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
1. 原文
是月也,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貸。黑黃倉赤,莫不質良,毋敢詐偽,以給郊廟祭祀之服,以為旗章,以別貴賤等給之度。
2. 注釋
1. 婦官:掌管宮中婦女事務的官員,亦指從事女工的管理者。
2. 染采:染色織布,製作各種色彩之織物。
3. 黼黻文章:黼黻為古代禮服上的刺繡圖案,象徵尊貴和禮制;文章指圖案與織紋。
4. 法故:法制與舊例,即根據制度與傳統規範執行。
5. 差貸:錯誤與寬縱,指不得有任何疏忽與敷衍。
6. 黑黃倉赤:指織品所用主要顏色——黑、黃、青(倉)、紅。
7. 質良:品質優良。
8. 詐偽:欺騙作假。
9. 郊廟祭祀之服:用於重要祭典時的禮服。
10. 旗章:旗幟與標誌,古代用以辨識身份等級。
11. 等給之度:依據不同等級所給予的標準規格。
3. 白話文
這個月,天子命令婦官負責染布與製作彩織,繡上黼黻等圖案裝飾,必須依照制度和舊例進行,不可出錯或馬虎。無論是黑、黃、青、紅等顏色,都要求質料上乘,不許有任何欺瞞偽造。這些布料將用來製作郊外和宗廟祭祀所穿的禮服,並製成旗幟與徽章,用以區分貴賤身份,按等級發放給有關人員。
4. 總結
本段講述季夏月中,婦官依制度製作高品質禮服與旗章,保障祭典禮制的嚴謹與貴賤尊卑的秩序。
啟示
禮制與服飾是古代社會等級與制度的重要體現。
對工藝品質有嚴格要求,反映古人對神明與祖先祭祀的敬慎態度。
明確等級分配制度,顯示古代社會秩序井然、有法可循。
五四、
1. 原文
是月也,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合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毋舉大事,以搖養氣。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也。水潦盛昌,神農將持功,舉大事則有天殃。
2. 注釋
1. 樹木方盛:樹木正茂盛生長。
2. 虞人:掌管山林草木的官員。
3. 行木:巡視山林樹木。
4. 毋有斬伐:不得進行砍伐行動。
5. 興土功:動土興建工程。
6. 合諸侯:召集諸侯聚會。
7. 起兵動眾:發動軍隊或動用大量人力。
8. 搖養氣:擾動萬物生長的自然之氣。
9. 發令而待:發布命令後拖延不行。
10. 妨神農之事:妨礙農務,影響春耕。
11. 水潦盛昌:雨水泛濫盛行。
12. 神農將持功:農事將進入重要階段,需全力以赴。
13. 天殃:天災或天罰。
3. 白話文
這個月,樹木正旺盛生長,天子命令虞人進山巡視林木,不得砍伐。不得動土興建,不得召集諸侯,不得起兵或動用眾人,不可舉行大型事務,以免擾動自然生氣。不可以下達命令後拖延實行,這會妨礙農事的進行。此時水勢旺盛,神農正值農事關鍵之時,若舉行重大活動,將招致天災。
4. 總結
本段強調季夏之月萬物生長,農務當前,應避免擾動自然與社會秩序,不可從事戰爭、建設或召集政務,以保萬物之氣與農事順利。
啟示
尊重自然時令,順天而行,是古代治國的重要理念。
為政者須明察時機,不可因政務而妨害農事。
社會安定與自然和諧密切相連,擾亂即可能招致災殃。
五五、
1. 原文
是月也,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強。
2. 注釋
1. 土潤溽暑:土地潮濕,天氣濕熱。
2. 大雨時行:經常下大雨。
3. 燒薙:焚燒雜草樹木以清理田地。
4. 行水:引水灌溉或排水。
5. 利以殺草:此時適宜殺除雜草。
6. 如以熱湯:比喻殺草之效快如熱湯澆灌。
7. 糞田疇:施肥於田地。
8. 美土強:改良土壤,使之肥沃堅實。
3. 白話文
這個月,土地濕潤而天氣濕熱,常有大雨降下。適合用火焚燒雜草並引水灌溉,以利除草,效果如同用熱湯澆灌一樣迅速。這時也適合施肥於田地,使土壤變得更加肥沃堅實。
4. 總結
此段強調季夏時節天候濕熱、多雨,是農事整地除草、施肥強壯土壤的良機。
啟示
順應時氣進行農務,可提高農田效率。
天時與地利的配合,是古人農耕智慧的重要一環。
自然條件的善用,能有效提升土地品質與農作產能。
五六、
1. 原文
季夏行春令,則穀實鮮落,國多風咳,民乃遷徙。行秋令,則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災。行冬令,則風寒不時,鷹隼蚤鷙,四鄙入保。
2. 注釋
1. 季夏:夏季最後一個月,即夏季第三月。
2. 行春令/秋令/冬令:實行與當季不符的政令與節令。
3. 穀實鮮落:穀物稀少難得成熟。
4. 風咳:風邪引發的咳嗽等疾病。
5. 民乃遷徙:人民因不適應環境而搬遷。
6. 丘隰水潦:山丘與低地積水成災。
7. 禾稼不熟:農作物無法成熟。
8. 女災:與女性有關的不祥徵兆或災異。
9. 鷹隼蚤鷙:猛禽提早出現並捕食,為不祥徵兆。
10. 四鄙入保:邊境人民逃入城中避難。
3. 白話文
季夏時節若施行春天的政令,則穀物難以成熟,國中流行風咳等疾病,百姓被迫遷移。若施行秋令,則丘陵與低地將因大水受害,農作物無法成熟,並將出現與婦女相關的災異。若施行冬令,則寒風來得不合時節,猛禽早早出現並傷害禽畜,邊境地區的人民將逃入城內尋求庇護。
4. 總結
錯誤的時令政策會破壞自然秩序,導致農作失收、疫病災異與社會不安。
啟示
順時應令,是政令與天時協調的核心。
違逆節氣,會引發天災與人禍,連帶傷及百姓生計。
執政者應察時審勢,因時施政,以保國泰民安。
五七、
1. 原文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後土。其蟲裸,其音宮,律中黃鐘之宮。其數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祠中溜,祭先心。
2. 注釋
1. 中央土:五行之中土,代表四季之交與中央方位,主平衡。
2. 戊己:天干中屬於土的兩個日,戊為陽土,己為陰土。
3. 黃帝:五方之帝中屬於中央的帝王,象徵中和之德。
4. 後土:掌管土地的神祇,與地氣相關。
5. 裸:裸形之蟲,泛指無甲無鱗無羽毛的生物,如人或蚯蚓等。
6. 宮:五音之一,屬中央土之音,調和諧音。
7. 黃鐘之宮:古代音律黃鐘為基調,宮音即用黃鐘調為準。
8. 數五:五行中土的數字為五,象徵中心與平衡。
9. 味甘:土之味為甘甜。
10. 臭香:土之氣味為香氣。
11. 中溜:中庭水道,象徵中心之位或供水之處。
12. 祭先心:土屬脾,脾主中宮,傳統醫學中心臟為五臟之一,土亦主心之祭祀。
3. 白話文
中央屬土,其日為戊日與己日。所對應的帝為黃帝,神為後土。所對應的動物類別為無毛羽鱗之類。所屬之音為「宮」音,律為黃鐘之宮。數字為五,味道為甘甜,氣味為芳香。所祭之處為中溜,祭祀祖先的心臟。
4. 總結
中央土象徵平衡與中和,為萬物調節與安定之本,與五行中的心、脾、中心位置、黃帝文化密切相關。
啟示
土居中央,顯示其調和五行、貫通萬象之能。
中庸之道、以和為貴,乃政治與自然之根本。
尊土敬神、知節合時,是安國保民的重要依據。
五八、
1. 原文
天子居大廟大室,乘大路,駕黃騮,載黃旗,衣黃衣,服黃玉,食稷與牛,其器圜以閎。
2. 注釋
1. 大廟大室:指天子在中央土德之月所居之正殿,象徵尊嚴與中和之所。
2. 大路:大車,道路正中,象徵堂皇正道。
3. 黃騮:黃色的駿馬,屬於中央土色,象徵土德之尊。
4. 黃旗、黃衣、黃玉:皆取土之色,代表中央五行土,色黃為土之正色。
5. 稷與牛:「稷」為粟米,五穀之長;「牛」為六畜之首,皆為重食之物,象徵豐收與敬祭。
6. 器圜以閎:「圜」為圓形,象徵天道,「閎」為寬大,象徵包容與厚德。
3. 白話文
天子在這個月居於大廟的大殿中,乘坐莊重的大車,駕駛黃色的駿馬,懸掛黃色旗幟,穿戴黃色衣裳,佩帶黃色玉器,所食之物是粟米與牛肉。使用的器皿皆為圓形,且寬大開闊。
4. 總結
此段描寫天子在中央土月(四季之交)之象,皆以「黃」與「大」為主,體現中和、尊貴、厚德之風。色彩、飲食、儀仗皆應五行土之氣。
啟示
居中守正,是為治理之本。
順應五行,儀節有度,則國有常理。
中庸與厚德,為領導之道與民心所向。
五九、
1. 原文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夷則。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
2. 注釋
1. 孟秋: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
2. 日在翼:「翼」為二十八宿之一,太陽運行至此表示時序進入孟秋。
3. 昏建星中、旦畢中:黃昏時建星在中天,清晨時畢星在中天,為觀天象定節氣的方式。
4. 庚辛:屬於十天干中的金屬之氣,對應秋季。
5. 少皞:秋之主神,屬金德。
6. 蓐收:西方金神,主刑罰與肅殺。
7. 蟲毛:「毛」指有毛之獸,象徵秋季主金、屬毛蟲類。
8. 商音、夷則律:商音為五音之一,與秋相對應;「夷則」為律呂之一,屬秋律。
9. 數九:九為陽數之極,秋屬金,性剛烈。
10. 味辛、臭腥:金對應的味為辛,氣味為腥。
11. 祀門、祭肝:「門」為出入之所,與秋之收斂之氣相應;肝為人體之「木」,金克木,象徵克制調和之道。
3. 白話文
在孟秋這個月份,太陽位於「翼」星,黃昏時建星居中天,清晨時畢星在中天。此月屬庚辛之日,所應之帝為少皞,神為蓐收。這時節的主類是毛蟲,對應的音為商音,調律為夷則。其數為九,味為辛,氣味為腥。所祭之神在門,祭祖先時供以肝臟。
4. 總結
此段揭示秋季開始的節令特徵,五行金氣漸旺,主收斂、刑罰,對應辛辣之味與剛烈之性,天地萬物由盛轉衰,進入肅殺時節。
啟示
自然循環有時,應順勢而為。
秋季肅殺當修德,慎罰而不濫。
九為陽極之數,提醒人謹守中正。
六十、
1. 原文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2. 注釋
1. 涼風至:天氣轉涼,秋風開始出現,象徵秋氣漸盛。
2. 白露降:早晚溫差加大,水氣凝結成露,表示陰氣日增。
3. 寒蟬鳴:「寒蟬」即秋蟬,聲音低沉微弱,代表萬物由盛轉衰。
4. 鷹乃祭鳥:鷹在獵捕之前,先將獵物排列如祭祀儀式,象徵秋季肅殺之氣開始顯現。
5. 用始行戮:意為從此時節開始,萬物進入淘汰、肅清的過程,象徵自然界進入收斂與死亡的階段。
3. 白話文
