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可以出院了,但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當醫生說「你哥哥現在穩定了,可以出院」,我只覺得一陣荒謬。他躺在病床上無法說話、無法行動,我卻得開始奔波掛號、查床位、找轉院的可能性。

這篇不是抱怨,而是寫給所有在醫療縫隙中孤身奮戰的家屬。你們不是孤單的,我們在同一條被忽視的路上。


✦ 光在縫隙裡|心情記錄 ✦

哥哥住院的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努力配合治療、觀察指數、聆聽醫囑,以為只要一點一滴地撐著,總會等到復健的機會,總會等到那句:「可以好好安排接下來的照顧了。」

但今天,醫生通知我們:哥哥只能住到月底,請我們趕緊去其他醫院掛號,準備轉院。

我試著和醫生溝通,詢問是否能轉到復健科。醫生只是說:「你還是得去別家醫院自己掛號,我們不確定復健科有沒有床位。」

那一刻,我感覺到的不是醫療安排上的協助,而是一種被加速趕出門的訊號。甚至醫生還說:「我之後會問你們掛號的狀況。」彷彿這不再只是醫療問題,而成了一場流程與壓力的角力。

可是,哥哥現在根本無法自理。

為什麼這樣的狀況,醫生卻說是「穩定了」?他清醒,卻無法行動;活著,卻無法生活。這真的算是可以出院了嗎?

我知道醫生們很辛苦,醫療資源有限,ICU與一般病房都必須輪替出入,但當「存活率」成為醫療的終點,而「恢復與生活品質」被推給家屬,這樣的搶救,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是不願意照顧,而是連喘息的機會、找到下一步的選擇,都沒有人願意給出指引。醫療制度冷冷地切割了責任,卻沒人問一句:「你們家屬還撐得住嗎?

這不是出院,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放手。也是一種變相地把無法負擔的人,推往絕路。

現在的我,感覺被這世界拋棄。唯一的親人躺在病床上無聲無息,而我,身心俱疲,卻只能繼續奔跑、掛號、等待……

這樣的現實,不就是人間悲歌嗎?





如果你也經歷過這樣的困境,歡迎留言或分享你的故事。這些說不出口的辛苦,或許只有曾走過的人才能明白。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孤單的。

▸ 光在縫隙裡

寫給那些正努力活在夾縫中的人們。

我們雖渺小,仍有微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光在縫隙裡
0會員
6內容數
光在縫隙裡:日常紀錄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醫院陪病的頭幾天,家裡醫院來回奔波,倒也沒時間多想。待得家人出院狀況穩定,終於安靜下來獨處,反而胡思亂想起來,念頭紛紛擾擾,半刻不得停。 如果有後遺症怎麼辦?如果當時怎麼樣會怎麼辦?如果未來怎麼樣會…….??? 我不知道我在煩躁些什麼,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後怕」,靜下來了,壓抑住的驚慌
Thumbnail
在醫院陪病的頭幾天,家裡醫院來回奔波,倒也沒時間多想。待得家人出院狀況穩定,終於安靜下來獨處,反而胡思亂想起來,念頭紛紛擾擾,半刻不得停。 如果有後遺症怎麼辦?如果當時怎麼樣會怎麼辦?如果未來怎麼樣會…….??? 我不知道我在煩躁些什麼,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後怕」,靜下來了,壓抑住的驚慌
Thumbnail
離院須知由先前四人房的眼鏡護理師負責, 也算有始有終吧,這才是現實, 再美好的夢總有睡醒的一天。
Thumbnail
離院須知由先前四人房的眼鏡護理師負責, 也算有始有終吧,這才是現實, 再美好的夢總有睡醒的一天。
Thumbnail
我在他身上看見了獨自在外地工作的孤單、存活的壓力, 讓他不由得武裝自己,掙扎地在這個外地生存。
Thumbnail
我在他身上看見了獨自在外地工作的孤單、存活的壓力, 讓他不由得武裝自己,掙扎地在這個外地生存。
Thumbnail
在就醫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經過治療後,診斷後需要治療或是緊急處置,沒有相關科系醫師,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被強制轉院的情況也是不少,不過也還有一類的轉院,是家屬自己要求的,而今天的故事,就在於轉院的故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
Thumbnail
在就醫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經過治療後,診斷後需要治療或是緊急處置,沒有相關科系醫師,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被強制轉院的情況也是不少,不過也還有一類的轉院,是家屬自己要求的,而今天的故事,就在於轉院的故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
Thumbnail
父親出院了。 四月,一個磨人又倏忽的月份,好不容易把它走完,迎來父親在4/27日出院。 父親回家後的那幾天,其實我也開心不起來。
Thumbnail
父親出院了。 四月,一個磨人又倏忽的月份,好不容易把它走完,迎來父親在4/27日出院。 父親回家後的那幾天,其實我也開心不起來。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在急診室待超過12小時,終於餓到受不了和老爸叫了午餐外送,拿到餐點的時候才通知終於有病房可以上去了(= =)。 拎著午飯住進病房。 其實住院流程就是那樣,又不是第一次住了,就懶得寫了(???)。 腳的狀況在急診室有感覺好一點點,睡了一晚之後又有感覺好了一點點,緩慢地恢復。 截至出院,已經
Thumbnail
在急診室待超過12小時,終於餓到受不了和老爸叫了午餐外送,拿到餐點的時候才通知終於有病房可以上去了(= =)。 拎著午飯住進病房。 其實住院流程就是那樣,又不是第一次住了,就懶得寫了(???)。 腳的狀況在急診室有感覺好一點點,睡了一晚之後又有感覺好了一點點,緩慢地恢復。 截至出院,已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