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心誡觀法
唐.終南山 沙門 釋道宣 撰
敬禮三寶藏
薩婆若法身
隨力誡初學
惟聖哀愍聽
時在隋州興唐伽藍,
夏安居撰,
令送泰山靈巖寺,
付慈忍受持。
凡三十篇,如下:
△序分
釋名篇第一
△正宗分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校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三
不動篇第十四 過患篇第十五
心濁篇第十六 二報篇第十七
結使篇第十八 緣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第二十 相資篇第二十一
因果篇第二十二 止劫篇第二十三
二諦篇第二十四 心行篇第二十五
菩提篇第二十六 教化篇第二十七
佛性篇第二十八 福田篇第二十九
△流通分
受持篇第三十
唐代道宣律師(596-667)所著的《淨心誡觀法》(又稱《淨心誡觀》)是律宗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核心思想圍繞著戒律的修持與心性的觀照。
釋道宣(596年—667年),俗姓錢,唐朝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說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人,生於長安。為漢傳佛教律宗南山宗初祖,初依智首律師聽習律藏。纔得一遍、便欲歸山坐禪。和尚教曰:「戒淨定明、慧方有據;始聽未閑、持犯焉識。」又往聽律十遍、復欲坐禪。和尚曰:「更聽十遍、可遂汝心。」又往律筵、依位伏業。時首律師命令覆講、始不敢受、辭不獲已、方乃覆文。聽二十遍、時經六載。道宣律師居終南山、後世因稱其撰述曰南山律。南山以法華涅槃諸義、而釋通四分律。貫攝兩乘、囊包三藏、遺編雜集、攢聚成宗。其撰述最著者、為《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含註戒本疏》、《四分律隨機羯磨疏》,世稱為「南山三大部」。與玄奘大師(602年-664年)為同期聖僧。

《淨心誡觀法》:一部唐代佛教的修行指南
這部《淨心誡觀法》是由唐朝時期終南山的沙門 釋道宣 所撰寫。道宣律師是唐代著名的律宗祖師,他的著作對後世影響深遠。書的開篇是一段禮敬詞和寫作緣起:
- 敬禮三寶藏 (Jìng Lǐ Sān Bǎo Zàng):我恭敬地禮拜佛、法、僧三寶,它們是無價的寶藏。
- 薩婆若法身 (Sà Pó Ruò Fǎ Shēn):我禮敬一切智者(佛陀)的法身,也就是佛陀那遍及一切、無所不知的智慧境界。
- 隨力誡初學 (Suí Lì Jiè Chū Xué):我盡自己的能力,來教導(或告誡)剛開始學習佛法的人。
- 惟聖哀愍聽 (Wéi Shèng Āi Mǐn Tīng):只希望聖者們(指佛菩薩或有大成就者)能慈悲憐憫地聽聞我的教導。
這部書是在隋州興唐伽藍(一座寺院)的夏安居(佛教僧侶在夏季三個月集中修行)期間撰寫完成的。撰寫完成後,道宣律師將其送往泰山靈巖寺,交給一位名叫慈忍的法師受持修行。全書共分為三十篇。
《淨心誡觀法》概覽
唐代道宣律師所撰寫的佛學著作《淨心誡觀法》,旨在教導佛門初學者如何清淨內心、修習觀想,以達到解脫。
序分
- 淨心誡觀法五字釋名篇第一:這部分主要是解釋書名的含義,即「淨心誡觀法」這五個字的意義。它會闡述什麼是「淨心」,什麼是「誡」(戒律),以及什麼是「觀」(觀想或禪觀),以及為何要用「法」來貫穿這些修持。
正宗分
這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包含多個篇章,詳細闡述了各種修行的觀念和方法:
- 誡觀序宗篇第二:這篇作為正宗分的開端,可能會概述本書的主要宗旨和目標,為後續的具體修法奠定基礎。
- 誡觀五停心觀法篇第三:五停心觀是佛教中重要的基礎禪修方法,旨在對治眾生不同的煩惱習氣,例如:
- 不淨觀對治貪欲。
- 慈悲觀對治瞋恨。
- 因緣觀對治愚癡。
- 界差別觀對治我執。
- 數息觀對治散亂。 這篇會詳細講解這些觀法。
- 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篇第四:末法時期指佛法衰微的時代,這篇可能會教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衡量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 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篇第五:修道之路困難重重,這篇可能會列舉六種修行上的難關,並教導修行者如何在克服這些難關後生起歡喜心,堅定道心。