涼爽的秋風開始吹起,地面出現白露,寒蟬也發出微弱的鳴叫聲。鷹在捕食鳥類之前,如同舉行祭祀般地排列它們,這也代表從此時開始萬物進入肅殺淘汰的階段。
4. 總結
此段以自然現象象徵秋氣之變,從涼風、白露到寒蟬,再到鷹行祭鳥之舉,顯示自然由盛轉衰、由生入死的律動。
啟示
萬物有時,應順應時節、修身自保。
自然界的肅殺啟示人事之變,應慎用刑賞。
從自然節律中察德修政,天人之際不可違逆。
六一、
1. 原文
天子居總章左个,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2. 注釋
1. 總章左个:宮室名稱,「總章」為秋季所居之宮,「左个」指其方位與偏殿。
2. 乘戎路:「戎路」是戰車名,象徵秋令之肅殺。
3. 白駱:白色的駱馬,象徵秋季之色。
4. 白旗、白衣、白玉:均為秋令所應之色(五行中秋屬金,色白)。
5. 食麻與犬:「麻」為秋熟之實,「犬」為秋時可食之獸。
6. 器廉以深:「廉」指器物邊角分明,「深」表內容量大,象徵秋令收斂、謹嚴的德性。
3. 白話文
秋季時,天子居住於總章宮的左偏殿,乘坐戎車,駕駛白色的駱馬,懸掛白色旗幟,穿著白衣,佩戴白玉,食用麻實與犬肉。所使用的器具,造型方正邊角分明且深沉,象徵慎重與收斂。
4. 總結
此段描寫秋令之下,天子所應行之服飾、車駕、飲食與器用,皆符應「金白肅殺」之氣,體現以節制、謹慎為主的治國原則。
啟示
為政者應依時制禮,順應天道以養民。
秋季當行收斂之政,不宜浮華躁進。
從服飾器用到日常飲食,皆應與時令相應,以示對天道的敬畏與效法。
六二、
1. 原文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齊。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還反,賞軍帥武人於朝。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詰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遠方。
2. 注釋
1. 立秋:二十四節氣之一,表示秋季開始。
2. 盛德在金:秋季屬金,金主肅殺,代表剛正、懲惡揚善。
3. 齊:齋戒,表示敬慎之意。
4. 西郊:秋屬西方,迎秋儀式應於西郊舉行。
5. 還反:指迎秋後返回宮廷。
6. 賞軍帥武人:對軍事將領與武臣加以獎勵。
7. 將帥、選士、厲兵:整頓軍備,選拔人才。
8. 簡練桀俊:挑選優秀勇敢的人才加以訓練。
9. 專任有功:重用有功之人。
10. 詰誅暴慢:責問、討伐暴虐傲慢之輩。
11. 明好惡:明示賞罰與態度。
12. 順彼遠方:安撫遠方諸侯與邊境地區。
3. 白話文
這個月要迎接立秋。立秋前三天,大史官會向天子報告說:「某日將立秋,這是金德盛行的時節。」天子便齋戒。到了立秋這一天,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和大夫,到西郊迎秋。儀式結束後返回朝廷,對軍事將領與武臣進行獎賞。接著,天子命令將領選拔士卒、整訓兵馬,訓練優秀人才,重用有功之人,用以討伐不義之國。責罰橫暴傲慢之徒,彰顯國家賞罰分明的態度,以安撫四方邊境。
4. 總結
此段記述立秋之禮與政治軍事對應之舉,反映秋令之肅殺之氣,強調懲惡揚善、整軍備戰,並以德威兼濟遠方。
啟示
為政應順時應節,秋季宜整肅軍備、懲治不法。
立秋不僅是節氣轉換,也是政治與軍事行動的轉折點。
嚴明賞罰,選才任能,是國家治安與威信的根本。
六三、
1. 原文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繕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務搏執。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端平。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不可以贏。
2. 注釋
1. 有司:掌管相關職務的官員,這裡指主管刑法的官吏。
2. 修法制:整修、完善法律制度。
3. 繕囹圄:整修監獄設施(囹圄為牢獄)。
4. 桎梏:腳鐐與手銬,代指囚具。
5. 禁止奸:防範奸邪行為。
6. 慎罪邪:謹慎處理罪惡邪行。
7. 務搏執:務必捉拿罪犯。
8. 理瞻傷、察創、視折:檢查有無外傷、創傷、骨折(疑似與審問拷打有關,亦可能與訴訟相關傷檢)。
9. 審斷:慎重地作出判決。
10. 決獄訟:審理監禁及訴訟案件。
11. 必端平:必須公平正直。
12. 戮有罪:誅殺有罪之人。
13. 嚴斷刑:嚴格執行刑罰。
14. 天地始肅:天地之氣轉為肅殺(秋氣之始)。
15. 不可以贏:「贏」通「縱」,不可寬縱。
3. 白話文
這個月,天子命令相關官員整修法令制度,修補監獄,準備好腳鐐手銬,嚴禁奸邪行為,慎重處理犯罪,務必拘捕犯罪者。又命人仔細檢查訴訟案件中涉及的傷情、創口與骨折,審慎斷案。審理刑獄訴訟時,必須公正平允,對有罪之人依法施行刑罰,不得寬縱。因為天地之氣開始轉向肅殺,正是嚴明法度、整飭紀綱的時機。
4. 總結
此段體現秋季「肅」氣初起的法治精神,提倡嚴謹執法、獄訟必平、刑罰有度,表明治國須因時順勢,以整肅社會風紀。
啟示
秋令肅殺,適合執法嚴明、整頓社會風紀。
法制須時時修繕,執法者應公平審斷。
治國不可寬縱惡行,亦須慎用刑罰以保公正。
六四、
1. 原文
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墻垣,補城郭。
2. 注釋
1. 登穀:收割穀物。
2. 嘗新:品嘗新穀,是古代重要的歲時祭典之一。
3. 寢廟:供奉祖先的宗廟。
4. 收斂:收穫和收集各種財物與物資,亦指財賦的徵收整理。
5. 堤防:防洪的堤岸建築。
6. 壅塞:堵塞水口、缺口,以防泛濫。
7. 水潦:積水與洪水。
8. 宮室:宮殿與居所。
9. 墻垣:牆壁圍牆。
10. 城郭:城牆和城區。
3. 白話文
這個月,農民開始收割穀物。天子親自品嘗新收的穀物,並先向宗廟祭告祖先。天子命令百官開始收斂財物、整理政務。修補堤壩、嚴密封堵漏洞,以防止水災。同時整修宮殿屋舍,拆除損壞的牆垣,修補城牆與城池建設。
4. 總結
此段描寫秋收之月的政務安排,強調先祭祖、後修政,並注意水患與城建的治理,展現順天應時的治國智慧。
啟示
順時而作,重視農業收成與感念祖德。
治國應及時整理政務,完善民生建設。
防災與城市修補不可忽視,顯示國家運作的全局觀。
六五、
1. 原文
是月也,毋以封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幣。
2. 注釋
1. 毋:不可,不要。
2. 封諸侯:冊封諸侯,即賜封土地和爵位予貴族或功臣。
3. 立大官:設立重要官職或任命高官。
4. 割地:將領土劃分、轉讓給他國或他人。
5. 行大使:派遣重大使節進行外交或國事。
6. 出大幣:大額支出財物,如金錢、財寶、禮品等。
3. 白話文
這個月,不可進行冊封諸侯或設立重要官職。也不可割讓土地、派遣重大的使節,也不可支出大筆財物。
4. 總結
本段指出秋收之月應以內政修養為主,避免大規模的政治任命、外交行動或重大支出,以免擾動民心、妨礙收成。
啟示
行政作為需配合時令,安民為先。
重內政、慎外事,是國家穩定的要素。
理財應適時節制,避免動盪與浪費。
六六、
1. 原文
孟秋行冬令,則陰氣大勝,介蟲敗穀,戎兵乃來。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五穀無實。行夏令,則國多火災,寒熱不節,民多瘧疾。
2. 注釋
1. 孟秋: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
2. 行冬令:執行冬天的政令與節氣制度。
3. 陰氣大勝:陰氣過盛,氣候失衡。
4. 介蟲:有甲殼的昆蟲,如蝗蟲、甲蟲等。
5. 敗穀:破壞農作物,使穀物歉收。
6. 戎兵:指邊疆民族的軍隊或外敵。
7. 陽氣復還:春氣尚未消散,陽氣回返,不合時宜。
8. 無實:作物不結果,或果實不充實。
9. 寒熱不節:氣候無常,忽冷忽熱。
10. 瘧疾:瘧病,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特徵為發冷發熱交替出現。
3. 白話文
若在孟秋之月執行冬令,則陰氣過盛,會使帶甲的昆蟲肆虐穀物,還會招來邊境戰爭。若行春令,則該國將遭遇乾旱,陽氣反而回流,穀物無法成熟。若行夏令,則該國會發生大量火災,寒熱失調,人民多患瘧疾。
4. 總結
節令錯亂會引發自然與人事災害,政令應依時施行,順應天時以保國泰民安。
啟示
不可違背時令與天道,否則災異叢生。
行政決策應結合自然節律,強調「天人合一」。
各季有其對應之政務,亂序施政將造成農損與民亂。
六七、
1. 原文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觿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南呂。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
2. 注釋
1. 仲秋之月:秋季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
2. 日在角:太陽位於角宿(東方蒼龍七宿之一,屬秋分時節)。
3. 昏牽牛中:日落時牽牛星正中天。
4. 旦觜觿中:日出時觜宿與觿宿正中天,皆為星宿名,屬東方蒼龍。
5. 庚辛:天干中屬金的日子,與秋氣相應。
6. 少皞:秋之主神,為金之帝。
7. 蓐收:秋神,主管肅殺、收斂之氣。
8. 毛蟲:指帶毛之動物,象徵秋之氣生物特性。
9. 音商:五音之一,對應秋季。
10. 南呂:黃鍾律的變調之一,為此時節的主音律。
11. 數九:五行中金屬數為九。
12. 味辛、臭腥:辛味與腥氣為秋季特徵。
13. 祀門、祭先肝:秋季主氣收斂,祭祀之所為門戶,主臟為肝。
3. 白話文
仲秋時節,太陽在角宿,日落時牽牛星在中天,日出時觜宿與觿宿當空。這個月份適宜用庚日與辛日來祭祀。其所對應的天帝是少皞,其神是蓐收。此月的氣對應毛類動物、五音中的商音、律呂中的南呂律。對應的五行數字為九,味道為辛,氣味為腥。應祭祀門神,並祭肝臟所屬的祖先。
4. 總結
仲秋屬金,應肅殺、收斂之氣,天地轉入收藏。此時應配合自然律動,行秋政、祭秋神。
