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交換的日子 - 找不到實習、第一次求職、理想生活

萊茵河畔

萊茵河畔


在大四畢業的那個季節,我沒有選擇畢業,而是選擇踏上了更遠的土地,是的,那一年我延畢去德國當了半年的交換學生,這是我那半年的故事與心得。

剛下飛機就開始找實習

剛到德國的時候,想找下一份實習的想法還是放在心上,旅途的空檔就修修履歷、看看職缺。跟身邊的朋友聊了一下,每個人都跟我說現在寫程式的實習超好找、德國很缺人沒問題啦。於是我試著投遞了一下,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如果你只是個 junior level 甚至 intern level ,不多公司會想背著繁複的簽證手續申請給你一個職位(在行政效率極慢的歐洲就更難了)

當時我的技術弱歸弱,還是有一些過程可以記錄下來的吧。說到求職,過往的經歷跟具備的技術不太可能在短時間改變,可以優化的就是兩點:履歷跟面試。履歷的部分我真的用了各種能用上的資源:學校求職中心的服務、就業博覽會的攤位、在就業博覽會遇到的公司,總之只要知道他們有提供修改履歷的服務,我就硬著頭皮請他們幫忙看過,最後的履歷比原本在用字遣詞上精緻很多。

至於面試,我人生從沒用過英文面試過,德文就更不可能了。為了克服英文面試的恐懼,我去上了學校的面試工作坊,在講師的指導下跟著一群外國人練習自我介紹。英文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好,但給了我開口說的勇氣,也是在那時候我養成了把自我介紹的草稿寫下來的習慣,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面試前都會反覆練習到熟悉。


求職焦慮

因為太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了,我在找實習的同時也同步投遞正職,想著可以在德國留下來的話也不錯。想當然爾,投遞正職的回信率更低,沒有一間公司找我去面試。

當時我對未來的規劃大致有幾個選項: (1) 在德國當工程師 (2) 回台灣當工程師 (3) 回台灣考研究所,嘗試沒多久我對選項一的希望就消散了。當時看到文章說在國外找工作至少要海投幾百幾千封的履歷,才可能拿到面試跟 offer ,但投不到五十間公司,我的自信就被打擊得嚴重,是走在宿舍旁的樹林講著電話就大哭的挫折。

看著留在德國工作的希望渺茫,我決定也開始投遞台灣的工作,必須要說,走過在異國用憋腳的英文面試後,能用熟悉的語言回答問題真的是莫名的感動。當然面試的難度不會降低,該會寫的程式還是要會寫,在交換結束前,我投遞的幾家公司已經推進到最後的面試關卡,包括最後決定去的新創公司 KONO 也是在這時候開始面的,我會再把這段工作歷程寫進下一篇文章。

刷題 + 唸書 - 上課

為了準備軟體工程師的面試,我每天都會在 Leetcode 上刷題,當時是我第一次刷,刷得很不順,一個晚上能刷上 3 題都算是很多了。很常看到題目就卡住,卡住了就看討論看解答,寫完遇到類似的題型可能還是會忘,但就是一直刷一直練習。

同時我也把大學修過的資料結構、演算法拿起來看,一方面覺得面試可能會用上,另一方面也想著如果一兩年內要回去考研所,現在開始複習也不吃虧。沒有出門旅遊的時候,我的生活很單純,白天就泡在學校的圖書館看線上課程,晚上回宿舍刷個幾題。

難得來到德國我當然也想過要修修看他們的 CS 課程,但是英文授課的選項不多,硬著頭皮聽了幾門進階計算機安全的課後,也因為我沒有相關基礎修得很痛苦,後來就沒有繼續了,結果來到德國我只上了英文口說跟德文課。

雖然沒修多少門課,但我還是持續在學習,甚至覺得是我人生少數靜下心來,好好面對過去所學的時光。不是為了考試來到圖書館,卻比之前在台大總圖地下室抱佛腳時更覺得充實。

在歐洲,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來到歐洲的生活只有唸書、刷題、求職,未免太無聊了,在德國交換的期間,我早就決定要去很多很多國家旅遊,也真的多次起身踏上旅程:在德國境內的多次小旅行、南歐北歐東歐英國法國、甚至北非的摩洛哥我都曾經去過。學生時期沒什麼錢,背著登山包,入住一間間的青旅跟沙發衝浪,只貪婪的想要多看一眼世界不同地方的風景。

雖然旅遊行程排得滿滿,也同時在求職跟唸書刷題,我卻能調適得不錯,我想大部分要歸因於這裡悠閒的生活步調(還有空蕩的課表)。像是在德國生活的人覺得週日下午就該去公園放鬆、陪伴家人,或是因為外食很貴幾乎都自己煮,卻也讓我發現煮飯其實很療癒,叫上朋友一起煮飯吃飯又更快樂了。

宿舍的廚房外面就是樹林,在台灣很討厭早起的我交換時幾乎天天早起,煮完早餐後四月還帶點冷咧的空氣飄進來,配著溫熱的奶茶跟 Podcast ,就是最舒服的早晨儀式。時而專注、時而悠閒,撇除親友不在身邊的寂寞,如果要我為德國的交換生活下個註解,我覺得這就是過著最理想生活的樣貌。


對了,這個系列文的每張照片都是在歐洲交換期間拍的。

大三開始從材料系轉跑道,現在達成過去憧憬的職涯目標,目前在新加坡美商當軟體工程師。寫職涯觀察、寫生活、寫書摘、寫一路走來,總之下班後隨性寫點東西,不定期更新,歡迎留言聊天交流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