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制(一)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禮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8 分鐘

一、


1. 原文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2. 注釋


1. 王者:指天子,天下的共主。

2. 制:制度、規定。

3. 祿爵:祿是俸祿,爵是封爵,此指有俸祿的貴族等級制度。

4. 公、侯、伯、子、男:古代封建制度下的五等爵位,依序由高至低。

5. 諸侯:受天子分封而有領地的王公貴族。

6. 上大夫、卿:卿是大夫之上者,有時合稱「卿大夫」。

7. 下大夫:大夫之下,為次一等的官員。

8. 上士、中士、下士:士階層的三個等級,為貴族以下、庶人以上的階層。

9. 凡五等:總共五個等級。


3. 白話文


天子所制定的爵位制度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諸侯國中的等級制度也是五等,依次是卿、大夫、上士、中士和下士。


4. 總結


本段說明了周代的封建等級制度,天子分封的貴族有五等爵位,而諸侯國中亦設有五個等級的官員,體現出嚴密的等級秩序。


啟示


等級制度維繫了古代政治秩序與社會階層分工。


禮制與爵制密切結合,展現王權統御與封建規範的關係。


強調「制」的重要性,即制度是治國的根本。





二、


1. 原文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2. 注釋


1. 田:封地,領土。

2. 方千里/方百里:四方各千里/百里,指面積,不是線距。

3.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不同等級,依序為高到低。

4. 不合於天子:規模太小,不足以獨立朝見天子。

5. 附於諸侯曰附庸:依附在諸侯之下的小國或小領主,稱為附庸。

6. 三公:天子下最高的三位輔政大臣,指太師、太傅、太保。

7. 視:比照、等同。

8. 元士:士階層中地位最高者。


3. 白話文


天子的領地方圓達一千里,公與侯的領地各為方圓一百里,伯的領地是七十里,子與男則是五十里。若封地連五十里都沒有,便不能直接隸屬天子,必須依附在諸侯之下,被稱為附庸。天子的三公,其封地標準等同於公侯;天子的卿等同於伯;天子的大夫等同於子男;而天子的元士則相當於附庸。


4. 總結


本段說明了古代封地制度的標準與分級,封地大小與爵位等級相對應,並規定了最低領地限制,形成從天子到附庸的完整統治體系。


啟示


土地是政治權力與身份等級的重要象徵。


封建制度講求等級嚴明與責任分工。


附庸制度顯示大國對小國的控制與保護關係。





三、


1. 原文


制:農田百畝。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


2. 注釋


1. 制:制度、規定。

2. 農田百畝:一個農戶標準配置的一百畝土地。

3. 食九人/食五人:所生產的糧食足以供養九人/五人,代表勞作與效率的等級。

4. 庶人:普通百姓,非貴族階層者。

5. 在官者:任職於官府的庶人。

6. 祿:俸祿、薪資。

7. 以是為差:依據此標準有所等差、差別對待。


3. 白話文


制度規定,每戶農民配有一百畝土地。根據耕作能力不同,最優秀的農夫能生產足夠供養九人,依次則可養八人、七人、六人,而最差的農夫僅能供養五人。普通百姓中擔任官職者,其薪資亦依照這樣的標準分等而定。


4. 總結


本段確立了農業生產效率與社會給俸制度之間的關聯,反映出當時社會以農為本、論功定祿的原則。


啟示


勞動能力與貢獻直接影響社會地位與報酬。


制度設計中重視公平與分級管理。


生產力評估成為社會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





四、


1. 原文


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中上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祿;君,十卿祿。次國之卿,三大夫祿;君,十卿祿。小國之卿,倍大夫祿,君十卿祿。


2. 注釋


1. 下士/中士/上士:士階層的不同等級,由低至高。

2. 上農夫:耕作能力最強的農民。

3. 視:等同於、與……相當。

4. 祿足以代其耕也:俸祿足以讓他不需親自耕作。

5. 倍:倍數,指俸祿為前者的兩倍。

6. 大夫/卿/君:貴族與統治階層,地位由低至高。

7. 次國/小國:規模較小的諸侯國。

8. 四大夫祿、十卿祿等:指俸祿為大夫的四倍、卿的十倍。


3. 白話文


諸侯國中最下等的士,其俸祿與最優秀的農夫相當,足以讓他不用親自耕種。中士的俸祿是下士的兩倍,上士是中士的兩倍,下大夫則是上士的兩倍。卿的俸祿是四個大夫的俸祿,君的俸祿則是十個卿的俸祿。中等諸侯國的卿擁有三個大夫的俸祿,君同樣領十個卿的俸祿。小國的卿則有大夫兩倍的俸祿,君也領十個卿的俸祿。


4. 總結


此段說明了從士至君各階層的俸祿制度,呈現出等級分明、層層倍增的體系,並與農業生產力作為基準相連結。


啟示


社會制度強調階層分明與職責對價。


官俸制度建立在農業生產力的參照基礎上,形成穩定的經濟秩序。


統治階層的薪資與其國家規模密切相關。





五、


1. 原文


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


2. 注釋


1. 次國:中等規模的諸侯國。

2. 小國:規模較小的諸侯國。

3. 上卿/中/下:卿的等級,由高至低分為上卿、中卿、下卿。

4. 位當:地位相當於。

5. 其上之三分:指在上等級中劃分為三等,居其中之一。


3. 白話文


中等國家的上卿,其地位相當於大國的中卿;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下卿則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小國的上卿地位相當於大國的下卿;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大夫。如果小國中還設有中士與下士,其人數各自為所對應上級的三分之一。


4. 總結


本段說明各國規模不同時,官員品級的相對對應關係,並強調小國與大國在制度上有對應比例與差等設置,以維持整體封建秩序的均衡性。


啟示


封建制度講求秩序與等級的對應,即使國力有別,官職地位也有嚴格對照。


小國雖弱,但依然融入整體體系中,制度上有所規範保障其尊卑有序。


官制設計體現出禮治思想中「有差而不亂」的精神。





六、


1. 原文


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間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祿士,以為間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