啟示
秋天應重收斂與整飭,對應節氣與五行之理。
行政、祭祀、飲食皆應依時而調。
尊重時序,是維護天人之道與社會秩序的關鍵。
六八、
1. 原文
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2. 注釋
1. 盲風:突如其來、猛烈無向的大風,為秋天肅殺之氣的表現。
2. 鴻雁來:大雁從北方飛來南遷過冬。
3. 玄鳥歸:燕子歸去,返回南方過冬(玄鳥為燕子之別稱)。
4. 群鳥養羞:「羞」通「饈」,指食物;群鳥儲存糧食,準備過冬。
3. 白話文
秋季盲風忽至,鴻雁從北方飛來,燕子則飛回南方。眾鳥開始收藏食物,為過冬做準備。
4. 總結
此節氣展現自然界秋季遷徙與藏養的本能,是物候變化的具體象徵。
啟示
應順時節準備儲藏,因應寒冬即將來臨。
自然界的鳥類尚能知時順勢,人更應順時而行、未雨綢繆。
六九、
1. 原文
天子居總章大廟,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2. 注釋
1. 總章大廟:秋季時節,天子所居的宮室名稱,「總章」象徵政令總括、條理分明。
2. 戎路:戰車名,象徵肅殺之氣,與秋季用兵相應。
3. 白駱:毛色潔白的駱馬,駕於戰車之前,象徵秋金之色。
4. 白旗、白衣、白玉:皆為秋天「金」的五行色象,白色為金,對應於秋。
5. 食麻與犬:依五行之配,秋金對應「辛」味,犬與麻亦屬秋之物。
6. 器廉以深:「廉」為方形,「深」則不淺薄,象徵秋天內斂肅穆的精神。
3. 白話文
秋季時節,天子住在總章大廟,乘坐名為「戎路」的戰車,以白色駱馬駕車,車上掛白旗,身穿白衣,佩戴白玉,食用麻與犬,所用的器皿方正且深,符合秋天肅殺而收斂的性質。
4. 總結
此段描寫天子在仲秋之月的服飾、飲食、居所、車駕等,皆遵循五行「金」的屬性(主秋,色白,味辛),展現天子順應時令、以身作則的治國之道。
啟示
為政者應依時令調整政策與生活節奏,體現「天人合一」。
遵循自然之道,能使政教得當,百姓和順。
七十、
1. 原文
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乃命司服,具飭衣裳,文繡有恒,制有小大,度有長短。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帶有常。乃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毋或枉橈。枉橈不當,反受其殃。
2. 注釋
1. 養衰老:指照顧年老體弱者,行仁政之意。
2. 授几杖:提供拐杖與扶手,協助老人行動。
3. 糜粥飲食:為老人準備柔軟易食的食物。
4. 司服:掌管衣服制度的官員。
5. 飭衣裳:整備衣服,使之整齊清潔。
6. 文繡有恒:衣服的繡飾有固定規制,不可隨意更動。
7. 制有小大,度有長短:衣服尺寸依身材而定。
8. 衣服有量,必循其故:衣服製作需有規矩,遵循傳統制度。
9. 冠帶有常:帽子與佩帶也須符合常制。
10. 有司:指執法的官員。
11. 申嚴百刑:重申並嚴格執行法律刑罰。
12. 枉橈:指冤枉、屈枉不當之刑。
13. 反受其殃:施行不當懲罰者將自受報應。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要撫養年老體弱者,提供拐杖與扶手,準備糜粥等適合他們的飲食。命令掌管服飾的官員整備衣物,衣服上的花紋與刺繡要遵守既定規制,尺寸要適合穿戴者,帽子與腰帶等也要符合規定。又命令執法官員重新申明法律,嚴格執行刑罰。對於處死等重刑,必須公正合宜,不得冤枉。若有誣陷或不當懲處,施者將自受災禍。
4. 總結
此段展現秋季政務的兩大重點:仁愛與肅紀。一方面對老人給予充分照顧與尊重,另一方面則強化法紀,避免冤刑,政教並行,使國家有序。
啟示
對弱勢的照顧與對正義的堅持,皆是良政之本。
嚴刑不在多,而在公正;制度不在繁,而在有章可循。
七一、
1. 原文
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饗。天子乃難,以達秋氣。以犬嘗麻,先薦寢廟。
2. 注釋
1. 宰祝:掌管祭祀牲畜與祭禮的官員。
2. 循行犧牲:巡察即將獻祭的牲畜。
3. 全具:牲畜是否四體完備。
4. 案芻豢:查驗牲畜飼養的草料(芻)與穀糧(豢)。
5. 瞻肥瘠:察看牲畜是否肥壯或瘦弱。
6. 察物色:觀察牲畜的毛色與外觀。
7. 比類:按類別配對選擇。
8. 量小大,視長短:衡量牲畜體型是否合宜。
9. 中度:合於標準、適中。
10. 五者:指前述的全具、芻豢、肥瘠、物色、小大。
11. 饗:指神明接受祭品。
12. 難:通「禪難」,表示致祭、稟告神明以迎合節氣變化。
13. 達秋氣:通達秋令氣候的禮儀。
14. 以犬嘗麻:用犬肉配麻子製品作為嚐新儀式。
15. 薦寢廟:先將新收成之物獻於祖先宗廟。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天子命令掌祭官與祝官巡視將要用於祭祀的牲畜,檢查其是否四體完整,確認其飼料的品質,觀察其肥瘦與毛色等外觀條件。牲畜需分類配對,衡量體型大小與長短是否合度。以上五項標準都齊備妥當,才能讓上天接受祭品。接著,天子舉行「難」禮,以順應並宣示秋氣的到來。並用狗肉與麻製品嚐新,並首先獻祭於宗廟祖先。
4. 總結
此段說明秋季的重要祭典準備,從選牲、審物到禮儀,皆有嚴格規範,顯現出對天地祖先與節令的敬畏與慎重。
啟示
禮儀制度不僅是形式,更是對自然、社會與祖先關係的深刻體認與維繫。
重視細節與準備,是達成大事、合乎時令的根本。
七二、
1. 原文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竇窖,修囷倉。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
2. 注釋
1. 筑城郭:修築城牆與城防設施。
2. 都邑:城市聚落,行政中心。
3. 穿竇窖:挖掘地窖或貯藏設施。
4. 修囷倉:整修穀倉、圓形儲糧建築。
5. 有司:負責各項政務的官員。
6. 趣民:督促百姓。
7. 收斂:收割農作與徵收稅糧。
8. 務畜菜:專心儲藏蔬菜。
9. 積聚:儲藏物資。
10. 種麥:秋末冬初需播種的麥子。
11. 毋或失時:切勿錯過播種的時節。
12. 行罪無疑:若有失誤延誤,應依法懲處,毫不寬貸。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可以進行修築城牆與城市建設,也可以挖地窖與修整穀倉。天子命令官員督促百姓收割農作、儲藏蔬菜,多加積聚糧菜。並勸導人民抓緊時機播種麥子,絕不能耽誤時令;若有人因此失誤,應依法懲處,毫不寬容。
4. 總結
此段強調季節進入秋末,應抓緊時機進行基建與物資儲備,尤其不可延誤農事,以保障來年民生與國政。
啟示
節令有時,失之則害,應善用天時安排政務與農務。
國家治理需提前規劃,備災未雨綢繆。
法令必嚴執行,責任不可推卸,才能形成有效制度運作。
七三、
1. 原文
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壞戶,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
2. 注釋
1. 日夜分:即秋分,白晝與黑夜時間相等。
2. 雷始收聲:雷聲漸止,象徵陽氣退隱。
3. 蟄蟲壞戶:冬眠的昆蟲開始封閉洞口,準備潛伏。
4. 殺氣浸盛:陰氣日盛,萬物逐漸衰敗。
5. 陽氣日衰:陽氣一天比一天減弱。
6. 水始涸:水源開始乾涸,河湖水量減少。
7. 同度量:統一衡量標準(度為長度,量為體積)。
8. 平權衡:調整秤與衡器,使重量測量公平。
9. 正鈞石:修正標準砝碼。
10. 角斗甬:「角」為角尺、「斗」為量器、「甬」為直道,皆象徵度量衡及規制度。
3. 白話文
這個月是日夜平分的時節,雷聲也逐漸消失。冬眠的昆蟲開始封閉洞穴,陰氣漸漸加重,陽氣日益衰退,水源也開始枯竭。日夜平分之時,應統一度量衡制度,校正秤重與容積的標準器具,使所有測量準確公平。
4. 總結
秋分時節氣候轉涼,陽氣漸退,萬物進入收藏之期。此時國政應重制度、公平與規範,確保經濟秩序穩定。
啟示
順應節氣變化,調整治理重點,從生產轉向整飭制度。
社會運作須有公正標準,統一度量衡以維持交易與信任。
陰陽消長中,治國應察機應時,從微觀(度量)顯現宏觀秩序。
七四、
1. 原文
是月也,易關市,來商旅,納貨賄,以便民事。四方來集,遠鄉皆至,則財不匱,上無乏用,百事乃遂。凡舉大事,毋逆大數,必順其時,慎因其類。
2. 注釋
1. 易關市:開放關卡與市場,便利貨物流通。
2. 商旅:從事商業貿易的旅人。
3. 納貨賄:收納貨物財物,意指鼓勵貿易。
4. 便民事:便利百姓的生活與生計。
5. 四方來集:四面八方的人齊聚而來。
6. 財不匱:財貨不會缺乏。
7. 上無乏用:朝廷不會缺物資。
8. 百事乃遂:各項政事、民事都能順利進行。
9. 大數:自然與人事運行的大勢與節令。
10. 慎因其類:謹慎按照事物的性質與分類來處理。
3. 白話文
這個月要開放關卡與市場,讓商人與旅客前來,收納各種貨品財物,以方便百姓的生活。各地人民聚集,遠方的鄉民也前來,這樣財物就不會短缺,朝廷的用度也充足,所有政事才會順利推行。凡是要舉行的大事,都不可以違背自然時序與大勢,必須順應時令,謹慎處理,因事制宜。
4. 總結
時值秋收後的仲秋,是商業活動與財物流通的重要時機。政策應鼓勵交易、便利交通,並因時制宜地推動大政方針。
啟示
順時行事,促進經濟流通,百姓與朝廷皆受益。
行政措施應符合時節與人情,方能事半功倍。
謀大事者必須觀時審勢,順勢而為,才能成功。
七五、
1. 原文
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榮,國乃有恐。行夏令,則其國乃旱,蟄蟲不藏,五穀復生。行冬令,則風災數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
2. 注釋
1. 仲秋:秋季第二個月,大約是農曆八月。
2. 行春令:施行春季的政令與節氣對應的作為。
3. 秋雨不降:本應有的秋雨不下。
4. 草木生榮:本應凋零的植物反而生長茂盛。
5. 國乃有恐:國中出現災異、政局不穩。
6. 行夏令:施行夏季的政令。
7. 其國乃旱:該國會發生乾旱。
8. 蟄蟲不藏:應該蟄伏的昆蟲沒有躲藏起來。
9. 五穀復生:作物萌芽反常,生長週期錯亂。
