容性的縮寫,代表多元性別與性取向的社群:
- L:Lesbian(女同志)
- G:Gay(男同志)
- B:Bisexual(雙性戀)
- T:Transgender(跨性別)
- Q:Queer/Questioning(酷兒/探索中)
- +:泛指其他身分(例如 Asexual 無性戀、Pansexual 泛性戀、Non-binary 非二元性別等)
3. 酷兒(Queer)
「Queer」這個詞原本在英文裡是貶義詞,意思是「奇怪的」、「古怪的」,過去曾被用作對 LGBT 群體的歧視與羞辱用語。不過從20世紀末開始,LGBTQ+社群中的部分人士選擇「回收」這個詞,讓它變成一個自我認同與政治聲明的標誌。
Queer 可以是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泛性戀、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甚至是那些不願意用傳統標籤的人。
「Queer 酷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
- 不符合異性戀、二元性別標準的所有性向與性別認同
- 一種對既定性別/性向框架的反叛與解構態度
- 一個包容且靈活的身份標籤,讓人不必被限定在某個固定的身份裡
除了身份認同,酷兒也是學術領域裡一個重要的理論方向。酷兒理論(Queer Theory)挑戰傳統的性別與性取向二元論,探討性別與性慾的多樣性,並反對規範化的社會結構。
詞彙是我們理解世界與自我的工具。女女情愛與酷兒相關用語不只是標籤,它們記錄著多元生命的存在,表達著個體獨特的愛與慾望。
在這些詞語中,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也能聽見社群的呼喚。
無論你的自我認同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還是酷兒,重要的是:你就是你,值得被愛與尊重。
更多情慾討論:
加入【情慾交流事務所】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分享你的經驗,或是更歡迎你因為這篇文章想到一些故事,寫成文章之後 @我這篇文章,一起交流!
不好意思公開留言,也可以來信跟我說悄悄話:herstory0507@gmail.com
「色情功課表」持續接收匿名繳交中!
關於-香水百合
2021年開始在方格子寫《Tinder冒險記》紀錄與思考關於性與愛的個人故事,接著開立了《情慾交流事務所》希望可以跟大家交流更多關於情感與性愛的不同面向與思考。
謝謝你將本文讀到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