2. 注釋


1. 九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九個行政區劃,象徵整個天下。

2. 州方千里:每一州的面積為方圓千里。

3. 百里之國/七十里之國/五十里之國:依國土大小分類的諸侯國。

4. 間田:分布於諸侯之間、不屬於封國的土地。

5. 名山大澤:有神靈或重要地理地位之山川湖泊,不予封國。

6. 天子之縣內:天子直轄區域。

7. 祿士:以土地俸祿賜給士人。

8. 元士:天子的親士、近臣。

9. 不與:不包括在計算之中。


3. 白話文


天下九州,每州方圓一千里。在一個州內,設立三十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六十個七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五十里的諸侯國,總共二百一十個國家。名山大澤不作為封國,其餘土地分給附庸國和用作間田。其餘八個州也各有二百一十個諸侯國。天子的直轄區域內,設立九個百里之國、二十一個七十里之國、六十三個五十里之國,共九十三個國家。名山大澤不封,其餘土地用來作為俸祿之地賜予士人,並設為間田。合計九州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個諸侯國。不包括天子的元士和諸侯的附庸。


4. 總結


此段說明了古代天下的土地與國家分封制度,依九州劃分,詳細說明每種大小國的數量與分布,並說明哪些土地不封、不計等情況,突顯封建體系的嚴密與秩序。


啟示


封建制度以土地與人口為基礎,體現「禮以制度」的政治理念。


尊重自然神靈(如名山大澤)也是政治安排的一部分,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土地是國家資源分配、官員俸祿與權力劃分的核心。


制度設計精密,區別層級與分封,維持穩定統治結構。





七、


1. 原文


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內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2. 注釋


1. 共官:天子百里之內的土地用以供養中央官員。

2. 御:治理、統御之意,千里之內屬天子直接治理。

3. 方伯:州的最高長官,統轄州政。

4. 屬、連、卒、州:為分等管理的行政單位,依國數大小分級。

5. 長、帥、正、伯:分別為屬、連、卒、州的長官。

6. 老二人:天子的兩位資深輔臣,分掌天下左右事務。

7. 甸:天子直接治理的區域,千里之內。

8. 采、流:千里之外的區域名稱,采為封國,流為邊遠之地。


3. 白話文


天子百里之內的土地用來供養中央官員,千里之內歸天子直接統治。千里之外設置州級長官「方伯」。以五個國家為一屬,設屬長;十國為一連,設連帥;三十國為一卒,設卒正;二百一十國為一州,設州伯。全天下共分八州,因此有八位伯、五十六位正、百六十八位帥、三百三十六位長。八位伯分屬於天子的兩位老臣,將天下分為左右兩部分,稱作「二伯」。千里之內稱為「甸」,為天子直轄地;千里之外則稱為「采」或「流」。


4. 總結


此段描述天子如何透過層級明確的制度管理全國,自中央至地方,由甸至州,建立出一套井然有序的封建行政體系,使治理覆蓋全天下,維持王權穩定與地方秩序。


啟示


古代中國政治設計高度組織化,強調中央對地方的層層節制。


「二伯」制度體現了分權與協同治理的智慧。


透過「甸—采—流」等名詞,展現了統治者對疆域治理層級的分工與統一。


國家治理需有明確職權劃分與人事制度,方能有效掌控大範圍的疆域。





八、


1. 原文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2. 注釋


1. 三公:天子朝廷中的最高輔政官,一般指太師、太傅、太保。

2. 九卿:天子下設九位主要官員,掌管各重要職司。

3. 大夫、元士:卿之下的官員,分層級治理。

4. 卿:諸侯國的高級官員,相當於部長級。

5. 命於天子 / 命於其君:表示任命權來源,天子任命者地位更高。

6. 大國 / 次國 / 小國:依國力與封地大小劃分的諸侯國等級。

7. 上士、下大夫:官階,依序而下,負責各級行政與軍事事務。


3. 白話文


天子所設的官員包括:三公、九卿、二十七位大夫,以及八十一位元士。

大國設有三位卿,全部由天子任命,另設有五位下大夫與二十七位上士。

次國也設三位卿,其中兩位由天子任命,一位由諸侯國君任命,並有五位下大夫與二十七位上士。

小國只設兩位卿,均由其國君自行任命,亦有五位下大夫與二十七位上士。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子與諸侯國的官員設置與任命制度,顯示出周代等級分明、任官有序的官僚體系。其中不僅區分國家大小,亦根據其規模設置相應人數與官階,並由天子或國君依職權授任。


啟示


周代政治強調「官有常數、命有等差」,體現出制度化的等級治理。


大國官由天子任命,展現中央對重要諸侯的控制力;小國則享有部分自治。


合理配置官職與任命權,有助於維持地方與中央間的平衡。





九、


1. 原文


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


2. 注釋


1. 天子:天下共主,中央最高統治者。

2. 大夫:官位名,此處指天子所任命的中高級官員。

3. 三監:三位監察官,負責監督地方政務與諸侯行為。

4. 方伯:諸侯中地位較高、統領一方的諸侯,有代天子管理某地區之責。

5. 監:監察、監督之意。

6. 國三人:每個方伯之國設三位監官。


3. 白話文


天子派遣自己的大夫擔任「三監」,以監督方伯所在的諸侯國,每個國家設三人負責監察。


4. 總結


本句說明周代制度中,天子為了監督各方伯國的施政情況,會派三位大夫前往監察。這種制度有助於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防止諸侯擅權。


啟示


周朝透過派官監國制度維持中央集權。


多人監察制度有助於互相制衡與減少弊政。


此制度反映周代政治運作中對「監督與制衡」的重視。





十、


1. 原文


天子之縣內諸侯,祿也;外諸侯,嗣也。


2. 注釋


1. 縣內:指天子直轄之地內,通常為核心地區,亦稱「甸服」或「王畿」。

2. 諸侯:受天子冊封、統治一方的貴族。

3. 祿:俸祿,指因功或職位而受封者,其地位與爵位不一定可世襲。

4. 外諸侯:指天子直轄地之外的諸侯。

5. 嗣:繼承、世襲,指封地與爵位可傳子孫。


3. 白話文


位於天子直轄地區內的諸侯,是因為職務或功勞而得到的俸祿;而外地的諸侯,則是可以世襲繼承的封地與爵位。


4. 總結


這句話區分了周代諸侯的兩種性質:天子直轄地內的諸侯為受俸祿者,主要是職務性質;直轄地外的諸侯則可世襲,代表真正的封建勢力。此制度既彰顯周天子對內的掌控,也透露對外封建的長期安排。


啟示


中央對核心地區採任用制,對外地則實行封建制,形成權力分層。


天子以祿控內,以嗣控外,顯現統治策略之靈活。


官職與繼承權之區別,反映制度上的防範與規範。





十一、


1. 原文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次國之君,不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