10. 行冬令:施行冬季的政令。
11. 風災數起:經常發生強風災害。
12. 收雷先行:應在晚些時候的雷聲提早出現,屬於陰陽失序的象徵。
13. 草木蚤死:植物過早枯死。
3. 白話文
如果在仲秋施行春天的政令,則應下的秋雨不來,草木反而茂盛,這會引起國中的憂慮與災異。如果施行夏季的政令,就會導致乾旱,蟄伏的昆蟲不藏起來,五穀也錯亂地再次萌芽。如果施行冬季的政令,會頻繁發生風災,雷聲異常地提早出現,草木也會提前死亡。
4. 總結
仲秋時節若施行不合時宜的政令,將引起自然秩序錯亂,帶來旱災、風災、生態失衡等後果,對國家與百姓構成威脅。
啟示
順應時令是施政與農事安定的基礎。
四時有序,不可顛倒錯亂,否則必有災變。
自然與政治相通,治國需察時審勢,調和陰陽。
七六、
1. 原文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無射。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
2. 注釋
1. 季秋之月:秋季最後一個月,即農曆九月。
2. 日在房:太陽位於二十八宿中的「房」宿(屬朱雀七宿之一)。
3. 昏虛中:日落時,虛宿在中天。
4. 旦柳中:清晨時,柳宿在中天。
5. 庚辛:金屬之日,五行屬金。
6. 帝少皞:秋天之神主為少皞。
7. 神蓐收:秋之行令之神,掌收斂殺伐之氣。
8. 蟲毛:秋季對應的動物類型為有毛之獸。
9. 音商:古代五音之一,屬秋,象徵肅殺之音。
10. 律中無射:「無射」為十二律之一,對應秋季中氣之聲。
11. 數九:五行屬金,其數為九。
12. 味辛:五味中,秋對應「辛」味。
13. 臭腥:五臭之一,秋氣的氣味為「腥」。
14. 祀門:此月主祭之所為「門」,象徵出入之關。
15. 祭先肝:對應人體五臟中之肝,與秋氣相應,需先行祭祀。
3. 白話文
季秋這個月,太陽位在「房」宿,日落時虛宿在中天,清晨時柳宿在中天。這個時期的天干為庚、辛,所主之帝為少皞,執行之神是蓐收。對應的動物是毛獸,五音為商音,律呂中屬於「無射」律。其對應數字為九,味道為辛,氣味為腥。祭祀之所為門,祭祀的對象為祖先的肝。
4. 總結
此段記載季秋月的天象、五行屬性、主神、祭祀制度與自然對應規律,顯示古人將自然節氣與政治、宗教、醫藥等生活各面連結的整體思維。
啟示
自然與人事息息相關,應尊重天地節氣之理。
時令不僅影響農事,也關係人體與祭祀。
秋季主肅殺,需修德避亂,敬神養生。
七七、
1. 原文
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鞠有黃華,豺乃祭獸戮禽。
2. 注釋
1. 鴻雁來賓:鴻雁自北方遷徙南來,成群結隊而至,為秋季典型候鳥之一,「來賓」有尊其為嘉賓之意。
2. 爵入大水為蛤:「爵」是一種小鳥(如山鷓鴣或鶉),傳說此鳥到了秋末會潛入水中變成蛤蜊,反映古人對自然變化的觀察與神話想像。
3. 鞠有黃華:「鞠」是野菊,秋天開黃花,是時令植物的標誌。
4. 豺乃祭獸戮禽:豺狼出沒,象徵陰氣盛、殺氣加重,這時牠們開始獵殺鳥獸過冬,「祭」在此處有獻祭、獵殺之意。
3. 白話文
鴻雁成群飛來作為貴賓,小鳥爵潛入水中變成了蛤蜊。野菊開出黃色的花朵,豺狼開始獵殺鳥獸,彷彿為冬天祭品作準備。
4. 總結
此段描寫季秋時節的物候特徵,包括鳥類遷徙、水陸生物的變化、植物開花與猛獸活動,展現自然界萬物在季節變遷下的應時反應。
啟示
順應時節變化才能安身立命。
秋天是收斂與準備的季節,自然與人都應開始預備寒冬。
古人觀察自然萬物以作曆法依據,強調天人感應、萬物有時。
七八、
1. 原文
天子居總章右个,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2. 注釋
1. 總章右个:總章為秋季所居之宮殿名,「右个」指位於宮室右側,象徵秋屬西方,右為西位。
2. 戎路:一種戰車,秋屬金,象徵肅殺之氣,故乘用軍車。
3. 白駱:駱為駱駝,此指白色馬匹,白色為秋之色。
4. 白旗、白衣、白玉:皆象徵秋季的五行屬金之氣,以白為尊。
5. 食麻與犬:依時而食,秋主收斂,麻與犬皆為秋季時令之物。
6. 器廉以深:「廉」為邊角分明,「深」為容量深厚,象徵慎刑與收斂。
3. 白話文
天子在秋季居住於總章宮的右側,乘坐軍車,駕駛白馬,舉白旗,穿白衣,佩戴白玉。飲食方面以麻子和犬為主,其所用器皿邊角分明而且深大,象徵嚴肅與內斂。
4. 總結
此段記述天子於秋令時的宮室居處、服飾車駕、飲食器用,皆順應秋之「金氣」,展現天子以身作則、敬順時令的理念。
啟示
順應節氣與五行,有助於維繫天地與人倫的秩序。
君王的儀容服用不僅是個人規範,更是對天下的教化與示範。
嚴肅與收斂,是秋季統治之道的核心精神。
七九、
1. 原文
是月也,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內,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乃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穀之要,藏帝藉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2. 注釋
1. 申嚴號令:重申並嚴格頒布政令。
2. 務內:專注於國內政務,尤其指收成與儲藏。
3. 會天地之藏:收斂天地所賜予的萬物之藏,指五穀與農產。
4. 無有宣出:不得對外輸出、浪費,須儲藏於內。
5. 冢宰:負責國政與禮儀的大臣,主管總務。
6. 帝藉:天子親耕之田,象徵祭祀與國本。
7. 神倉:儲藏祭祀用糧的倉庫。
8. 祗敬必飭:莊敬虔誠,務求整飭完備。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朝廷重申並嚴格發布命令,要求所有官員不分貴賤皆專注於內政,尤其是收集並儲藏天地所賜的資源,不得對外發放或浪費。命令冢宰(總理國政者)準備好收成農事,將五穀中的精華部分,儲藏於供奉上天的神倉之中,務必以莊重恭敬的態度去處理,做到嚴整周全。
4. 總結
此段體現秋季農收之月的國政重點,在於儲藏五穀、重視內政、慎守天賜。君臣上下齊心以敬天之心務農藏糧,為冬令與未來政事作好準備。
啟示
重視節氣與農事的配合,是古代治國的基本原則。
儲糧備荒、敬慎祭祀,是政務與信仰並重的體現。
國政需內斂自守,不宜妄動對外,以聚能量迎接寒冬。
八十、
1. 原文
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
2. 注釋
1. 霜始降:指秋末氣溫降低,初霜出現。
2. 百工:各類工匠與勞作之人。
3. 休:休息、停止勞作。
4. 有司:各負其職的官員。
5. 寒氣總至:指寒氣全面來臨,氣候嚴寒。
6. 民力不堪:人民的體力難以負荷勞作。
7. 入室:進入屋內,暫停戶外活動。
8. 上丁:每月的上旬丁日,古代行事的重要時辰。
9. 樂正:掌管音樂教育與禮樂制度的官員。
10. 學習吹:學習吹奏樂器,準備冬季的樂舞祭典。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霜開始降下,氣候轉冷,因此所有工匠都停止工作。朝廷命令相關官員說:寒氣已全面來臨,人民的體力難以再從事辛勞,應讓他們都回室內避寒。到了上丁這天,命令樂正進入學堂學習吹奏樂器。
4. 總結
此段描寫季秋之末,政府體恤百姓,順應節令,安排工匠休息避寒,同時著手準備冬季祭祀的禮樂訓練,展現出對自然節氣的順應與對民力的珍惜。
啟示
適時停工避寒,顯示以民為本、順應天時的重要性。
提前準備冬令儀典,代表禮樂制度在時令中的有序運行。
政務安排應考量氣候對人民生計的影響,並加以調整。
八一、
1. 原文
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合諸侯,制百縣,為來歲受朔日,與諸侯所稅於民輕重之法,貢職之數,以遠近土地所宜為度,以給郊廟之事,無有所私。
2. 注釋
1. 大饗帝、嘗:指大規模地祭祀天帝,並舉行「嘗新」之禮,即品嚐新收穫的穀物以報謝神明。
2. 犧牲告備:準備好供祭祀用的牲畜,並呈報天子。
3. 合諸侯:召集諸侯會議。
4. 制百縣:制定全國各縣的政策與法度。
5. 受朔日:訂定來年的月首,也就是新年曆法的開始日期。
6. 稅於民輕重之法:與諸侯共同商議對百姓課稅的標準。
7. 貢職之數:規定諸侯應上繳中央的貢品與服役的數量。
8. 遠近土地所宜為度:根據各地距離遠近與土地性質來訂定貢賦標準。
9. 郊廟之事:指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國家祭典的事務。
10. 無有所私:不容許因私情或偏好而破壞公正。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與嘗新之禮,並將祭祀用的牲畜準備齊全,呈報給天子。召集諸侯前來會議,規劃全國百縣來年的政務,包括制定新年曆的起始日,與諸侯商定對百姓徵稅的輕重標準、應上繳的貢品數量等,根據各地的遠近與土地條件加以衡量,用以供應國家郊外與宗廟祭祀所需,不得因個人私心而偏差。
4. 總結
這段文字反映古代國家以秋末冬初為政治與祭祀的關鍵節點,不僅安排重大祭典,也同步規劃來年政務,力求公平、公正與制度化。
啟示
政令規劃需考慮地理與民情,才能達成均衡合理。
國政與祭祀並重,體現政教合一的治理理念。
召集諸侯共議法度,顯示中央與地方權責協調的重要性。
八二、
1. 原文
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班馬政。命仆及七騶咸駕,載旌旐,授車以級,整設於屏外。司徒搢撲,北面誓之。天子乃厲飾,執弓挾矢以獵,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2. 注釋
1. 教於田獵:舉行狩獵活動作為軍事訓練。
2. 習五戎:訓練五種基本兵法與戰鬥技能。
3. 班馬政:檢閱與整頓軍馬管理制度。
4. 仆及七騶:駕車之人與七位副手,皆負責駕馭與輔助。
5. 咸駕:全體上馬駕車準備。
6. 旌旐:軍隊所用之旗幟。
7. 授車以級:按等級分配戰車。
8. 屏外:宮廷外圍的訓練場地。
9. 司徒搢撲:官員司徒手持撲(短棒)參與誓師儀式。
10. 北面誓之:面向北方舉行誓師禮,象徵對上天或祖宗發誓。
11. 厲飾:整裝完備。
12. 執弓挾矢:持弓備箭。
