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平台三強之爭:數據背後的訊號
在2025年5月的全球網站訪問數據中,udn.com(聯合新聞網)以 5109萬次訪問量 高居榜首,pixnet.net(痞客邦)緊追在後有 2163萬次,而近年來備受內容創作者關注的 vocus.cc(方格子)則為 912萬次。

這組數據或許在大眾眼中只是三個數字,但對於深耕文字創作、經營個人品牌的創作者而言,它背後反映的是平台發展的方向、內容生態的成熟程度,甚至創作者能否「被看見」的可能性。

Vocus:創作者經濟的溫床,仍在培育中
方格子(vocus.cc)是近年來台灣原生、主打付費閱讀與創作者經濟的平台。其核心精神在於鼓勵作者長期經營內容、打造「訂閱制」與「贊助文化」,讓寫作者能以寫作為業。
雖然其總訪問量僅為 912萬,遠低於 UDN 與痞客邦,但這個數字不應被過度低估。Vocus 的價值不僅在於流量,而在於流量的精準性與付費讀者的黏著度。這數字在去年只有600萬,足足成長50%。
對於創作者而言,方格子的「少而精」反而是機會。與其在龐大平台中淹沒,不如在小眾平台中建立影響力。這也是為何許多文字工作者會選擇在方格子上經營長文專題、付費連載或知識型內容。
UDN:內容巨獸與新聞媒體的再轉型
聯合新聞網(udn.com)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新聞入口網站之一,能有超過 5100萬訪問量 並不令人意外。它不僅擁有傳統媒體的內容庫與品牌信任,也成功整合了影音、財經、生活、評論等多元類別,滿足從時事到深度閱讀的需求。
對創作者來說,UDN 代表的是一種主流曝光的可能性。雖然它不像方格子一樣以個人品牌為核心,但許多媒體專欄作家仍透過 UDN 獲得穩定的讀者群與影響力。更重要的是,UDN 長期經營 SEO 與新聞時效性,使其成為搜尋引擎流量的重要樞紐。
因此,對於希望透過時事評論、公共議題切入大眾話題的創作者來說,UDN 是流量密碼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痞客邦:時代交替中的內容長青樹
痞客邦(pixnet.net)是許多創作者的啟蒙平台,自2000年代部落格風潮以來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儘管平台已面臨時代轉型挑戰,但它依然擁有 2163萬的訪問量,是僅次於 UDN 的存在。
痞客邦的強項在於生活類內容、旅遊、美食、親子與產品評比等類型。其部落格結構與大量舊文的 SEO 能力,使它在 Google 搜尋中依然具備強大曝光力。
這對創作者來說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長期內容的堆疊價值。或許你不需要天天更新,只要寫出 Evergreen content(常青內容),痞客邦的體質依然能讓舊文在網路上持續發酵、累積點閱與廣告收入。
平台選擇的策略思維:你的創作想觸及誰?
三大平台各有優勢,選擇平台的關鍵不在於「哪個流量高」,而是要問自己:「我的內容想對誰說話?」
- 如果你追求深度、支持型讀者與個人品牌經營,方格子可能是你的主場。
- 如果你關注公共議題、新聞觸角與社會影響力,UDN 提供更主流的舞台。
- 如果你擅長實用類內容、商品開箱與生活紀錄,痞客邦依然是流量的富礦。
每個創作者都不該只是被平台引導,而要懂得反過來運用平台特性,將自己的作品精準送達目標受眾。
內容創作者的新課題:不只寫,還要會看數據
過去,我們只管寫好文章就好;但如今,內容創作者要懂得觀察平台趨勢、閱讀流量數據、了解用戶行為與SEO邏輯,這些都是經營數位內容不可或缺的「第二語言」。
你不需要成為數據分析專家,但你需要知道:
- 哪些文章點閱高?為什麼?
- 哪個平台的文章分享率最好?
- 是誰在閱讀你的內容?他們的黏著度如何?
這些觀察會幫助你更有效地部署創作策略,也讓「創作」真正成為可持續的工作。
寫得好,是開始;選對平台,才有未來
無論是方格子的深耕、UDN 的主流曝光,還是痞客邦的長尾效應,它們都提供不同的創作舞台與觀眾群。在這個資訊爆炸、內容充斥的時代,創作者不僅要寫得動人,更要懂得站對位置。
當你了解流量的脈絡、看懂數據背後的意義,你就能真正駕馭創作的主動權,寫出不只是文字,而是屬於你自己的傳奇。
這是去年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