2. 注釋


1. 制:制度、規定。

2. 三公:天子下屬的最高官,如太師、太傅、太保等。

3. 命卷:指授命文書;一命為初任,多命為累進加封。

4. 賜也:若再加命,是特別恩賜。

5. 不過九命:最高不能超過九次受命。

6. 次國、小國:次國為中等國,小國為規模較小的諸侯國。

7. 卿、下卿、大夫:為貴族官位階層,由高至低。


3. 白話文


制度規定:三公初任時給予一命,如有加封,那是特別恩賞,但最多不得超過九命。中等諸侯國的國君最多七命,小國的國君不得超過五命。大國的卿最多三命,次一級的下卿最多兩命,小國的卿及下大夫只能有一次命書。


4. 總結


這段文字說明封命制度的等級限制,依據官位與國家大小來控制封命的次數,突顯周代政治等級嚴謹有序,以限制權力膨脹與維護朝廷尊嚴。


啟示


明確封命上限,避免過度賞賜導致權力失衡。


官階與命數掛鉤,體現等級與功績並重的制度精神。


小國與下位者受命有限,強化中心集權。





十二、


1. 原文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士遇之涂弗與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2. 注釋


1. 官民材:任用官員與民間才士。

2. 論之:考察、評估其才德。

3. 使之:任用、給予職責。

4. 爵之:授予爵位。

5. 位定:職位確立。

6. 祿之:給予俸祿。

7. 與士共之:讓士人參與觀察、議定。

8. 棄之:拋棄、放逐。

9. 畜刑人:收留犯罪受刑之人。

10. 屏之:排斥、驅逐。

11. 不及以政:不得參與政事。

12. 弗故生也:不特意供養他們。


3. 白話文


凡是要任用官吏或人才,必須先加以審慎評估。經過論辯考察後才能任用,任用了才能給爵位,有了明確的職位才給俸祿。授予爵位要在朝堂公開進行,讓士人一起參與與認可。對犯罪受刑的人,則要在市場上公開處刑,讓百姓知道並共同排斥。所以,國家不收留受刑之人,大夫不供養,士人路上遇見也不與他們交談。這些人要被驅逐到四方,隨其所往,不許參與政事,也不為他們特別供養。


4. 總結


此段闡明任用人才與懲處罪人的制度,強調任官需經過評估、試用、授爵、定位與給祿的有序流程,對犯罪者則嚴格排斥,以明賞罰、立政教。


啟示


用人必須慎重,程序嚴密方能得才適用。


賞罰分明,方能立政以治民。


社會應建立榮賢黜惡的公序良俗。


政治制度需與道德教化相配合,形成整體秩序。





十三、


1. 原文


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2. 注釋


1. 諸侯:受封於天子的各地方君主。

2. 比年:隔年,每兩年一次。

3. 小聘:規模較小的聘問,表示諸侯對天子的問候與臣服之禮。

4. 大聘:規模較大的正式聘問。

5. 朝:朝見,即親自入京謁見天子,陳述政績或接受訓誨。


3. 白話文


諸侯對於天子,每隔一年就要行一次小規模的聘問;每三年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聘問;每五年則需親自進京朝見天子。


4. 總結


本句說明諸侯朝見天子的制度與禮節,表現出封建制度下諸侯對天子定期表達忠誠與服從的義務。


啟示


禮制設計具有定期與等級之分,制度井然。


上下有別,藩屬對中央權威需定期表態與聯繫。


君臣之間的互動不僅是政治職責,也體現道德與秩序。





十四、


1. 原文


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

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為畔;畔者,君討。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禮。歸,假于祖禰,用特。


2. 注釋


1. 巡守:天子巡行四方以察民情、祭祀山川。

2. 岱宗:東岳泰山。

3. 柴而望祀:焚柴祭天,遠望祭祀山川。

4. 覲:朝見、召見諸侯。

5. 陳詩:誦讀詩歌,察民風。

6. 納賈:收市商買賣,以觀百姓喜好。

7. 淫好辟:過度或邪僻之風。

8. 同律:統一律令法度。

9. 不舉者:未依時祭祀神祇。

10. 君削以地:削減封地懲之。

11. 君絀以爵:褫奪爵位。

12. 君流:流放。

13. 君討:興兵討伐。

14. 假於祖禰:巡守歸來祭祖,表示報告。

15. 用特:用特牲(一種牛)獻祭。


3. 白話文


天子每五年巡行天下一次。二月出發東巡,抵達東岳泰山,焚柴祭天並祭祀山川神祇;會見諸侯,拜訪百歲老人。命樂官誦詩觀察風俗,命市官開放市場以了解百姓喜惡,記錄淫邪偏僻之風。命禮官校正曆法節氣,統一法律、禮樂制度與服飾。

如有未祭神祇的,是對神不敬,國君就削減其土地;宗廟若不守禮,是對祖先不孝,國君便剝奪其爵位;若擅改禮樂,是不服政令,國君就放逐他;若改制度與服飾,是叛亂,國君就討伐他。對人民有恩德的,則增加土地與爵位。

五月南巡,祭南岳,依東巡之禮;八月西巡至西岳,十一月北巡至北岳,都依前例。巡守回來,先到祖廟報告,獻以特牲祭祀。


4. 總結


這段記載天子五年一次的巡守制度,巡行四方既是政令檢視、百姓慰問,也象徵對天地祖先的敬奉與對諸侯的監察。若有違禮制之國,予以懲處;若行有德,則賞之。


啟示


政治權威與宗教儀式密切結合,是治理的重要手段。


禮樂制度與曆法法令的統一,是維繫天下秩序的根本。


懲惡與獎善並行,樹立了禮治與德治的雙重標準。


天子巡守制度也體現出上達天命、下安民心的治理理念。





十五、


1. 原文


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諸侯將出,宜乎社,造乎禰。


2. 注釋


1. 將出:將要出巡或出征。

2. 類乎上帝:祭天以通神,祈求保佑。

3. 宜乎社:祭土地之神(社),表示安民守土。

4. 造乎禰:「造」通「告」,向祖先(禰)稟報行事。


3. 白話文


天子將要外出,必先祭天以通神意,祭土地神以安民,並稟報祖先。諸侯將外出,則祭土地神與祖先,不須祭天。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子與諸侯出行前的祭祀儀式,體現「出必告上、動必稟祖」的宗法與天命觀。