13. 主祠祭禽:掌祭之官負責將所獲禽獸獻祭於四方之神。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天子舉行田獵訓練,以演練五種戰法,並整頓軍馬制度。他命令駕車的僕人與七位助手一同駕車,並懸掛軍旗,依照等級分配戰車,整隊列於宮廷之外。司徒手持儀仗,面北向大家宣誓。天子則整裝完畢,手持弓箭出發狩獵,同時命令祭祀官將所獵禽獸分別祭獻給四方之神。
4. 總結
這段文字展現古代國君藉由田獵進行軍事演練、整頓軍備,同時將戰果用於祭祀,結合軍事訓練與宗教禮儀。
啟示
軍事訓練重視實戰與制度的並行。
君主親身參與軍事與祭祀,體現領導與示範作用。
政治、軍事與宗教結合,形成穩固統治秩序。
八三、
1. 原文
是月也,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蟄蟲咸俯在內,皆墐其戶。乃趣獄刑,毋留有罪。收祿秩之不當、供養之不宜者。
2. 注釋
1. 草木黃落:植物枯黃凋落,秋季景象。
2. 伐薪為炭:砍伐樹木製炭,以備冬用。
3. 蟄蟲咸俯在內:所有蟄伏的昆蟲都趨伏於地底過冬。
4. 墐其戶:「墐」為封閉、塗塞之意,指封閉蟄蟲出入口(比喻氣候嚴寒)。
5. 趣獄刑:「趣」通「促」,加速處理刑獄案件。
6. 毋留有罪:不可拖延對犯罪者的審理與處置。
7. 祿秩:俸祿與官階。
8. 不當、不宜者:指領取不合資格的俸祿與供養的人。
3. 白話文
這個月,草木枯黃凋落,人們開始砍柴製炭準備過冬。蟄伏的昆蟲都低伏在地下,人們也封閉其巢穴以防寒氣進入。官府應加速處理獄訟,不可讓有罪之人久留不判;並清查所有領取俸祿與供養者,撤除那些資格不符與不應享有待遇的人。
4. 總結
季秋時節進入準備過冬的階段,除了自然萬物的收藏,也提醒政治上要清理冗費與冤獄。
啟示
天時轉寒,需提前準備能源物資。
蟄蟲歸穴隱伏,象徵萬物趨靜,社會也應謹慎安寧。
政治上應去弊存正,減除不當俸祿與懲治有罪,維護社會公平與節用精神。
八四、
1. 原文
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嘗稻,先薦寢廟。
2. 注釋
1. 是月也:指季秋這個月份。
2. 犬嘗稻:讓犬先吃新收的稻米,象徵祈求無災,或試驗新穀是否安全、可用。
3. 薦寢廟:「薦」為奉獻、進獻;「寢廟」是供奉先祖的宗廟,意指舉行祭祀,將新稻先獻於祖先。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份,天子先讓狗試吃新收的稻米,然後將這些稻米獻給宗廟,祭祀先祖。
4. 總結
以犬嘗稻是一種古代慎重的農事禮俗,象徵對天地祖先的敬畏與飲食安全的重視。
啟示
飲食有節、敬天法祖,體現古人農耕社會對糧食的敬畏。
任何收穫,都應先回報祖先、祭告天地,這種感恩與慎終追遠的精神仍具啟發性。
八五、
1. 原文
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行冬令,則國多盜賊,邊境不寧,土地分裂。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民氣解惰,師興不居。
2. 注釋
1. 季秋:秋季最後一個月,約為農曆九月。
2. 行夏令:實施夏季的政令制度。
3. 大水:指水災。
4. 冬藏殃敗:指本應在冬天儲藏萬物、閉藏陽氣,卻因水災而受害失敗。
5. 鼽嚏:鼻塞與打噴嚏,古代泛指因寒濕所致的疾病。
6. 行冬令:在季秋施行冬天的政令制度。
7. 邊境不寧:指邊疆不安,有戰亂之憂。
8. 土地分裂:國土無法統一,可能指內亂或分裂。
9. 行春令:實施春季的政令制度。
10. 師興不居:軍隊出征頻繁,無法安定;「師」指軍旅。
3. 白話文
如果在季秋施行夏天的政令,國內將會出現大水災,冬天本應儲藏的事情將會失敗,百姓多患感冒。
如果施行冬天的政令,則盜賊橫行,邊境不安,國土會出現分裂。
若實施春天的政令,暖風吹來,百姓心志鬆懈,軍隊無法穩定駐守。
4. 總結
不合時宜地施行政令,會引發天災人禍,從水患、疫病、盜亂、國土分裂,到軍事不穩,皆為錯亂節令所致。
啟示
治國應順應天時,不可違逆自然節令。
君主與政令需因時制宜,錯誤的施政會直接影響國計民生與軍國安危。
四時有序,政令若違之,禍患不遠矣。
八六、
1. 原文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應鐘。其數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
2. 注釋
1. 孟冬之月:冬季的第一個月,約當農曆十月。
2. 尾、危、七星:星宿名,此處用以表示日月運行的位置,即天文曆象。
3. 壬癸:天干中的第九、第十位,屬水。
4. 帝顓頊:五帝之一,冬季所主的天帝。
5. 神玄冥:主冬的神祇,與水、寒、北方相關。
6. 蟲介:介類生物,指有殼的昆蟲,如龜、貝等,象徵冬季閉藏特性。
7. 音羽:五音之一,對應冬季。
8. 律中應鐘:應鐘是古代樂律中的一律,屬於冬季。
9. 數六:五行之中,水的數字為六,代表冬。
10. 味咸、臭朽:五味中的咸味與五臭中的朽臭,對應冬與水。
11. 祀行:在道路上祭祀神靈。
12. 祭先腎:五臟之中腎屬水,冬屬水,故祭腎以應季節。
3. 白話文
冬季第一個月,太陽位於尾宿,傍晚時可見危宿在中天,清晨則見七星在中天。這個月所屬的天干是壬與癸。此時所奉的天帝是顓頊,掌冬之神為玄冥。與之對應的生物是有殼的昆蟲,音律屬羽調,應對的律為應鐘,數字為六,味道屬咸,氣味為朽。在這時節祭祀行路神祇,並祭祀腎臟以順應節氣。
4. 總結
這段文字依循陰陽五行與天象曆法,說明孟冬的天文位置、主神、五行屬性與應行之祭禮,展現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政教合一的祭祀制度。
啟示
季節與人體、天地相互對應,反映古人敬畏自然的思想。
冬為閉藏之時,應順應陰氣增盛的天時調養身心。
尊重節氣、適時祭祀,是古代治國與養生的重要部分。
八七、
1. 原文
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
2. 注釋
1. 水始冰:水面開始結冰,表示寒氣漸盛。
2. 地始凍:地面開始凍結,進入嚴冬階段。
3. 雉:野雞,屬陽鳥。
4. 入大水為蜃:古人認為陽鳥雉在冬季潛藏於水,化為蜃(一種神話中的大蛤蜊,能吐氣成樓閣之形)。象徵陽氣潛藏、陰氣旺盛。
5. 虹藏不見:彩虹是陽氣升騰與陰氣交會的現象。冬季陰盛陽衰,虹消失。
3. 白話文
水面開始結冰,地面也逐漸凍結。野雞潛入深水,古人認為它變成了蜃。彩虹因陽氣消退而隱藏不見了。
4. 總結
此段描寫自然萬物在寒冬中的變化,展現古人依陰陽觀察物候的哲理,指出萬物隱伏、陽氣潛藏,是自然節律的一環。
啟示
自然有序轉換,冬季是收斂潛藏之時。
古人以象徵、變化觀察物候,體現天人感應的觀念。
理解時令變化有助於順應自然、合理生活與農事安排。
八八、
1. 原文
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
2. 注釋
1. 玄堂:象徵北方的正殿,玄為黑色,屬水,主冬季。
2. 左个:個,古代宮室的方位;左个即左側之室。
3. 玄路:黑色車輿,道路象徵陰寒之氣。
4. 鐵驪:黑馬,代表北方與水德。
5. 玄旗:黑旗,象徵北方與冬令。
6. 黑衣、玄玉:皆取其色,黑為冬色,玄玉為黑色玉。
7. 黍與彘:黍是黏性穀物,彘是豬肉,皆為冬令進補之食。
8. 器閎以奄:「閎」指寬大;「奄」指覆蓋嚴密,符合冬天收藏封閉之性。
3. 白話文
天子住在象徵北方的玄堂左側,乘坐黑色車輿,用黑馬拉車,插著黑色旗幟,穿著黑衣佩戴黑色玉飾,吃的是黍米和豬肉,所用的器物寬大而蓋得嚴密。
4. 總結
這段描寫冬季天子依照五行相應原則(冬屬水、色黑)所選的居處、衣飾、車馬與飲食,展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啟示
天子依時而行,以身作則,體現順應天地的政教儀範。
物象與方位、五行相應,強調節令與政治倫理的統一。
黍與彘為冬令補養之食,反映古人順應自然調理生息的智慧。
八九、
1. 原文
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齊。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反,賞死事,恤孤寡。
2. 注釋
1. 是月也:指本月,即孟冬之月。
2. 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表示冬季開始。
3. 太史:負責天象曆法的大臣。
4. 盛德在水:冬屬水,五行中水德最盛。
5. 齊:齋戒,表示尊重與準備。
6. 三公、九卿、大夫:朝廷高官,代表各級官員。
7. 迎冬於北郊:北為冬之方,象徵迎接冬氣。
8. 還反:指返回宮中。
9. 賞死事:獎賞為國犧牲之人或其家屬。
10. 恤孤寡:撫恤無依的孤兒與寡婦。
3. 白話文
這個月是立冬。在立冬前三天,太史向天子稟告:「某日是立冬,這時水德最為旺盛。」天子便齋戒準備。到了立冬當天,天子親自帶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迎接冬天。返回後,賞賜為國捐軀者,撫恤孤兒與寡婦。
4. 總結
此段顯示古代王者順應時令迎冬,舉行儀式並實行仁政,安撫百姓與賞忠恤孤,展現王道與節令並重的治國精神。
啟示
政治應順應自然節氣,行事合於天時。
國家祭典不只是儀式,也是宣導仁義、安撫人心的政治實踐。
尊重曆法與齋戒準備,體現敬天思想。
關懷孤寡與表彰忠臣,強化社會道德秩序。
九十、
1. 原文
是月也,命大史釁龜策,占兆審卦吉凶,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
2. 注釋
1. 是月也:指孟冬之月(農曆十月)。
2. 大史:負責卜筮、記錄天象與國事的大臣。
3. 釁龜策:古代占卜用法,將龜甲或蓍草釁祭後焚灼,用裂紋占卜。
4. 占兆審卦吉凶:根據卜辭、卦象來判斷事情的吉凶。
5. 察阿黨:「阿」指偏私;「阿黨」指結黨營私、偏袒護短。
6. 則罪無有掩蔽:則犯罪之人無法遮掩其罪行,意為審斷公正無私。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天子命大史以龜甲或蓍草釁祭占卜,詳細判斷卦象中的吉凶,用來審查是否有人結黨營私。如果查明有此行為,就讓罪行無所遁形,不能被掩蓋。
