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Threads 上面看到有關「 Billie Eilish 被目擊在陽台與 Nat Wolff 接吻」、「 Fletcher 二次出櫃」、「 Miley Cyrus 在最新採訪中承認自己暗戀過 Ariana Grande」還有其他 LGBTQ 圈的歌手的議題。
我以前沒有收聽 Fletcher 的作品,所以不知道她新歌〈Boy〉對於女同志 les 粉絲們的影響。看到許多人表示失望、Queerbaiting ,我便想要稍微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 Queerbaiting?什麼是 Biphobic?

BILLIE EILISH AND NAT WOLFF CONFIRM ROMANCE WITH STEAMY BALCONY KISS
雙性戀與泛性戀的存在,常被認為模糊不清,而當某些主流藝人選擇用「似是而非」的酷兒暗示吸引目光時,「Queerbaiting」這個詞便再次浮上檯面。
Queerbaiting:消費彩虹,還是曖昧的藝術?
Queerbaiting (酷兒誘餌)這個詞,原先是指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為了吸引 LGBTQ+ 觀眾的注意,在劇情中暗示角色可能有同性傾向,卻始終沒有真的呈現出任何同性戀的內容,這有時會讓觀眾感到非常挫折,覺得自己被騙了。
過去幾年來,粉絲與評論者開始將這個詞從虛構作品中延伸到現實世界,並用來批評聚光燈下的藝人、創作者。他們可能用來吸引 LGBTQ+ 粉絲、營造前衛形象,卻往往在真正需要承擔代價或表態時退居曖昧地帶。
這為什麼會引發爭議?因為對許多酷兒來說,「被看見」本身就是一場長年抗爭。如果某些人只是借用酷兒來製造話題、獲得好感與媒體焦點,卻沒有真正的身分連結與社群責任,這就會被視為一種剝削。
像 Harry Styles、Billie Eilish、Cardi B 和 Nick Jonas 等音樂人,都曾因為他們在表演、音樂錄影帶,甚至穿著打扮中的「表現方式」而被指控為 Queerbaiting。
參考《 硬要聽西洋音樂 》久迪的文章:
酷兒藝人的模糊空間:當性向不是非黑即白,queerbaiting 爭議該怎麼談?

Harry Styles 的中性穿搭、與男性跳舞的舞台演出,以及出演同志角色,讓許多粉絲認為他代表一種新的性別與性向自由。然而,當被問及性取向時,他總選擇保持模糊,說自己不需要定義。這在部分支持者眼中是一種自由與解放,但在部分酷兒群體中卻被解讀為:「你只是在玩我們的文化符號,卻不願承擔我們的風險。」
Billie Eilish 2021年在《Lost Cause》MV 中出現大量與女性親密的畫面後,她曾被質疑是否在「裝同志」來製造話題。後來她在 2023 年出櫃為酷兒,但也坦言自己害怕「被定義」、感受到社會對性取向的壓迫。
這揭示了一個更深的問題:一個人如果還在摸索自己的性傾向,或不想被貼標籤,難道就該被懷疑是 Queerbaiting 嗎?
當「酷兒」成為一種標準格式,誰還能自由地探索?
Cardi B 曾在 2021 年發文表示:
「我不喜歡這個新的『Queerbaiting』說法。我覺得它會迫使藝人談論他們的性向,或分享他們不想公開的經歷。如果一個藝人在 MV 裡親吻了一位女生,難道她就必須拿出跟其他女生的對話紀錄或影片來證明什麼嗎?」