啟示


行政行動須有神明與祖先的正當性認可,反映古代重視天命與宗族倫理。


不同身分對應不同的祭祀對象,制度分等明確,體現等級秩序。


透過祭祀展現對自然與祖先的尊重,也是一種凝聚人心與合法性的手段。





十六、


1. 原文


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考禮正刑一德,以尊于天子。


2. 注釋


1. 無事:指天下安定,沒有戰亂或災難。

2. 朝:諸侯到天子朝見,行禮問政的制度性活動。

3. 考禮:考察諸侯國的禮制是否合於周禮。

4. 正刑:糾正刑法,檢查是否有偏差與濫用。

5. 一德:統一政治德行與教化,使天下歸於一統之德。

6. 尊于天子:通過禮制與制度,使天子之位更受尊崇。


3. 白話文


當天下太平無事時,天子與諸侯會面,稱為「朝」。在這個場合中,要考察諸侯國的禮制、糾正其刑政,統一德化,以加強天子的尊嚴與威信。


4. 總結


此段說明「朝」的功能不僅是禮儀性的見面,更是政治整飭與德化統一的機會,彰顯天子在制度與德治上的主導地位。


啟示


禮樂與刑政並重,是治理的根本。


朝見制度不僅象徵上下尊卑,也是實質政治監督與交流的機制。


統一德行是國家穩定的根基,也是天子尊位的依憑。





十七、


1. 原文


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


2. 注釋


1. 賜樂:賜予音樂,表示恩典與禮遇。

2. 柷:一種大型木質打擊樂器,象徵莊嚴隆重。

3. 將之:帶領、引導音樂起始。

4. 鼗:一種小型手鼓,用於輕便、等級較低的場合。

5. 伯、子、男:諸侯等級中較低的三級。


3. 白話文


當天子賜樂給高等諸侯時(如公、侯),會用柷來引導音樂;若是賜樂給等級較低的諸侯(伯、子、男),則改用鼗來引導音樂。


4. 總結


賜樂的儀式中使用不同樂器,體現了等級分明的禮制制度,強調尊卑有序的政治文化。


啟示


古代音樂禮儀與政治等級密切相關。


禮樂制度是一種無聲的權力表達。


等級制度透過具體器物落實於日常與儀典中,強化社會秩序。





十八、


1. 原文


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為鬯。未賜圭瓚,則資鬯於天子。


2. 注釋


1. 弓矢:象徵征伐之權。

2. 征:出兵討伐。

3. 鈇鉞:古代刑斧,象徵殺伐權。

4. 殺:指執行死刑。

5. 圭瓚:祭祀用的玉器與酒器,象徵祭祀之權。

6. 鬯:香酒,用於祭祀祖先或神明。

7. 資鬯於天子:借用天子的鬯酒,表示尚無獨立祭祀權。


3. 白話文


諸侯必須經過天子賜予弓矢,才可出兵征伐;經賜鈇鉞,方能行使殺人之權;得到圭瓚之後,才能自備鬯酒進行祭祀。若尚未得到圭瓚,則必須向天子借用鬯酒。


4. 總結


此段說明諸侯的軍政與祭祀權需由天子授予,體現王權至上的中央集權制度。


啟示


權力分配需有制度依據,防止濫用。


軍權、刑權與祭祀權受控於天子,強化政治穩定。


禮制不僅約束行為,也是政治合法性的來源。





十九、


1. 原文


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癰,諸侯曰頖宮。


2. 注釋


1. 命之教:經天子命令或批准後方可設學。

2. 小學:初等教育機構,教授基本禮儀與文字。

3. 公宮南之左:指設在王宮南面偏左的位置,為陰位,象徵謙遜學習。

4. 大學:高等教育機構,講求德行與政事之學。

5. 郊:郊外,表示大學位置較遠離宮城,象徵德教莊嚴。

6. 辟癰:天子所設大學之名。

7. 頖宮:諸侯所設學校之名。


3. 白話文


經天子的命令准許後,方可設立學校。小學設在王宮南面左側,大學則建在城郊。天子設的大學叫「辟癰」,諸侯所設則稱為「頖宮」。


4. 總結


本段強調教育體制的層級與規範,學校設立須經天子同意,反映出古代中央對文化教育的統一管理。


啟示


教育需依制度設立,有明確等級與地位區分。


天子與諸侯皆負有設教之責,表現出「禮樂教化」的重要地位。


小學與大學各有其功能與位置安排,體現古人對教化的重視與規範。





二十、


1. 原文


天子將出征,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禡於所征之地。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


2. 注釋


1. 將出征:天子準備發兵征討。

2. 類乎上帝:祭祀上帝,以求天命和庇佑。

3. 宜乎社:祭祀土地神社,以祈順利出兵。

4. 造乎禰:祭告祖先。

5. 禡:出征前在征地舉行的祭禮。

6. 受命於祖:從祖先處象徵性地接受出兵的命令。

7. 受成於學:在學宮舉行儀式,以完成軍政規劃。

8. 執有罪:征討目的是擒拿有罪之人。

9. 反:指凱旋歸國。

10. 釋奠:祭告先聖先賢的儀式。

11. 訊馘:報告戰果與斬獲的敵首(馘),以告捷。


3. 白話文


天子準備出征時,要祭祀上帝,祭土地神社,祭告祖廟,並在將要征伐之地舉行祭禮;向祖先祈求出征的命令,在學宮完成軍政規畫。出征是為了捉拿有罪之人;勝利歸來後,則在學宮舉行祭奠典禮,並報告戰果與斬獲敵首。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子出征的禮制程序,從出兵前的祭天、祭祖、祭地到戰後報捷,體現出戰爭必須合於天命與道德正義,並需以禮制貫徹始終。


啟示


軍事行動需有正當名義與禮制程序,不能隨意發動。


出征與教育、宗教緊密相關,反映古人對「文武合德」的重視。


勝利後仍需祭奠、報告,顯示對天地祖宗及人民的負責態度。





二一、


1. 原文


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2. 注釋


1. 歲三田:一年舉行三次狩獵活動。

2. 乾豆:祭祀用的乾肉,指為宗廟供祭。

3. 賓客:款待賓客之需。

4. 君之庖:國君的廚房,即供日常飲食之需。

5. 不田:不參與狩獵。

6. 不敬:指對天命與職責的不尊重。

7. 暴天物:任意濫殺,違背天意,浪費自然資源。

8. 合圍:圍獵法,圍住獵物集中捕殺。

9. 掩群:突襲一群獵物。

10. 下大綏:用大旗作號令,表示行將獵殺。

11. 下小綏:用小旗發令。

12. 止佐車:大夫獵殺後停止隨行車隊。

13. 百姓田獵:在貴族結束狩獵後,平民可自行打獵。


3. 白話文


天子與諸侯在沒有政事時,一年中要舉行三次狩獵:一次是為宗廟祭祀準備乾肉,一次是為款待賓客,一次是為君主廚房的日常供應。若無事卻不狩獵,是對天命的不尊敬;若狩獵不合禮法,則是對自然資源的濫用。天子不能使用圍獵法,諸侯不得突襲獵群。天子捕殺時要降大綏旗,諸侯用小綏旗,大夫獵殺後要命令停止車隊;等貴族獵畢,百姓才可自行狩獵。