4. 總結
此段強調冬月政務需嚴格執行法律、整飭吏治,藉由卜筮作為輔助審斷方式,以確保公平與正義。
啟示
占卜制度為古代政治判斷與司法的一部分,顯示天人合一觀念。
治國應除阿黨、去偏私,保公平。
法治應貫徹到底,讓罪行無所遁形。
九一、
1. 原文
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命百官謹蓋藏。命司徒循行積聚,無有不斂。壞城郭,戒門閭,修鍵閉,慎管龠,固封疆,備邊竟,完要塞,謹關梁,塞徯徑。飭喪紀,辨衣裳,審棺槨之厚薄,塋丘壟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貴賤之等級。
2. 注釋
1. 始裘:開始穿皮衣,以禦寒冷。
2. 有司:主管各事務的官員。
3. 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冬氣漸成,天氣向上升、地氣向下降,氣機閉塞。
4. 閉塞而成冬:陰陽不通,進入冬天。
5. 蓋藏:收藏物資。
6. 積聚:囤積糧草。
7. 壞城郭:修整或拆除破損的城牆。
8. 鍵閉、管龠:門閂、鎖鑰。
9. 封疆、邊竟、要塞:國界、邊境、防衛要地。
10. 徯徑:小路或僻徑。
11. 飭喪紀:整頓喪禮制度。
12. 審棺槨之厚薄:根據身分審定棺木厚薄。
13. 塋丘壟:墓地的大小與形制。
14. 貴賤之等級:依身分地位分等對待。
3. 白話文
這個月,天子開始穿皮衣禦寒,並告誡官員說:天氣向上升,地氣向下沉,天地之氣互不流通,閉塞而形成冬天。命令各官員妥善收藏儲備物資。命司徒巡察地方,檢查是否有囤積儲藏之物未妥善收斂。整修損壞的城郭,巡查城門,修好門鎖,鞏固國界與邊境,修補要塞、橋梁,封閉隱蔽小路。整頓喪葬制度,分辨服喪的衣物,審定棺木厚薄與墓地大小高低,依照身分貴賤制定等級標準。
4. 總結
此段描述孟冬時節的國政安排,反映冬令政務重點:禦寒、防守、儲備、整頓喪禮,具體體現王政嚴整與四時相應的治理思維。
啟示
冬季應加強物資儲備與邊境防備,重視安全。
國政應隨時節調整,以順應天地之氣。
禮制嚴明,維繫社會秩序與尊卑倫理。
九二、
1. 原文
是月也,命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
2. 注釋
1. 工師:主管工藝與建造的官員。
2. 效功:完成工程、展現成果。
3. 陳祭器:排列展示祭祀所用的器物。
4. 按度程:依照制度與規格執行。
5. 淫巧:過度繁複華麗的手藝,違背節制原則。
6. 蕩上心:使君王心志迷亂,不專於正道。
7. 功致為上:注重實際功能才是最高原則。
8. 物勒工名:將工匠姓名刻於製品上。
9. 考其誠:考察其是否用心誠實。
10. 窮其情:徹查事情的真相。
3. 白話文
這個月,命令工師完成工作,陳列祭祀用器物,依照規格進行製作。禁止工匠製造過於華麗的物品,免得迷惑君王心志。製品應以實用為最高原則。器物上要刻上工匠的名字,以檢驗其誠信。如果製作有不當之處,必定依法懲罰,深入追查原因。
4. 總結
本段強調制度與功用優先於華美裝飾,並通過責任制度(勒名)確保工匠誠信與品質,體現古代對匠藝與政治風氣的雙重治理。
啟示
工藝應重實用、遵制度,不可過度華飾。
明確責任與署名制度有助於品質與誠信的提升。
政府應防止奢靡風氣,以守正務本為本。
九三、
1. 原文
是月也,大飲烝。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
2. 注釋
1. 大飲烝:冬季大合宴,古代國家於歲末舉行的祭祀與宴會。
2. 天宗:天帝、上天的宗廟,此指向上天祈禱來年平安。
3. 大割祠:大規模獻祭牲畜的儀式。
4. 公社及門閭:國家的祭壇與民間家門,象徵社會整體的祭祀活動。
5. 臘先祖五祀:歲末臘祭,祭祀祖先與五祀神(門、戶、灶、中霤、行)。
6. 勞農:慰勞辛苦一年的農民。
7. 講武:講習軍事,訓練武備。
8. 射御角力:練習射箭、駕車與角力等武技。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舉行冬季的大飲烝儀式。天子向上天祈求來年平安豐收,並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於公社與家門前。舉行臘祭,祭祀祖先和五祀之神,並慰勞農民,使其休息。天子同時命令將領們講習軍事,練習射箭、駕車與角力等技藝。
4. 總結
本段描寫冬末國家既有嚴肅的祈福祭祀,又有對民與軍的勞慰與訓練,形成禮樂軍政兼顧的節令制度。
啟示
歲末不僅是回顧與感恩的時刻,更是為來年做準備的時機。
勞民休養與練兵強國可並行不悖,展現統治的智慧與節奏。
公私並祭、上下一體的祭祀反映了古代社會的整合與秩序觀念。
九四、
1. 原文
是月也,乃命水虞漁師,收水泉池澤之賦。毋或敢侵削眾庶兆民,以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無赦。
2. 注釋
1. 水虞:主管水利、河川池澤之官。
2. 漁師:負責水產捕撈與管理之官。
3. 水泉池澤之賦:對水源、池塘、湖澤等水域的課稅或徵收物產。
4. 侵削:侵犯剝奪。
5. 眾庶兆民:指廣大平民百姓。
6. 取怨於下:招致人民的怨恨。
7. 行罪無赦:依法嚴懲,絕不寬赦。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天子命令主管水利的水虞與漁師徵收水泉、池塘、澤地等水域的稅賦。不准有人藉機侵奪百姓的利益,使天子因此受到人民怨恨。若有這種行為的人,依法懲辦,絕不寬赦。
4. 總結
此段強調對自然資源的管理與課徵要依法有度,嚴禁官吏假公濟私,保護百姓權益,以免損害朝廷威信。
啟示
政府在徵稅或管理資源時應依法公正,避免民怨。
官員若貪婪侵民,將連累國君,導致政治不安。
執法必嚴、不赦犯法之人,是維持政令尊嚴的基礎。
九五、
1. 原文
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地氣上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則國多暴風,方冬不寒,蟄蟲復出。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
2. 注釋
1. 孟冬:冬季第一個月,即農曆十月。
2. 行春令/夏令/秋令:指在冬季施行春、夏、秋三季的政策或作息制度。
3. 凍閉不密:寒氣無法封閉地氣,土壤未能完全結冰。
4. 地氣上泄:地中之氣向上外洩,不得潛藏。
5. 流亡:百姓因災亂而離開家鄉,流離失所。
6. 方冬不寒:當值冬季,卻不寒冷,氣候反常。
7. 蟄蟲復出:本應冬眠的昆蟲又出現,象徵氣候紊亂。
8. 小兵時起:局部戰亂不斷爆發。
9. 土地侵削:國土遭受他國入侵或割讓。
3. 白話文
如果在冬季實行春季的制度,就會導致寒氣不足,地氣向上洩出,百姓大量流亡。若實行夏季制度,國內會常有暴風,冬天不寒冷,蟄伏的昆蟲也會重新出現。若實行秋季制度,雪霜會在不該下的時候出現,小規模的戰爭時常發生,國土也會因此被侵奪。
4. 總結
天時有序,施政需順應節令。若違背時令,則氣候錯亂、百姓困苦、戰亂叢生、國土不保,政治災難接踵而來。
啟示
政策必須因時制宜,不可違反自然時序。
天時錯亂將引發氣候、社會、政局等多重災變。
當政者須審時度勢,順天應人,才能保國安民。
九六、
1. 原文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旦軫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黃鍾。其數六。其味鹹,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
2. 注釋
1. 仲冬之月:冬季第二個月,約為農曆十一月。
2. 斗、東壁、軫:皆為星宿名稱。此處用以標示日月運行與天象的對應位置。
3. 壬癸:天干中屬水的兩位,對應冬季。
4. 帝顓頊:五帝之一,代表冬季的天帝。
5. 神玄冥:神名,掌冬令與水氣之神。
6. 蟲介:介類昆蟲,如龜、蟹等帶殼的生物,象徵冬季活動的動物。
7. 音羽:古代五音之一,與冬季相應。
8. 黃鍾:古代律呂名,為冬季正音。
9. 數六:數字「六」屬水,與冬季之性相配。
10. 味鹹/臭朽:依五行配五味、五臭,鹹屬水、朽亦象徵寒冷腐敗之氣。
11. 祀行:行道、道路之神。
12. 祭先腎:五臟之中,腎屬水,冬季之應,故此月祭腎以應節氣。
3. 白話文
仲冬時節,太陽位於斗宿,黃昏時在東壁星中,清晨時在軫星中。這一月主要是壬、癸兩日的運行。主宰此時的天帝是顓頊,對應的神祇是玄冥。此時活躍的生物是有甲殼的介類動物。其音為羽音,律呂屬於黃鍾律。對應的數字是六,味覺為鹹,氣味為朽臭。此時祭祀道路之神,並以腎為五臟之主進行祭祀。
4. 總結
此段從天文、神祇、音律、五行、祭祀等面向描繪仲冬特徵,展現天人合一的時間觀與禮制。
啟示
古人以天象、音律、五味等象徵,貫通自然與人事,反映精密的曆法觀念。
每月之祭祀與五臟相配,顯示天時與人體健康之關聯。
尊時順節、敬神守禮,是古代社會安定與和諧的重要方式。
九七、
1. 原文
冰益壯,地始坼。鶡旦不鳴,虎始交。
2. 注釋
1. 冰益壯:冰層更加堅厚,表示天寒地凍的程度加深。
2. 地始坼:地面開始出現裂縫,因嚴寒而裂開。
3. 鶡旦不鳴:「鶡」為一種戰鬥性強的鳥,平常在黎明時鳴叫,象徵鬥志;此處指因寒冷而不再晨鳴。
4. 虎始交:老虎開始交配,象徵生機於寒中漸萌。
3. 白話文
冰層變得更加堅實厚重,地面因嚴寒開始出現裂縫。戰鬥性強的鶡鳥清晨不再啼叫,老虎則開始進行交配。
4. 總結
此段以自然景象與動物行為描寫仲冬之寒氣深重與生命週期的轉化,既表現嚴寒,也預示春意將至。
啟示
自然節候變化細微,應觀察四時、順應氣候。
萬物休養亦孕育新機,寒中藏生,象徵週而復始的生命節律。
九八、
1. 原文
天子居玄堂大廟,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飭死事。命有司曰:土事毋作,慎毋發蓋,毋發室屋,及起大眾,以固而閉。地氣且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民必疾疫,又隨以喪。命之曰暢月。
