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金星」),續我對風險資產的真實想法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寫給點進來的你
上一篇我說了一句話:「你不是要在市場裡贏,你是要在市場裡,活得夠久,慢慢變強。」
很多人在私訊問我:「那你到底怎麼活下來的?」
好,我今天就攤開來講。但我得先說——這篇不是投資建議,也不是什麼必勝心法。這只是一個曾經在市場裡跌過跤、流過血,但還沒死的人,跟你分享他怎麼不讓自己死掉。
如果你期待的是「年報酬率20%的操作法」,那你可以關掉這篇文章了。
但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能在市場裡撐過十年、二十年,而有些人三個月就陣亡?為什麼同樣是賠錢,有些人從此一蹶不振,有些人卻能重新上桌?
那就繼續看下去。因為今天這一篇,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風險邊界」完整說清楚。
準備好了,就往下滑。
今天這一篇,我其實有點忐忑
因為我要講的不是技術分析,不是基本面研究,而是更根本的東西——你怎麼跟自己的情緒、跟市場的波動、跟那些無法預測的未來,和平共處。
我在上一篇講過,投資本質上就是賭博。但賭博和賭博之間,是有差別的。
有些人去澳門,帶10萬,一個晚上歸零,從此不敢再碰。 有些人去澳門,也帶10萬,輸了5萬就收手,過三個月再來。
差別在哪?
不是運氣,也不是技術,而是——你對自己的了解程度。
你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你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大的痛苦,你知道什麼時候該撤退、什麼時候可以繼續。這就是我說的「風險邊界」。而建立風險邊界這件事,跟你會不會看K線、懂不懂財報、能不能抓到飆股,一點關係都沒有。
它只跟一件事有關:你夠不夠了解你自己。
接下來,我想先從一個故事開始講
那是2021年的事。加密貨幣狂飆的時候,我手上有一筆錢,大概是我當時總資產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