4. 總結


本段說明君臣狩獵的制度與規範,強調狩獵不僅為日用與祭祀之需,更須合乎禮法,以免傷天害理、濫用資源。


啟示


對自然資源須懷敬畏之心,不得濫用。


貴族的行動須以身作則,狩獵亦需合於禮制。


公私行為皆需節制與禮義,以維社會秩序與天人和諧。





二二、


1. 原文


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鳩化為鷹,然後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


2. 注釋


1. 獺祭魚:水獺捕魚後排列如祭,古人視為春天開始的自然徵象。

2. 虞人:掌管山澤林野之官。

3. 澤梁:水邊與橋梁,引申為河湖沼澤地。

4. 豺祭獸:豺狼捕獵後排列獵物,象徵秋季狩獵時機成熟。

5. 鳩化為鷹:斑鳩換羽變為鷹樣,象徵天氣轉寒。

6. 設罻羅:設置捕鳥網。

7. 草木零落:指植物凋落,是秋冬分界的自然徵候。

8. 火田:用火焚林以開墾農地或驅趕野獸。

9. 麑:小鹿。

10. 卵:鳥卵。

11. 胎:懷胎的動物。

12. 殀夭:指未成年的動物。

13. 覆巢:毀壞鳥巢。


3. 白話文


水獺捕魚並排列如祭時,虞官才可以進入湖澤之地;豺狼將所捕野獸排列如祭後,才可以開始田獵;當斑鳩換羽似鷹時,方可設置捕鳥網;等到草木落盡,方可進入山林。昆蟲尚未冬眠時,不准用火焚林,也不可捕殺幼鹿、鳥卵、懷胎的母獸、未成年的動物或摧毀鳥巢。


4. 總結


此段以自然物候為依據,規定狩獵與開墾時機,展現古人順應天時、保育自然的智慧。


啟示


敬順自然,遵循四時節令是人與天地和諧共處的根本。


狩獵與農事應有節制,保育生命、尊重成長週期。


政教之中含有環境倫理,古代禮制早具永續觀念。





二三、


1. 原文


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用地小大,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祭用數之仂。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喪用三年之仂。喪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豐年不奢,凶年不儉。


2. 注釋


1. 冢宰:掌管國家財政與行政的大臣。

2. 歲之杪:一年的末尾。

3. 五穀皆入:指各類主要糧食收入已完備。

4. 用地小大:財政支出的多少。

5. 年之豐耗:指當年收成的豐盛或歉收。

6. 三十年之通:以三十年的平均收支為基準。

7. 量入以為出:根據收入決定支出。

8. 數之仂:指剩餘之數。

9. 喪:國喪,指國君或高級宗室成員之喪事。

10. 越紼而行事:雖處喪中,仍行重大祭祀時,穿喪服越過喪紼而行禮。

11. 喪用三年之仂:喪事的經費來自過去三年的結餘。

12. 暴:過於貧乏。

13. 浩:過於浪費。

14. 奢:奢侈。

15. 儉:節儉。


3. 白話文


冢宰制定國家的財用,必須在年底、五穀收齊之後才能規劃。支出的多寡,要看那一年的豐收或歉收情況。以三十年的平均收支為準則來制定國家開支,依收入多寡決定支出,祭祀的支出則以多年的結餘來計算。國有喪事時,三年內不進行一般祭祀,只有祭天地與社稷仍照行禮;喪禮的經費則用三年來累積的結餘。如果喪祭支出不足,稱為「暴」;如果支出過多,稱為「浩」。祭祀時,即使是豐年也不能奢侈,凶年也不可過度節儉。


4. 總結


這段文字強調國用應量入為出,以三十年均值為準,提倡財政規劃的穩定與節制,喪祭禮儀也須兼顧禮制與經濟實際。


啟示


治國需審慎規劃財政,強調預算平衡與長期規劃。


對重大儀典應有尊重之心,但亦需考慮財力現實。


崇禮但不奢,守節而不苛,是理政與祭祀的理想態度。





二四、


1. 原文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


2. 注釋


1. 九年之蓄:指國家儲備足以應對九年災荒。

2. 不足/急/國非其國:分別形容儲糧太少、緊急、根本不像個合格的國家。

3. 三年耕/九年耕:連續耕作三年或九年的結果。

4. 菜色:臉色枯黃、營養不良的樣子。

5. 天子食:天子才開始享受膳食。

6. 日舉以樂:每日舉行音樂宴饗。


3. 白話文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足夠應付九年的糧食儲備,就稱為「不足」;如果沒有六年的儲糧,就稱為「緊急」;如果連三年的儲糧都沒有,那就不能稱作真正的國家了。正常情況下,耕作三年應儲得一年糧食,耕作九年應儲得三年糧食。以三十年的整體規劃來看,即使遇到災荒、乾旱或洪水,百姓也不會出現面黃肌瘦的情況。直到百姓溫飽無虞,天子才開始享用膳食,並每日舉行音樂宴樂。


4. 總結


本段強調國家治理需有充分糧食儲備,並以民為本,天子應後於民享樂,建立穩定有備的制度。


啟示


國家應有長遠糧政儲備規劃,保障災年民生。


治國者應「後民而先己」,以民為本。


食足而後樂,反映重實不虛的政治倫理與治理智慧。





二五、


1. 原文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三年之喪,自天子達,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自天子達於庶人。喪從死者,祭從生者。支子不祭。


2. 注釋


1. 殯:停柩不葬,為待葬期間的禮制安排。

2. 七月/五月/三月而葬:指殯後再經七個月、五個月、三個月舉行葬禮。

3. 三年之喪:儒家最重視的喪制,一般為父母守喪三年。

4. 縣封:把棺木懸在墓坑上方而不立即下葬。

5. 葬不為雨止:即使遇雨也不改期葬禮。

6. 不封不樹:墳墓不堆土成封,不植樹為標。

7. 喪不貳事:守喪期間不可辦其他事務(如婚嫁、祭祀等)。

8. 喪從死者:喪禮依據死者的身份等級而定。

9. 祭從生者:祭祀依據生者的地位來安排。

10. 支子:旁系子孫。

11. 不祭:不參與祖先祭祀。


3. 白話文


天子去世後,第七天停柩,七個月後下葬;諸侯則是五天殯,五個月葬;大夫、士人與百姓則是三天殯,三個月葬。父母去世的三年喪制,從天子到庶民都一樣。葬禮中,棺木懸在墓穴上方,不因下雨而延期;墳墓不堆成封土、不植標樹;守喪期間不可辦理其他事務,這些規定從天子到百姓皆然。喪禮依死者身份舉行,祭祀則遵循生者的身份安排。旁支子孫不參與宗廟祭祀。