2. 注釋
1. 玄堂大廟:冬季天子所居的宮殿,以「玄」象徵北方與冬季。
2. 乘玄路,駕鐵驪:乘坐黑色車輿、駕黑馬,皆象徵冬之色。
3. 黍與彘:黍是糯穀,彘是豬肉,為冬季之主食。
4. 器閎以奄:「閎」為大,「奄」為覆蓋;器皿大而遮蔽,象徵封閉。
5. 飭死事:整飭、整頓有關喪葬等死喪之事。
6. 毋作土事:不可動土或修築,忌擾動地氣。
7. 毋發蓋:不要揭開覆蓋物,如屋頂或封閉之物。
8. 毋發室屋:不可拆開房屋,含不動家宅之意。
9. 地氣且泄:地中之氣正在封藏時,不宜開挖或打擾。
10. 發天地之房:比喻擾動天地陰陽之所。
11. 諸蟄則死:蟄伏之物若被驚動,將會死亡。
12. 民必疾疫,又隨以喪:人民必定患病,隨後帶來喪事。
13. 暢月:此月名「暢月」,象徵寒氣閉藏之極,萬物歸於休息。
3. 白話文
天子在冬季居住於玄堂大廟,乘坐黑色車輿,駕黑馬,舉黑旗,穿黑衣,佩戴黑玉。飲食為黍與豬,其使用的器皿寬大而遮蔽。整飭與死喪有關的事務,並命令官員:不要進行動土等工程,慎勿掀開屋頂或拆除房舍,也不可聚眾作大事,應使萬物閉藏。因為地氣正在封閉,此時若擾動,就等於打開天地之房,將導致蟄伏動物死亡,人民也必會患病並有喪事發生。這個月稱為「暢月」。
4. 總結
此段強調冬季陰氣閉藏的重要,凡事應收斂內守,不可擾動天地氣機,否則將導致自然與人事災變。
啟示
順應時令,冬宜閉藏,不可妄動。
人與自然相通,擾動陰陽氣機會引起疾病與災禍。
政令與儀節應配合節氣,以保安民生、合乎天地之道。
九九、
1. 原文
是月也,命奄尹,申宮令,審門閭,謹房室,必重閉。省婦事毋得淫,雖有貴戚近習,毋有不禁。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蘗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毋有差貸。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
2. 注釋
1. 奄尹:掌管宮中內政的官員。
2. 申宮令:重申並執行宮中的法令制度。
3. 審門閭,謹房室:仔細檢查宮門與各房舍,確保關閉嚴密。
4. 省婦事毋得淫:檢查婦女事務,不得有放縱淫亂的行為。
5. 貴戚近習:王室親戚與親近之人。即使親近,也不得違規。
6. 大酋:掌管酒政的官員。
7. 秫稻必齊:釀酒所用黏米(秫)與稻穀必須一致整齊。
8. 麴蘗必時:釀酒的麴與蘗須依時製作。
9. 湛熾必潔:酒水沉澱與煮沸之過程要乾淨。
10. 水泉必香:釀酒之水須甘美清潔。
11. 陶器必良:容酒器皿須為上等陶器。
12. 火齊必得:煮釀時火候要得當。
13. 兼用六物:酒釀六法要並用兼備。
14. 毋有差貸:不可有錯漏或馬虎。
15. 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祭祀各大水域與水源,祈求水德。
3. 白話文
這個月,天子命奄尹再次頒布宮中法令,詳細檢查宮門與各房室,必須重重關閉。婦女的日常行為要受到節制,不得放縱,即使是貴族親戚與親信,也一樣不得違規。天子又命主管酒政的大酋:釀酒的黍稻要精良一致,麴與蘗必須按時製作,沉釀與煮酒要乾淨,水源要清甜芳香,陶器要堅實優良,火候要掌握得宜,六項工序都要周全。大酋必須嚴格監督,不可疏忽。天子還命令官員祈祭四海、名川、大澤、水源與井泉,感謝水德,祈求安寧。
4. 總結
此段強調冬季閉藏之際宮禁與內政的管理,尤其重視道德端正與祭祀儀節,同時對釀酒等細節也嚴格要求,並感念水源恩澤,行祈祭之禮。
啟示
宮廷與內政需嚴密自律,尤於冬藏時期應收斂修身。
政令無親疏,貴戚亦當守法。
小事如釀酒,亦應嚴格把關,體現制度之精細。
敬水、祀水,反映人與自然之調和與依賴。
一百、
1. 原文
是月也,農有不收藏積聚者、馬牛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山林藪澤,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奪者,罪之不赦。
2. 注釋
1. 收藏積聚:指農人將穀物收成後收藏儲備起來。
2. 放佚:放縱遺失,指家畜如馬牛等四處遊走無人管理。
3. 取之不詰:取用這些無主物,不加以追究責罰。
4. 山林藪澤:自然資源豐富的野外地區,如山地、林地、沼澤。
5. 蔬食、禽獸:可食用的野菜與野生動物。
6. 野虞:管理山林藪澤之官員。
7. 教道之:教導他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8. 相侵奪者:彼此搶奪食物、獵物或資源。
9. 罪之不赦:對此行為給予嚴懲,不得寬恕。
3. 白話文
這個月,如果有農民沒有把收成的糧食儲藏起來,或者放任馬牛等牲畜自由走失,別人撿拾取用了,也不追究責任。若有人到山林沼澤中採野菜、打獵禽獸,則由管理山林的官員加以教導,使其遵循正道;但若有人藉機互相搶奪或侵害他人利益,則嚴懲不赦。
4. 總結
此段展現冬季社會秩序與資源管理的原則:對無主之物可取用但不可爭奪;對山林資源應依法採取、避免混亂與衝突;並由官員教導正道以維護公義。
啟示
社會資源需有序管理,取之有道才可長久。
寬容與嚴懲並施,能促進公平與安定。
教育與監督並重,是維繫公共道德與秩序的關鍵。
一零一、
1. 原文
是月也,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蕓始生,荔挺出,蚯螾結,麋角解,水泉動。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
2. 注釋
1. 日短至:指冬至,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之日。
2. 陰陽爭:陰氣最盛,陽氣初生,陰陽交爭不定。
3. 諸生蕩:萬物因氣機不定而搖動不安。
4. 君子齊戒:有德之人潔身自守,準備迎接變化。
5. 掩身:指收斂外在行為,不張揚。
6. 去聲色,禁耆欲:遠離聲色娛樂,節制慾望。
7. 安形性,事欲靜:安定身體與本性,處事宜靜。
8. 蕓始生:蕓草開始萌芽。
9. 荔挺出:荔挺(古代藥草)開始出土。
10. 蚯螾結:蚯蚓結成團,準備過冬。
11. 麋角解:麋鹿的角開始脫落。
12. 水泉動:地下水泉因陽氣初動而開始活動。
13. 伐木,取竹箭:砍伐木材與採取竹子,用於製作器具如箭等。
3. 白話文
這個月,白晝最短。陰氣最盛、陽氣初動,陰陽交爭,萬物動盪不安。君子應當齊戒自守,行止收斂,使身體安寧,遠離聲色與慾望,安靜身心,以等待陰陽平衡、萬物安定。此時蕓草開始生長,荔挺冒出地面,蚯蚓盤結準備冬眠,麋鹿角開始脫落,泉水也漸有動靜。至此時節,可以伐木、採竹,以備冬用。
4. 總結
此段揭示冬至時陰陽變化與養生節制之道。自然界進入閉藏階段,人亦宜靜守內省,節制聲色與慾望,順應天時,準備過冬所需物資。
啟示
人應順應時節變化,調整身心作息。
冬至為陰極之時,陽氣將生,是轉化與準備的關鍵節點。
節欲自持,靜以養德,是面對不定與轉化之道。
一零二、
1. 原文
是月也,可以罷官之無事、去器之無用者。涂闕廷門閭,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閉藏也。
2. 注釋
1. 罷官之無事:罷免那些沒有實際職責的官員。
2. 去器之無用者:淘汰那些無實際用途的器物。
3. 涂闕廷門閭:修補宮廷門戶與官府建築的破損之處。
4. 筑囹圄:修建牢獄之所。
5. 助天地之閉藏:配合天地閉藏之氣,完成冬季收斂的自然節奏。
3. 白話文
這個月,可以撤除沒有實際職務的官員,也可以處理掉那些無用的器物。應修補宮廷與門戶的破損,整修監獄設施。這些作為,正是順應天地萬物進入閉藏之期的做法。
4. 總結
此段主張行政節制與資源整理,以順應冬季閉藏之氣。透過裁冗、除廢、整修設施,配合自然休止狀態,實現政治與自然的調和。
啟示
順時而治,能達政通人和。
整頓冗職與資源,有助提升效率與內政穩定。
冬為閉藏之時,人事亦宜內斂整理,以蓄力待發。
一零三、
1. 原文
仲冬行夏令,則其國乃旱,氛霧冥冥,雷乃發聲。行秋令,則天時雨汁,瓜瓠不成,國有大兵。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2. 注釋
1. 仲冬:農曆十一月。
2. 行夏令:在冬季施行夏季的政策與作為。
3. 其國乃旱:該國將遭逢乾旱。
4. 氛霧冥冥:陰霾濃厚、日光不明。
5. 雷乃發聲:異於常理的時節打雷,為自然失序之象。
6. 行秋令:冬季施行秋季制度。
7. 天時雨汁:天空下著濕潤不潔的雨水。
8. 瓜瓠不成:瓜類作物無法成熟。
9. 國有大兵:國內將爆發戰亂。
10. 行春令:冬季施行春季政策。
11. 蝗蟲為敗:蝗災造成農作物毀壞。
12. 水泉咸竭:水源枯竭乾涸。
13. 疥癘:皮膚病與瘟疫。
3. 白話文
如果在仲冬時節施行夏季政令,國內將會發生乾旱,天氣陰霾混濁,甚至出現不合時宜的雷聲;若施行秋令,則降下黏濕的雨水,瓜瓠作物無法成熟,並可能引發大規模戰亂;若施行春令,將導致蝗災肆虐、水源枯竭,百姓多患皮膚病與瘟疫。
4. 總結
此段說明四時政令不可錯亂,強調時令與政事配合的重要性。錯用時令,將引致自然災害與人事禍亂,影響國運與民生。
啟示
治政應順應時節,合乎自然。
錯時施政不僅違天理,亦將釀成人禍。
理政者須具備天時之識與調度之明。
一零四、
1. 原文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大呂。其數六。其味鹹,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
2. 注釋
1. 季冬:農曆十二月,一年的最後一月。
2. 婺女、婁、氐:皆為星宿名,分別表示日、昏時與旦時所在星座。
3. 壬癸:天干中的第九、第十位,屬水。
4. 顓頊:古代神話中的五帝之一,為冬之帝。
5. 玄冥:水之神,掌冬令。
6. 蟲介:介類動物,如龜、貝、甲殼類等,象徵冬之物種。
7. 音羽:五音之一,屬水之音。
8. 律中大呂:古代律呂之一,對應冬季的聲律。
9. 數六:陰數六,屬水。
10. 味鹹、臭朽:五味五臭中與水對應的屬性。
11. 祀行:冬令之祀。
12. 祭先腎:依五臟配五行之理,腎屬水,冬當祭腎。
3. 白話文
