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大家在大一多多少少有立下要去交換的願望,不過大學過著過著就忘記這件事了,要等到某天突然看到大一寫下的願望時才會驚覺曾經有這個夢想。我原本想著大學大概也就這樣過了吧。直到……。
某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我跟很久沒見的朋友見面時聊到了彼此的近況,他跟我同屆也認識了很久,暑假剛從韓國回來。聊著聊著我們突然講到交換的事情,於是他問我想不想去交換。
「當然想啊,可是我大概不會做吧。」
他眼裡閃著光,看起來非常開心。 「你也想要嗎!那我們可以一起申請。」
這就是開啟我接下來交換之路的一天。風不大,陽光普照的一天。
突然要到某個國家生活個一年半載,相信對大家來說都是一件很興奮卻也很迷茫的事。要考慮很多東西,但是...
交換到底要考慮到哪些東西?哪些是重要的?
善於緊張的我在交換前我考慮了非常多的東西,上網爬文也問了身邊的親朋好友。中間一直在放棄與堅持間擺盪。某種程度上我算被動地被推著走,但走著走著也走出了一點心得。
今天這篇會分享我在決定交換前內心的掙扎與糾結,我把它分成現實跟心理層面的因素。如果這篇可以讓你產生共鳴或者幫到你,歡迎留言或私訊我讓我知道!
現實層面
工作
如果你有在打工或者家教,建議也要考慮進去。畢竟出去多久等於沒有工作多久,都是機會成本,我也會把這些沒辦法賺到的金額列進考量裡。 另外要找實習的也要在確認後趕快找,我 5 月才開始找,幾乎只剩下學期實習的名額,又因為交換卡到時間而只能放棄一些機會。
教訓是一定要早一點確定自己的想法,還有早一點投實習 ><
住宿(外宿的人)
住宿舍或租屋的朋朋們要特別注意,有些學校是有舊住民抽床位優先的制度(看各學校規定),如果只去上學期要考慮到後面的宿舍申請。最好先確認回來之後行李要放哪以及有沒有地方可以住。至於家本來就在學校附近的可以忽略。
學業
相較於在本國,在國外用著不熟悉的語言上課總是會比較吃力,在知識的吸收上可能也不會比中文吸收快。
如果注重專業知識想要深造,可以選比較好的學校,相對競爭也會比較大。如果目的更多著重在體驗文化生活,我覺得去哪所學校就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多一點的時間出去XD。因此要看大家出去交換的重心放在哪裡。
擔心出去一學期學業會跟不上的可以先在暑假預習或在學期時找開放式課程來看。
語言學習
由於我去的是韓國,加上對韓國比較了解,就以韓國語學堂舉例。我在考慮學校時,語學堂的教學風格與時數成為了我考慮的很大一部分。
如果各位要去交換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學習當地的語言,建議要先找好當地有那些學習語言的機會,不論是語言交換、學伴、語言課程等等...。也要注意有些學校不讓交換生申請語學堂。
心理層面
自我挑戰
我其實是內向仔,我不敢保證自己可以很好的適應當地的文化。但是我這一學期其實很迷茫,不知道接下來還可以做甚麼,目標在哪裡。對人生有一點失去熱情跟方向。
我覺得這也算強迫給自己一個挑戰去達成,給自己深度放鬆,重新找到自己的機會。也許出去後會發現自己還有完全不一樣的一面。
動機
我覺得真正能決定你要不要出去交換的重點在這個。
上面的因素都還有其他方案解決,但是動機真的騙不了人,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想要的人會排除萬難,不想要的會百般找藉口。如果這樣的經驗你認為你往後五年甚至十年都很難體驗到,那不如就趁現在無顧忌與時間最多的時候出去。
畢竟未來工作後最缺的大概就是時間了 XD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為何而去。
幫你決定的終極辦法
如果以上這些因素還是沒辦法幫你做決定,那我還有一個殺手鐧——拋硬幣。
設定好正反面代表什麼結果後,把它用力往天上一扔!
硬幣擲出的那一刻,答案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你的腦中。
我最後還是決定出去。
原因之一是想在交換期間內把韓文學好,讓它成為我的第三語言;另外累積創作能量跟以比較便宜的成本獲得其他國家的生活經驗。而我評估之後認為未來很難同時有這些機會,所以再三確認後,我最後決定毅然踏上一學期的異國交換之旅。
到目前為止只是我決定要不要去交換的心路歷程,接下來我也會開始陸續更新我的申請手續以及心得。敬請期待!
祝福每個有夢想的人都能夠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