4. 總結


本段說明古代從天子至庶人,皆依等級行喪葬禮,體現出等差有序與尊重親情的制度安排,並以儒家倫理嚴守哀戚之道。


啟示


守喪有制度,顯示慎終追遠的倫理觀。


喪祭有別,表現對死者與生者不同的尊重方式。


社會秩序與宗族制度在生死之禮中皆有清晰體現。





二六、


1. 原文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2. 注釋


1. 七廟:指祖先廟的數量,天子可立七座廟。

2. 昭、穆:宗法制度中的祖先排列方式,昭與穆為父系中隔代相間的排列名。

3. 太祖:開創家業的第一代祖先。

4. 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依身份不同可立祖廟的數目。

5. 寢:住屋內的寢室,庶人無廟,只能在家中設位奉祭。


3. 白話文


天子可以設七座祖廟,分為三昭三穆,加上太祖的廟共七座。諸侯設五廟,為二昭二穆,加太祖廟共五座。大夫可設三廟,一昭一穆,加太祖廟共三座。士人只能有一座廟。庶人則無廟,只能在寢室中祭祀祖先。


4. 總結


本段揭示宗法制度下各階層祖廟的設立數量與尊卑秩序,體現古代對祖先崇拜的嚴格等級規範。


啟示


宗法禮制與社會地位緊密相關,體現階級秩序。


對祖先的尊敬不僅在祭祀,亦見於制度分配與空間安排。


禮制限制中仍允許庶人家庭內部敬祖,保留民間倫理根基。





二七、


1. 原文


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2. 注釋


1. 宗廟之祭:指對祖先在宗廟中的定期祭祀。

2. 礿:春季對祖先的祭祀,為春祈之祭。

3. 禘:夏季的大祭,重祭太祖,也祭其餘祖先。

4. 嘗:秋季的祭祀,為嘗新之祭,獻新穀於祖。

5. 烝:冬季的祭祀,為歲末報功報德之祭。


3. 白話文


天子與諸侯對祖先在宗廟中的祭祀,春天叫做「礿」,夏天叫做「禘」,秋天叫做「嘗」,冬天叫做「烝」。


4. 總結


本段概述一年四季中天子與諸侯對祖先的主要祭典,顯示祭祀與節氣、農事的密切關係,體現天人合一與報本反始的觀念。


啟示


古代祭祀制度具有嚴格節令與禮儀安排,反映對祖先敬重與自然循環的尊重。


祭祀不僅為宗教儀式,也是政治與倫理教化的一部分。


每季的祭典對應農業活動與天時,展現傳統社會與自然的融合。





二八、


1. 原文


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2. 注釋


1. 祭天地:指祭祀天神與地祇,為最高等級的祭祀,只有天子可以舉行。

2. 社稷:社為土地神,稷為穀神,象徵國家根基,諸侯所祭。

3. 五祀:家內五種常祭之神,主要由大夫祭祀,如門神、灶神、戶神等。

4. 名山大川:指有名的山嶽與大河,為天地之間的重要神祇。

5. 五岳視三公:五岳的地位如同天子的三公,極其尊崇。

6. 四瀆視諸侯:四大水系(江、河、淮、濟)地位比照諸侯。

7. 在其地者:指在諸侯領土範圍內的山川,由該諸侯負責祭祀。


3. 白話文


天子負責祭祀天地,諸侯負責祭祀社稷,大夫則祭祀家中的五種神靈。天子祭祀天下著名的山嶽與大河,其中五岳的地位相當於三公,四瀆則相當於諸侯。諸侯只祭祀那些位於自己封地內的名山大川。


4. 總結


本段說明祭祀權責隨政治等級分層,體現尊卑有序的禮制觀。天子、諸侯、大夫各有其祭祀對象與範圍,象徵他們的政治地位與宗教職責。


啟示


祭祀制度與政治秩序緊密結合,反映古代以禮治國的核心思想。


敬神與治民相輔相成,透過祭祀維繫天地人三者的和諧。


各級官員各司其職,制度化的祭祀展現社會穩定與宗法倫理。





二九、


1. 原文


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


2. 注釋


1. 祭因國:指古代滅亡的國家,其地成為天子或諸侯之地。

2. 無主後者:指該國無後代子孫可祭祀者。

3. 在其地:指該古國的舊地已屬當今天子或諸侯領土。


3. 白話文


天子或諸侯,若領地中有古代滅亡的國家,而該國沒有子孫後代負責祭祀,則由現今佔據其地的天子或諸侯代為祭祀。


4. 總結


本句指出天子與諸侯的祭祀責任,不僅包括現有的政教事務,亦須承擔對無後古國的追祭之責,體現對歷史的尊重與禮制的延續。


啟示


禮制講究慎終追遠,即使無人繼承者亦不可遺忘。


政治權力伴隨道德與宗教責任,領土所有者即承祭者。


敬古慎祭有助於凝聚文化認同與歷史延續感。





三十、


1. 原文


天子犆礿,祫禘,祫嘗,祫烝。諸侯礿則不禘,禘則不嘗,嘗則不烝,烝則不礿。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嘗,祫;烝,祫。


2. 注釋


1. 犆:牲祭名,用於祭祀中殺牲獻祭。

2. 礿:春季的宗廟祭祀。

3. 祫:合祭,指將歷代祖先合祀於一堂的祭典。

4. 禘:夏季的重要祭典,通常為太祖單獨祭祀的典禮。

5. 嘗:秋季的祭祀,常為獻新之祭。

6. 烝:冬季的祭祀,為祈求溫飽之意。

7. 不禘、不嘗、不烝:禮制規定祭祀不得重疊,需按時序節制。

8. 一犆一祫:一場牲祭配合一次合祭。


3. 白話文


天子舉行春祭(礿)時,配以牲祭;禘祭時,舉行合祭;秋嘗與冬烝也各舉行合祭。

諸侯進行春祭(礿)時則不行禘祭;若行禘祭,則不舉行秋嘗;行秋嘗則不舉行冬烝;若行冬烝則不行春祭。

諸侯進行春祭時,配以牲祭;行禘祭時,有一次牲祭與一次合祭;行秋嘗與冬烝時,也各舉行一次合祭。


4. 總結


本段詳述天子與諸侯於四時祭祀中所用之禮制區別,天子祭祀較為頻繁且具備犆與祫並用,而諸侯則須有節制,不可重疊,並配合不同形式的犆或祫以示階級有別。


啟示


禮制等級分明,體現尊卑制度與節儉原則。


君主之祭,為國之大事,兼具宗教與政治意義。


合祭與牲祭配合運用,反映出古人對祖先崇敬的嚴謹安排。





三一、


1. 原文


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廟之祭,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雁。


