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生說「你哥哥現在穩定了,可以出院」,我只覺得一陣荒謬。他躺在病床上無法說話、無法行動,我卻得開始奔波掛號、查床位、找轉院的可能性。
這篇不是抱怨,而是寫給所有在醫療縫隙中孤身奮戰的家屬。你們不是孤單的,我們在同一條被忽視的路上。
✦ 光在縫隙裡|心情記錄 ✦
哥哥住院的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努力配合治療、觀察指數、聆聽醫囑,以為只要一點一滴地撐著,總會等到復健的機會,總會等到那句:「可以好好安排接下來的照顧了。」
但今天,醫生通知我們:哥哥只能住到月底,請我們趕緊去其他醫院掛號,準備轉院。
我試著和醫生溝通,詢問是否能轉到復健科。醫生只是說:「你還是得去別家醫院自己掛號,我們不確定復健科有沒有床位。」
那一刻,我感覺到的不是醫療安排上的協助,而是一種被加速趕出門的訊號。甚至醫生還說:「我之後會問你們掛號的狀況。」彷彿這不再只是醫療問題,而成了一場流程與壓力的角力。
可是,哥哥現在根本無法自理。
為什麼這樣的狀況,醫生卻說是「穩定了」?他清醒,卻無法行動;活著,卻無法生活。這真的算是可以出院了嗎?
我知道醫生們很辛苦,醫療資源有限,ICU與一般病房都必須輪替出入,但當「存活率」成為醫療的終點,而「恢復與生活品質」被推給家屬,這樣的搶救,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是不願意照顧,而是連喘息的機會、找到下一步的選擇,都沒有人願意給出指引。醫療制度冷冷地切割了責任,卻沒人問一句:「你們家屬還撐得住嗎?」
這不是出院,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放手。也是一種變相地把無法負擔的人,推往絕路。
現在的我,感覺被這世界拋棄。唯一的親人躺在病床上無聲無息,而我,身心俱疲,卻只能繼續奔跑、掛號、等待……
這樣的現實,不就是人間悲歌嗎?
如果你也經歷過這樣的困境,歡迎留言或分享你的故事。這些說不出口的辛苦,或許只有曾走過的人才能明白。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孤單的。
▸ 光在縫隙裡
寫給那些正努力活在夾縫中的人們。
我們雖渺小,仍有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