季冬時節,太陽在婺女星,黃昏時分位於婁星,黎明時在氐星。這月的天干為壬與癸,主宰的是顓頊帝與水神玄冥,屬於介類的動物最具代表性。五音之中是羽音,律呂屬大呂。數字六代表陰水,其對應的味道為鹹,氣味為朽。在這時節祭祀時,要祭祀與水對應的「行」,並祭腎臟之先神。
4. 總結
此段記述季冬時節的天象、五行、神祇、聲律、氣味與祭祀對應,體現古人天人感應、節令與禮制的結合。
啟示
自然與政教應合節令,有序而行。
天象與人體相應,季節之變亦反映於五臟調養。
季節與五行、五音、五味、五官之間密切聯繫,須審時而行之。
一零五、
1. 原文
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
2. 注釋
1. 雁北鄉:大雁開始向北遷徙,表示氣候轉暖,冬將盡春將至。
2. 鵲始巢:喜鵲開始築巢,準備繁衍後代。
3. 雉雊:野雞發出求偶的鳴叫聲,是春季動物繁殖的徵兆。
4. 雞乳:家雞哺育雛雞,象徵春意漸濃,生命復甦。
3. 白話文
大雁開始往北飛,喜鵲也開始築巢。野雞發出鳴叫聲,母雞哺育小雞。
4. 總結
此段描寫的是季冬過後、春意初動的自然景象,反映萬物由冬藏轉入春生,動物繁殖活動開始。
啟示
自然界的變化有其規律,春季是萬物復甦與繁殖的時機。
應順應時節,調整生活作息與農務計畫,以應四時之氣。
一零六、
1. 原文
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征鳥厲疾。乃畢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子神祇。
2. 注釋
1. 玄堂右个:天子居於象徵冬季的玄堂右側房舍,「玄」為黑色,屬北,象徵冬季。
2. 玄路、鐵驪、玄旗:所乘之車、所駕之馬、所用之旗皆用黑色,以應冬令之氣。
3. 衣黑衣,服玄玉:衣著黑衣,佩戴黑色玉器,「玄」為黑。
4. 食黍與彘:吃的是黍(黑色穀物)與彘(豬),皆屬水屬陰之物。
5. 其器閎以奄:「閎」大而圓,「奄」覆蓋,指器皿寬大而包容。
6. 命有司大難,旁磔:「大難」指大祭,祭禮隆重;「旁磔」指張設旗幟、儀仗,祭祀盛大。
7. 出土牛:將陶土製之牛取出獻祭,象徵送寒迎春。
8. 以送寒氣:藉祭祀儀式送走寒冷之氣,準備迎春。
9. 征鳥厲疾:「征鳥」指鳥禽遷徙;「厲疾」意指加快、急速,象徵驅逐瘟疫或災氣。
10. 畢山川之祀:完成對山川的祭祀。
11. 及帝之大臣,天子神祇:並祭祀天帝的輔佐神祇以及歷代天子所尊奉之神靈。
3. 白話文
天子在冬季住於玄堂右側的宮室,乘坐黑色的車子,駕著黑馬,插著黑旗,穿黑色衣服,佩戴黑色玉器,吃的是黍與豬肉,使用的器皿寬大覆蓋。天子命令主管官員舉行盛大祭典,四方陳設祭物與儀仗,取出埋藏的土牛來祭祀,用以送走冬天的寒氣。並以象徵性的鳥類遷徙、驅逐疾疫。此時也完成了對山川的祭祀,並祭祀天帝的臣屬與歷代帝王所奉之神明。
4. 總結
此段記述冬末之時,天子以隆重儀式送寒迎春、祭祀天地神祇。整體風格莊嚴肅穆,藉由象徵性的儀式完成對季節交替的順應。
啟示
古人重視時令與自然規律,藉由儀式表達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順應。
政治與宗教儀典密切結合,以統合民心、導正風俗、祈安社稷。
社會秩序的建立與維持,離不開時節節律與象徵儀禮的深度結合。
一零七、
1. 原文
是月也,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乃嘗魚,先薦寢廟。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種。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命樂師大合吹而罷。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
2. 注釋
1. 是月也:指季冬之月(農曆十二月)。
2. 命漁師始漁:命令漁師開始冬季漁獵。
3. 天子親往,乃嘗魚:天子親自前往視察,並親嘗冬魚。
4. 先薦寢廟:先將魚品奉獻於祖廟,祭祀祖先。
5. 冰方盛,水澤腹堅:正值寒冬,冰勢最厚,水澤之處冰層堅實。
6. 命取冰,冰以入:命人鑿冰儲藏入冰窖。
7. 令告民,出五種:公告百姓,清點五穀(稻、黍、稷、麥、菽)儲量,做出統計。
8. 命農計耦耕事:命令農官計畫春耕配對的耕牛與耕人。
9. 修耒耜,具田器:修理耕具如耒(耕田器)與耜(掘土器),備妥農具。
10. 命樂師大合吹而罷:命樂師合奏樂器,結束歲終的樂事。
11. 四監收秩薪柴:命四方監官收集並整理薪柴。
12. 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作為來年祭祀天地、宗廟及各類祀典所需的火薪材料。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天子命令漁師開始冬季捕魚,並親自前往視察,嘗食冬魚,先將魚獻給祖廟。此時冰層厚實,水澤地面結凍堅硬,命人鑿冰取用並儲入冰窖。又下令通知百姓,清點五穀的儲存情況。命令農官準備春耕事宜,修理耕田器具並備妥農具。命樂官大合奏,之後休止。接著命四方監官收集薪柴,供奉來年祭祀宗廟和百種神祇所需。
4. 總結
此段記錄季冬祭祀、儲備與農業準備的各項政務。從漁獵、祭祀、鑿冰、穀糧管理,到春耕規劃,展現出天子與百官對農時與國政的重視與配合。
啟示
冬月雖為閉藏之時,卻是準備來年耕作的重要階段。
古代政務講求節氣順應,統籌民生與禮制並重。
政治儀典與實際生產緊密相連,確保國家穩定運行。
一零八、
1. 原文
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專而農民,毋有所使。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賦之犧牲,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饗。乃命同姓之邦,共寢廟之芻豢。命宰歷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無不咸獻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之祀。
2. 注釋
1. 日窮於次:太陽行度至終點,指一年的終結。
2. 月窮於紀:月行週期也將完畢,指月令終章。
3. 星回於天:星辰運行循環歸位,象徵年終回復。
4. 數將幾終,歲且更始:一年的天數已近完結,新的歲時將要開始。
5. 專而農民,毋有所使:農民專心休息,不可再徭役使喚。
6. 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天子與朝臣整飭法典制度。
7. 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討論節令與政令,為來年施政作準備。
8. 太史次諸侯之列:命太史排列諸侯名次,以行賦役。
9. 賦之犧牲:依照次序分配祭祀所需的牲畜。
10. 皇天、上帝、社稷之饗:指對天神與國家土地神明的祭祀。
11. 同姓之邦:與天子同宗的諸侯國。
12. 芻豢:祭祀用的草料與飼養牲畜。
13. 宰歷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由宰官統計自官員至庶民的土地數量。
14. 賦犧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依照土地多寡分擔對山林與名川的祭品。
15. 天下九州之民:全國人民。
16. 無不咸獻其力:無人不出力奉獻。
17. 共...之祀:共同供奉祭祀神明與祖宗。
3. 白話文
在這個月,太陽的運行已至終點,月亮的周期也告完結,星辰回復本位,象徵一年的終了與新年的開始。百姓中從事農業的人應專注於休息,不得徭役勞使。天子與公卿大夫一同整飭國家法典,討論節氣與政令,以備來年的施行。命太史依諸侯等級排列,分配祭祀所需的牲畜,用來祭祀皇天、上帝與社稷。又命同姓諸侯國分擔宗廟所需的飼料與牲畜。命令宰官統計卿大夫至庶民各戶的土地數量,依比例分配犧牲,以奉祀山林與名川。凡天下百姓,無論居於何處,皆須盡力供奉皇天、上帝、社稷、祖先、山林與水川等各項祭祀。
4. 總結
此段記述歲末總結與來年籌備的制度安排,天子與群臣共議國政,籌畫祭祀分配,要求全國百姓參與,共同完成對天地、祖先與自然神靈的禮儀,展現出嚴密的禮制與統一的政教合一體系。
啟示
歲末是總結與規劃的重要節點,展現整體國政有序運行。
全國人民參與宗教祭祀,鞏固了國家認同與社會秩序。
禮制與行政結合,體現古代「以禮治國」的實踐與智慧。
一零九、
1. 原文
季冬行秋令,則白露早降,介蟲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則胎夭多傷,國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則水潦敗國,時雪不降,冰凍消釋。
2. 注釋
1. 季冬:冬季的最後一個月,即十二月。
2. 行秋令:實施屬於秋季的政令與節氣對應之政事。
3. 白露早降:秋氣提前,霜露提早出現。
4. 介蟲為妖:介殼類昆蟲異常增生,視為妖異之象。
5. 四鄙入保:四方邊境人民逃入城中避難,顯示局勢不安。
6. 行春令:執行屬於春季的政令。
7. 胎夭多傷:孕婦容易流產或嬰兒夭折。
8. 國多固疾:國家出現難以治癒的長期疾患。
9. 命之曰逆:稱這種情況為「逆時違令」,天人不合。
10. 行夏令:執行屬於夏季的政令。
11. 水潦敗國:因強降水而導致洪水氾濫,毀壞國土。
12. 時雪不降:本應降雪的時節卻無雪。
13. 冰凍消釋:應該冰封的河湖卻未凝冰,異常暖冬。
3. 白話文
若在季冬施行秋令,則白露會提早降臨,介類昆蟲異常滋生,形成災害,四方邊地百姓會進城避難。若施行春令,則胎兒容易夭折,國中多出頑固難治之病,這稱為「逆天違時」。若行夏令,則將導致大水氾濫、國家受損,原本該降雪結冰的時節卻出現無雪、冰解之異象。
4. 總結
此段強調「四時有序、政令應時」的自然與人事協調觀念。若時令錯亂、政令違時,不僅自然現象異常,還會導致災疫流行與政局不穩。
啟示
順應時令是治國安民之道,違時而行將招致災變。
天人相應的觀念深植於古代政治哲學。
政策執行應講求時宜與節氣,才能與自然協調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