2. 注釋


1. 大牢:牛、羊、豕三牲具備的祭品。

2. 少牢:羊、豕二牲的祭品,無牛。

3. 社稷:土地與穀物之神,國家主要祭祀對象。

4. 薦:獻上供品,不舉行正式祭禮。

5. 有田則祭,無田則薦:有耕地者行祭禮,無者只能簡單獻供。

6. 韭、麥、黍、稻: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農作物。

7. 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雁:每季搭配的動物性供品,反映時令與資源。


3. 白話文


天子祭祀社稷時使用全備三牲的大牢,諸侯則用少牢。大夫與士人若有田地,可以在宗廟中行正式的祭禮;若無田地,只能簡單獻供。庶人四季則分別以春季韭菜配雞蛋、夏季小麥配魚、秋季黍米配小豬、冬季稻米配大雁來進行供奉。


4. 總結


此段說明不同階層在祭祀社稷與祖先時的等級差異與禮制規範,並詳列庶人四時薦品內容,體現出階級、時令與物資運用的整合。


啟示


古代禮制依階層分明,反映社會秩序與政治制度。


四季獻品搭配時令,反映古人順應自然的生活智慧。


無田不祭、僅薦供,也揭示了祭祀與生產資源的關聯。





三二、


1. 原文


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寢不逾廟。


2. 注釋


1. 祭天地之牛:用於祭天祭地的牛。

2. 角繭栗、角握、角尺:牛角大小的等級,「繭栗」為最大,「握」次之,「尺」為最小,用來分辨牛的用途與重要性。

3. 賓客之牛:招待賓客用的祭牛。

4. 無故不殺:沒有正當理由不得宰殺。

5. 珍:珍稀的食物。

6. 庶羞不逾牲:「庶羞」指多樣菜餚,不得超過主牲的規格。

7. 燕衣不逾祭服:日常宴會穿的衣服不得超越祭祀用服。

8. 寢不逾廟:寢室建築不得比宗廟宏偉。


3. 白話文


用來祭天地的牛,其角要如繭般飽滿堅實;用於宗廟祭祀的牛,其角大小如人手握;用於招待賓客的牛,其角長約一尺。諸侯若無特殊情況不得宰牛,大夫不得宰羊,士人不得宰狗與豬,庶人不得吃珍貴食物。庶人所準備的菜餚不得超過牲禮的規格,宴會服裝不得比祭服華麗,私人住宅不得比宗廟宏大。


4. 總結


本段規範祭祀牲畜與生活中食衣住的等級制度,從牲畜角的大小到日常生活各方面,皆依身份等級分明,體現古代禮法之嚴。


啟示


古代等級觀念深入日常生活,祭祀與飲食皆有嚴格規範。


「不逾」體現克制與秩序,強調尊祖敬宗與社會穩定。


禮儀制度並非空文,而是具體可行的生活準則。





三三、


1. 原文


古者:公田,藉而不稅。市,廛而不稅。關,譏而不征。林麓川澤,以時入而不禁。夫圭田無征。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田里不粥,墓地不請。


2. 注釋


1. 公田:屬於國家的田地。

2. 藉而不稅:「藉」指臨時借用土地耕種,「不稅」則是不課稅。

3. 市,廛而不稅:「廛」為市中的固定店鋪,古制不課稅。

4. 關,譏而不征:「譏」為檢查貨物,不徵收關稅。

5. 林麓川澤:山林河澤等自然資源。

6. 以時入而不禁:依照節令進入採伐漁獵,不加禁止。

7. 圭田:指分給士人的田地。

8. 無征:不徵稅。

9. 用民之力:指役使人民從事公事。

10. 歲不過三日:一年內最多動員三天。

11. 田里不粥:「粥」意為干擾、侵擾,即不侵犯農田與村落。

12. 墓地不請:葬地不需事先請示,表示尊重死者的安息之所。


3. 白話文


古時候,百姓可借用公田耕作而不用繳稅,市集中有固定商鋪也不課稅。過關檢查貨物,但不徵收關稅。山林、山腳、河流湖澤等地,百姓依照節氣進入使用而不被禁止。士人所領之圭田亦免稅。徵用人民勞力一年不超過三天,不侵犯農田和村落,葬地則不須報備請示。


4. 總結


這段文字描繪古代重視民生、輕徭薄賦的制度,從稅賦、徭役到資源使用,皆以不擾民為原則,展現仁政與民本思想。


啟示


輕稅愛民是古代理想政治的重要原則。


資源共享需配合節令,體現天時與人道的平衡。


對百姓的尊重,延伸至生活與死亡兩端,反映社會倫理與文明程度。





三四、


1. 原文


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遠近,興事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壯者之食。


2. 注釋


1. 司空:掌管工程與土地規劃的官職。

2. 執度度地:「執度」為掌握尺度、法度;「度地」指測量土地。

3. 居民山川沮澤:「居民」為使人民居住安定;「山川沮澤」指地理條件,包括山、水、濕地等。

4. 時四時:依四時(春夏秋冬)順應時令而作業。

5. 量地遠近,興事任力:「量」為衡量;「興事」指興辦工程;「任力」指根據百姓的勞力負擔分配工作。

6. 凡使民:凡是使喚百姓工作時。

7. 任老者之事:安排老年人力所能及的工作。

8. 食壯者之食:給壯年人提供符合其勞力需求的飲食。


3. 白話文


司空掌管土地規劃,負責測量土地、規劃居民安居之地,並因應山川與濕地的地理條件,順應四季節令辦事。根據土地遠近與工程需求,合理分配工作,按人民能力安排勞動。對於使喚百姓時,讓老人從事適合的工作,讓壯年人得到與其勞力相符的食物。


