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第一次看到她,是那天到她家幫她換藥。她看起來很虛弱,坐在床邊,身體微微前傾,像是連呼吸都要用盡力氣。那一刻,我心裡有個柔軟的角落突然被觸動——不是可憐,也不是職責,而是一種純粹的保護慾。很想,真的很想,幫她好起來。想看見她康復後有力地走出家門,去過她本該擁有的、平凡卻自由的生活。
在醫療現場,我們每天都在照顧不同的病人,有時專業讓我們理性,有時也會太快進入自動導航的節奏。但偶爾,會有那麼一兩個病人,讓人從「角色」裡跳出來,只是單純地「作為一個人」想幫助另一個人。
我就是在那樣的心情中,默默多做了一點。
幫她細心檢查傷口敷料,也偷偷在心裡禱告,希望上帝的醫治能臨到她的身上。這些舉動不是刻意做給誰看,也不是想要被稱讚,只是心裡很真誠地覺得:「如果能快一點讓她痊癒,那我想盡一份力。」
然而,有一天,當我主動提出是否需要我幫忙時,卻聽到家屬回應:「不用麻煩妳啦,這些我們自己會處理。」語氣中沒有多餘的情緒,甚至有點冷淡。那一瞬間,我愣住了,心裡浮起一股酸澀——不是因為被拒絕,而是因為那份出自善意的靠近,沒有被理解,甚至可能被視為「多此一舉」。
我不否認,那時的我,是受傷的。
那份想幫忙、想靠近的心意,被一句簡單的回絕打斷,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熱情了、是不是逾越了什麼。我在路邊靜靜坐了幾分鐘,回想自己剛剛的舉動,有沒有哪裡做錯,有沒有讓人感到不舒服。但想了很久,我發現:我的出發點並沒有問題,我只是單純地想對她好,想讓她早點康復而已。
有時候,善良是這樣的。
它並不總是會被回應,也不是每個人都看得見。甚至有時,我們的靠近,在對方的視角裡,是一種干擾、一種不必要的參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我們內心的善意,也不是每段關係,都能允許我們以自己慣有的方式去表達關懷。
但那天,我還是對家屬說了:「謝謝你們願意照顧她,也謝謝你讓我有機會參與其中。願上帝賜福給你們,願你們平安,早日康復。」我說這句話時,是帶著一點遺憾,但更多的是一種放下——放下期待回報,也放下對善良應有反應的預設。
因為我知道,愛不一定會被認同,善良也不一定被感激。
但這世界的溫柔,不該因為一次次受傷就被磨掉。每一份善意,即使被誤解、被拒絕,仍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我們不是為了被稱讚才選擇溫柔,而是因為我們相信,那是對的。

這段經驗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被溫柔接住。」但那又怎麼樣呢?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善良,依然可以不改初衷地走進一段段陌生又脆弱的醫療關係。因為我們做的是對的事,即使沒有掌聲,也值得驕傲。
也許,他們人生中從未遇過這樣的靠近。
也許,在他們的世界裡,習慣了防備與懷疑,以至於無法立刻接受一份不求回報的付出。那也沒關係,我們不用急著證明自己,更不用委屈自己去迎合誰的理解。
我們能做的,是繼續選擇善良,即便世界不總是溫柔以待。
我們能做的,是繼續去愛、去守護,哪怕只是一個微小的舉動、一次不被記住的幫忙。因為有時候,上帝把我們放在某個位置,不是為了收割感謝,而是為了播下希望的種子。
回頭看,那個虛弱的她、那個拒絕我的家屬,或許不會記得我,但我仍然記得那段路上我所學會的事:
溫柔不代表軟弱,善良也不等於期待回報。
那些從心裡發出的關懷,不需要誰來認可,它們已經足夠美好。
最後,我想對過去的自己說一聲:「妳已經做得很好了。」
即使不被理解、即使被拒絕,妳仍然選擇真誠以待、願意靠近,這份柔軟,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力量。願我們都能繼續這樣走下去——不為討好誰,也不為得到回應,只因為我們相信,愛是值得的,溫柔是有力量的。
願一切付出,都在某個時刻,成為他人生命中的微光。
也願我們的心,即使受過傷,也依然溫暖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