- 誡觀世相如夢修出世善根法篇第六:教導修行者認識世間一切現象如同夢幻泡影,藉此培養出離心,積累出世間的善根。
- 誡觀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篇第七:這篇可能針對那些違犯戒律、不精進修行的僧尼提出警誡,強調持戒對於出世間法修行的重要性。
- 誡觀外現威儀內起邪命法篇第八:警惕修行者不要只注重外表儀態莊嚴,內心卻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取生活所需(邪命)。
- 誡觀取相恃善誑佛法篇第九:提醒修行者不要執著於表相、自恃為善,甚至以此欺誑佛法,強調實質的修行而非形式。
- 誡觀慢天懼人屏處造過法篇第十:勸誡修行者不要傲慢自大、不畏因果,以為在無人知曉的地方就可以為所欲為,強調謹慎獨處、不犯過失的重要性。
- 誡觀女人十惡如實厭離解脫法篇第十一:這篇可能會從佛教的角度,闡述女性在修行上可能面對的十種惡習,並教導如何真實地厭離這些惡習以求得解脫。
- 誡觀檀越四事從苦緣起出生法篇第十二:解釋信眾供養的衣、食、住、藥等「四事供養」的緣由,教導修行者理解其來自眾生的辛勞與苦難,進而生起感恩心和修行的動力。
- 誡觀六道流轉受報無窮法篇第十三:闡述眾生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中不斷輪迴的痛苦,以及因果報應的無窮無盡,以此警示修行者求出離。
- 誡觀八風力大智者不動法篇第十四:八風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篇教導修行者如何面對世間的順逆境界,做到心不為所動,保持智慧。
- 誡觀身心相苦惱過患法篇第十五:觀照身心的本質都是痛苦、煩惱的根源,從而生起厭離之心。
- 誡觀詐善揚名口清心濁法篇第十六:揭露那些表面上行善卻為了沽名釣譽,言辭清淨但內心污濁的行為。
- 誡觀眾生各著依正二報法篇第十七:教導修行者觀照眾生如何執著於依報(所依賴的環境)和正報(自身所得的果報),並以此破除執著。
- 誡觀煩惱結使法篇第十八:分析眾生的各種煩惱和結使(繫縛眾生的心理障礙),教導如何認識和斷除它們。
- 誡觀十八界假緣生法篇第十九:解釋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並非實有,從而破除對實體的執著。
- 誡觀修習安那般那假相觀法篇第二十:安那般那即是數息觀、隨息觀,是重要的禪修方法。這篇教導如何通過觀察呼吸來修習禪定,認識一切法皆是假有。
- 誡觀善惡相資法篇第二十一:探討善與惡之間的相互關係,可能強調惡是襯托善的,或是善惡業報的複雜性。
- 誡觀六道眾生善惡因果法篇第二十二:再次強調六道輪迴中眾生所受的苦樂報應,皆是善惡業因果所致,以此勸導眾生止惡行善。
- 誡觀行者善護戒財塵賊止劫法篇第二十三:比喻修行者的戒律如同珍寶,而外界的煩惱和誘惑如同盜賊,教導如何謹慎護持戒律,防止被「劫奪」功德。
- 誡觀世諦第一義諦法篇第二十四:闡述佛教中的世俗諦(世間假名)和第一義諦(究竟真理)的區別與關係,引導修行者從世俗層面逐漸領悟究竟真理。
- 誡觀晚出家人心行法篇第二十五:可能針對那些較晚才出家修行的僧人,指導他們如何調整心態和行為,以便更好地融入修行生活。
- 誡觀對發菩提心法篇第二十六:教導修行者如何對治各種障礙,發起為眾生利益而修行的菩提心。
- 誡觀教化眾生法篇第二十七:指導修行者在自身成就後,如何以慈悲心和智慧去教導、度化其他眾生。
- 誡觀佛性不一二非有無含中道不著中法篇第二十八:這篇討論佛教的核心概念佛性,指出佛性既非一也非二,既非有也非無,闡述中道的義理,強調不執著於任何一邊。
- 誡觀智差別福田不等法篇第二十九:闡述眾生智慧有高低之分,因此在積累福報方面(福田)也有所不同,鼓勵修行者兼修福慧。
流通分
- 誡觀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法篇第三十:這是全書的結尾,囑咐讀者要將書中所教導的道理和修行方法,不僅在表面上修持,更要在內心深處秘密用功,並且要殷勤地受持不放。
總體來看,《淨心誡觀法》是一部指導佛弟子如何從理論認知(如緣起、二諦、佛性),到實際修持(如五停心觀、安般念),再到生活規範(如戒律、正命、飲食),以及面對煩惱(如破戒、邪命、心濁),最終達成解脫覺悟的全面性修行指南。道宣律師以其深厚的佛學造詣,為初學者提供了一條清晰的淨心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