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題外話,原來新北、桃園、基隆的圖書館可以個別申請後共用,超方便!
—(以下請Grok 幫我潤稿過)
在醫療與司法系統面臨挑戰、人力短缺的此刻,公視勇敢推出《我們與惡的距離2》,用故事帶我們深入探討人性與社會的複雜面,真的令人佩服!這部劇不僅扣人心弦,更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理解不同的觀點?想更貼近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推薦大家先看看《危險心智》,或聽聽Podcast《為什麼我要理解人渣的想法》。這些內容就像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甚至帶點科幻感,讓我們窺見不同的人如何看待世界。
我們都可能有自己的偏見,就連跨領域的專家也不例外。但正因如此,勇敢踏出舒適圈、試著接受不同觀點,才是成長的開始!親愛的妳,準備好跟著這部劇一起探索人性、挑戰思維了嗎?讓我們一起用更開放的心,迎接每一個故事帶來的啟發!


---
回到自己原稿,作者序言提到「在說故事之前,我會強調這些案例並不能代表多數罹患心理健康問題的病患,我不希望學生離開教室後,將心理健康問題與危險劃上等號。同樣地,我必須強調,本書中提到的人會轉診到我這裡,代表他們都屬於特例,絕大多數需要精神科治療的人並不危險,對社會不會造成威脅。」
我多年前在我們與惡的距離1觀看感想就提過,思覺失調的人或許暴力傾向高於一般人,但是盛行率乘上母群體,社會反而該注意絕大多數人(包含未就醫、未確診的人)暴走的場景更多,一般犯罪預防/日常活動理論反而是你我可以小心的地方:
有動機的人、合適的標的、缺乏監控,交通事故的話就可能是(喝酒、疲勞、高齡或是不在意限速…)開車的人,高速行駛時覺得沒有警察(監視器、紅綠燈、碎唸的副駕駛、宗教信念…)就直接轉彎撞到人(實體人行道、車子…);也可以用起司理論回頭檢視自己,我是路人,我不用因為不是駕駛就很卑微,既然都出門,我就我自己的課題,小心謹慎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