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這句話,是我走過大半人生、開始真正規劃退休生活後,最深的體悟。
⌛ 一、人生最後的自由,不是活著,而是能行動
那天我在醫院候診室,無意間看到一張健康署的宣導海報,上面寫著:
「台灣人的健康餘命,只有6.5年。」
這不是平均壽命,而是扣除失能與臥床年限後,還能自理生活的時間。
當時的我,彷彿被這組數字重重敲醒——
我們辛苦工作一輩子,退休只是另一種「開始」,但如果那段時間只是輪椅、病床與插管呢?
那麼,我們一生所努力追求的,又是什麼?
🧓 二、錯把長壽當幸福,是人生最大的誤會
年輕時的我,非常擅長理財。股票、保單、資產配置一套又一套。
但我沒算進去:健康,是人生投資報酬率中,最容易忽略的一項。
有些長輩活到80、90歲,表面上是「長壽」,但早已失去自主生活能力。需要照護、靠氧氣機呼吸、無法進食、無法溝通——那是一種「活著」,但不是「生活」。
我們常說「要活得久」,但其實,真正該問的是:我想活得怎樣?
💔 三、老後的遺憾,常不是缺錢,而是缺健康
退休後,我聽過太多人這樣說:
「我還想去西藏看看,但爬不了高原了。」
「孫子出生時我沒去接機,醫生說不能出遠門。」
「本來想退休開個小書屋,結果三高纏身,跑不了幾步就喘。」
健康的流逝,不像財富縮水那麼容易感覺到。
它像溫水煮青蛙,一點一滴、一年一年地流走。
到最後,留下來的不是未完成的夢,而是「我本來可以」。
💪 四、財富不只是數字,也包括你的肌力與腦力
我們總說「要為老年存錢」,卻忘了同時也要「為老年存健康」。
以下三種能力,是你面對人生下半場最寶貴的資產:
1️⃣ 肌力
維持你站得穩、走得穩,不容易跌倒,才能自己上下樓、買菜、外出旅行。
2️⃣ 心肺功能
你想去旅遊、參加活動、與親友聚會,心肺健康是基本門票。
3️⃣ 認知能力
閱讀、思考、溝通、管理財務,這些都需要大腦活力。失智症不是一夕之間出現,而是長年忽略大腦訓練的結果。
錢給你選擇,健康給你行動。
兩者缺一不可。
📚 五、學術研究:延長健康餘命的4大關鍵,不靠醫療靠生活
根據國內外多項研究指出,延長健康餘命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靠藥物,而是生活型態的改變。以下四點,是我親身實踐後覺得最值得分享的:
✅ 1. 規律運動
每天30分鐘快走,或每週三次簡單的阻力訓練,有效預防肌力退化與骨質疏鬆。
✅ 2. 飲食習慣
減少高油、高鹽與過度加工食品,適量攝取蔬菜、水果、好油脂,控制體重與三高。
✅ 3. 社交參與
參加社區活動、志工、讀書會,甚至每週固定與朋友聊天,能顯著降低失智與憂鬱的風險。
✅ 4. 持續學習與興趣養成
學一種新技能、樂器、語言或園藝、寫作,能活化大腦、延緩退化,延長「精神青春期」。
🧠 六、不是老了才養生,是現在就該開始
許多人以為健康是「老了再說」的事。
事實上,那時候,往往已經太晚了。
我50歲退休的時候,才開始真正意識到,健康不是理所當然。
我從「存股」轉為「存肌力」,從「股利再投入」轉為「每天快走再加碼」。
因為我知道:那一天來時,我想自己走出家門,不是被推著出去。
🪞 七、結語:健康,就是最值得的退休規劃
當我們在規劃退休金、股息、資產配置的時候,別忘了,把一部分時間和心力,投入到「健康資產」上。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不後悔的人生?
我會說:
當人生走到最後一章,我還能自己洗澡、穿衣、走出門,迎接一個黃昏。
不是依賴、不是掙扎,更不是遺憾,而是能微笑著說:
「我過得很好,真的。」
📣 歡迎留言分享:
你正在為自己的健康餘命做哪些準備呢?
有沒有什麼改變,是你想從今天開始實踐的?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也鼓勵你把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正在邁向退休、思考人生下半場的朋友。
📌 追蹤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未來還會持續更新「慢理財/樂人生」系列,讓我們一起成為行動得了的老年人,活出真正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