粉絲文化(fandoms)的推波助瀾?
粉絲對藝人的性取向瘋狂揣測,在好情況下,是在讚頌「酷兒身分」和它日益被接納的現象;但在最壞的情況下,卻會淪為陰謀論式的思維。很多時候針對藝人的討論,也會變成粉絲之間的互相爭論。
在墨爾本大學研究酷兒粉絲文化的 Hannah McCann 博士指出,粉絲社群其實非常多樣,裡面有不同的觀點、分歧甚至衝突,不是一個意見一致的整體。
「粉絲文化已經存在數十年,但因為網路與社群媒體平台的興起,使得粉絲之間的聯繫與表達變得更加可見和受關注。」
她說明,粉絲圈內部其實常常存在著巨大的分歧,關於 Queerbaiting 或性取向的爭論,甚至會讓整個粉圈變得充滿敵意與毒性。McCann 博士以 Taylor Swift 的粉絲圈為例,有支持酷兒詮釋的「Gaylor 派」,也有認為她是異性戀的「Hetlor 派」,兩派之間曾有激烈衝突。當她在 2020 年推出歌曲〈Betty〉時,衝突更是白熱化,甚至有 Gaylor 粉絲遭到人肉搜索與威脅。
McCann 博士也指出,媒體在這之中也扮演了放大與扭曲的角色,網路媒體經常報導、擴散那些最吵最負面的聲音,並「錯誤報導」讓人以為這是「整個粉絲圈」的立場。
被隱形的掙扎:雙性戀 / 泛性戀的不被承認
說到性傾向的模糊與多元,雙性戀(Bisexual)與泛性戀(Pansexual)常常是被誤解最深的一群。雙性戀指對兩種或以上性別產生吸引,而泛性戀則強調性別在關係吸引中不是決定性因素。這兩者都是獨立且真實的身份,但現實中,還是常被質疑是不是「講假的」。
對雙性戀/ 泛性戀的刻板印象包括:「只是過渡期」、「博眼球」、「還沒搞清楚自己要什麼」;而同性戀社群內部,有時候也會出現「你不夠同志」的聲音。特別是當雙性戀者與異性伴侶交往時,很容易被說成「其實是異性戀」或「背叛了酷兒社群」。
近期熱議
Miley Cyrus 最近在 WorldPride 2025 活動上對 JoJo Siwa(一位22歲的美國藝人)性取向開的玩笑,引發了粉絲們兩極的反應,也再次點燃了「性取向流動性」的激烈討論。
JoJo Siwa 曾公開自稱女同性戀,但最近證實與男性戀愛。Miley Cyrus 在一段預錄影片中開玩笑說:「我要回去拿更多蝴蝶餅,然後找到 JoJo Siwa,把她帶回櫃子外面。」她還補充說自己「從六年級就沒有躲在櫃子裡了」,並鼓勵大家「享受出櫃」。
這個看似輕鬆的玩笑,在網路上卻引發了批評聲浪。許多人認為 Miley 作為泛性戀者,這種言論對雙性戀者來說是雙性戀恐懼症(biphobic)的表現。他們質疑:「告訴一個跟男人談戀愛的人回到櫃子外面,從一個比 JoJo 大10歲的人嘴裡說出來,這真的很奇怪。」
也有粉絲替 Miley 辯護,強調她本人也是泛性戀,同樣與男性和女性都交往過,Miley 的玩笑並非在貶低雙性戀者、質疑雙性戀者。
另外還有爭議的在於「用字遣詞」:當一個人過去曾自稱女同性戀,但後來被男性吸引時,她是否就「不能再是」女同性戀?許多意見認為,只要被男性吸引過,就不能再被稱為女同性戀,頂多是「女同性戀轉雙性戀(les to bi)」,或是泛性戀,或是 Queer 。如果你還是偏向喜歡女生,可以用更中性的詞 Sapphic 、WLW (Women Loving Women) 等詞來形容,但不是女同性戀。這種觀點反映了社群內部對性取向、「純粹性」定義的執著。
這些討論同樣出現在「 Billie Eilish 被目擊在陽台與 Nat Wolff 接吻」、「 Fletcher 二次出櫃」的相關新聞、討論貼文中。
當 Queerbaiting 遇上「不被承認」
事情真正複雜的地方,在於當雙性戀 / 泛性戀藝人被指控 Queerbaiting 時,其實正加劇了他們本來就處在的「不被承認」的痛點。
一個雙性戀藝人若與異性交往,卻表現出酷兒氣質,就很可能被說是在「假裝」。但如果他選擇貼上雙性戀標籤,又會有人懷疑:「你真的嗎?」
這種雙重標準讓許多藝人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也讓粉絲之間出現了認同焦慮與互相攻擊。
擁抱彩虹的多元與複雜
Queerbaiting 的問題,與雙性戀 / 泛性戀的不被承認,其實都在提醒我們:即使在強調包容的 LGBTQ+ 社群內部,也仍存在著許多標籤認同、期待與受傷的心情。
但我們若真心渴望一個自由與多元的世界,那麼「不純粹」、「不貼標籤」、「正在探索」的狀態,本身就值得被接納。而當然,當你覺得你原先所支持的藝人說一套做一套的時候,你所感覺到的不舒服與失望也是真實的。如果你覺得這個藝人是勇敢的,那也就保持著開放心態去欣賞藝人的表演。
彩虹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不是一種單一顏色,而是一整個光譜。讓每一種顏色都有空間被看見、被承認、被尊重,這才是驕傲月真正的意義。
寫在最後
身為一個直女,我自認為自己是在圈子外面觀看著這些我喜歡的藝人表演、歌頌「女生喜愛女生」。我自己雖然過去的交往經驗都是男生,但老實說我有想過如果跟女生發展關係會是怎樣的情況?如果真的在生活中遇上欣賞的女性,我也會想跟她談戀愛、發生性關係嗎?我想說:「我會願意嘗試看看」但我其實也很擔心我這樣的講法「很輕浮、不尊重女同性戀者」。><
在寫有關 LGBTQ+ 的文章或是創作的時候,我也很小心、希望自己不要是「消費」關於同志文化的人。
我自認為自己是支持 LGBTQ+ 的戀愛、文化的人,但我好像對於很多內容都還是不甚了解,這樣我可以自稱為是 Queer 嗎?又或是我僅僅只是個「支持 LGBTQ+ 的人」呢?
我希望我自己不要止步於此,多多關注相關的議題、跟同志朋友了解這些想法。
相關文章:
🌈 解讀女女之愛,釐清 LGBTQ+ 用語:女同志、雙性戀、Sapphic、百合…她們是誰?
🌈 流行巨星的彩虹力量:11 位力挺 LGBTQ+ 的西洋歌手 & 好聽的歌曲!
參考文章:
- What is 'queerbaiting' and how did the internet turn it into a weapon?
- How ‘Queerbaiting’ Became Weaponised Against Real People
相關脆文討論:
- Billie Eilish被目擊在陽台與男性接吻
- queerbaiting的指控絕對存在隱憂。首先,要如何確認對方真的只是「裝作酷兒」,裝作自己是Bisexual ?
- FLETCHER新歌Boy出來了
- 我懂Fletcher作為一個女同志社群的icon,再次出櫃表示自己也喜歡男生,一定會讓部分粉絲失望,這樣的出櫃好似失去了一個「女同志核心人物」。
- Fletcher被大家質疑的點還有把ig之前所有跟wlw的過去全部刪光,再加上選擇在pride month這樣講,會被她的主要fan base認為是背叛。
- Biphobia is absolutely a problem in the queer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