4. 總結


本段說明古代官員在規劃土地與徵用民力時,應考量地理環境與時節,並依照百姓的年齡與能力分配勞作與資源,體現「量力任事」與敬老扶弱的精神。


啟示


規劃公共建設需配合地形與時令。


合理分工、尊重勞力,是治理的重要原則。


年齡與能力應作為政策與資源分配的重要考量。





三五、


1. 原文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2. 注釋


1. 居民材:人民的性情與才能。

2. 因天地寒暖燥濕:根據自然環境中的氣候條件調整措施。

3. 廣谷大川異制:「廣谷」指平原,「大川」指大河;因地形而制度有所不同。

4. 異俗:風俗習慣各異。

5. 剛柔輕重遲速異齊:性情剛或柔、行動輕快或遲鈍等不同,難以整齊劃一。

6. 五味異和:飲食口味因地而異。

7. 器械異制:工具的製作樣式不同。

8. 衣服異宜:衣著需配合當地氣候、習慣。

9. 修其教,不易其俗:教化人民時應順應其風俗,不強行改變。

10. 齊其政,不易其宜:推行政令時求其公平統一,但不改變各地的合理實際做法。


3. 白話文


凡是安置人民、使用人力,必須根據天地氣候的寒暖、乾濕,以及平原與大河的不同地勢來制定相應制度。人民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因此風俗也不同:有的人性情剛強,有的柔和;有的行事迅速,有的遲緩;味覺偏好不同,器具各異,衣著也有差別。施行教化時應順應當地風俗,不強行改變;推行政令應求整齊劃一,但不違背各地實情與合宜之處。


4. 總結


此段強調治理人民與制定制度時,應順應自然地理與地方風俗,因地制宜、因俗施教,不可強求一致,從而達成有效管理與和諧社會。


啟示


治理應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與風俗。


教化不應強制同化,而要順應多元文化。


政令雖求一致,實施須顧及地方實情。





三六、


1. 原文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2. 注釋


1. 戎夷:指中國以外的各種異族。

2. 五方之民:指東、西、南、北和中原五個方位的不同民族。

3. 性:指每個民族的性格或特徵。

4. 不可推移:不可輕易改變或強迫改變。

5. 夷:東方的民族,特指身體上有髮式和紋身的習俗。

6. 蠻:南方的民族,特色為臉部刺青、穿交趾鞋等。

7. 戎:西方的民族,習慣穿皮衣,甚至食物來源與中國有所不同。

8. 狄:北方的民族,穿羽毛衣服或住在穴居中,食物和生活習慣也與中國不同。

9. 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這些是各民族適應自己環境的基本生活特點,包括住房、食物、衣服、工具等方面。

10. 言語不通,嗜欲不同:不同民族間的語言和飲食習慣不相通。

11. 達其志,通其欲:在文化上,要尊重各族的願望與需求,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滿足。

12. 寄、象、狄鞮、譯:指在不同地方為交流所設立的方式或翻譯工具,目的是打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3. 白話文


中國與其他地方的戎夷五方民族各有各的性格和特徵,不容易強行改變。東方的夷人有髮型和紋身,且有些不使用火食;南方的蠻人有刺青和交趾鞋,也有些不使用火食;西方的戎人穿皮衣,且不常以穀物為食;北方的狄人穿羽毛衣物,住在洞穴中,也不以穀物為食。中國、夷、蠻、戎、狄各自有安居的方式、適合的食物、衣服,能夠利用當地的資源,且有不同的語言和飲食習慣。要達到這些民族的願望,並使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必須有適當的方式來解決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4. 總結


各個民族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需求,無法一概而論或強行改變。在文化交流和理解上,應尊重各民族的習俗與需求,找到合適的方式來促進理解與合作。


啟示


文化差異是不可避免的,理解與尊重各民族的特徵非常重要。


在跨文化交流中,應注重實際需求,提供適當的支持與幫助。


促進文化多樣性與和諧共處,應從理解差異開始。





三七、


1. 原文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2. 注釋


1. 量地以制邑:根據土地的面積來設置城邑。

2. 度地以居民:根據土地的面積來安置人口。

3. 地、邑、民、居:指土地、城邑、百姓和居住情況。

4. 參相得也:彼此協調、互相匹配。

5. 曠土:閒置不用的土地。

6. 游民:流動不定的百姓。

7. 食節事時:飲食有節制,工作合乎時令。

8. 民咸安其居:百姓都能安居樂業。

9. 樂事勸功:樂於工作,勉勵生產。

10. 尊君親上:尊敬君主,親近上級。

11. 興學:推動教育,建立學校。


3. 白話文


安置居民時,要根據土地面積來規劃城邑,再根據土地來決定居民的人數。土地、城市、人口、住居,這些因素必須互相協調、合理配合。不可有閒置的土地,也不可有流浪不定的人民。只要人民飲食有節制,農事依時節進行,他們就能安居樂業、勤奮工作、尊敬君主、親近上級,然後才有條件推動教育的發展。


4. 總結


治理社會需合理規劃土地與人口,使人民安定生活,進而推動教育與文化的發展。


啟示


城鄉規劃與人口配置須科學合理,避免資源浪費與社會流動不安。


經濟安定與社會秩序是興辦教育的前提。


尊上與勤勞的風氣,有助於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三八、


1. 原文


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

命鄉,簡不帥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不變,命國之右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右,如初禮。不變,移之郊,如初禮。不變,移之遂,如初禮。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2. 注釋


1. 六禮:冠、昏、喪、祭、賓、軍六種禮儀。

2. 七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長惠、幼順、師嚴。

3. 八政:食、貨、祭、司寇、司徒、司馬、司空、士師等政事。

4. 淫:放縱、過度。

5. 一道德以同俗:以一致的道德規範來統一風俗。

6. 恤孤獨:憐憫孤兒寡婦。

7. 絀惡:排斥、清除惡人。

8. 命鄉:下令各鄉,推行教化。

9. 不帥教者:不服從教化的人。

10. 庠:古代學校。

11. 元日:正月初一。

12. 上功、上齒:按功績與年齡排序進行學習與考察。

13. 移之左、右、郊、遂:逐級降遷至外圍鄉村。

14. 屏之遠方:放逐到邊遠之地。

15. 不齒:不列入社會名籍,不與為伍。

16. 選士、俊士、造士:分別為被選出的人才、優秀之士、可造之才。


3. 白話文


司徒掌管禮教,修訂六種禮儀來節制人民的性情,講明七種倫理教導以培養人民的德行,整齊八項政務以防止淫亂過度。用統一的道德來一致風俗,奉養老人以培養孝道,關懷孤兒寡婦以補救貧弱,推崇賢人以彰顯德行,選拔不才之人以除去惡行。


命令鄉里,挑選不服教化的人上報。長者元旦聚會於學校,按功績練習射禮,按年齡進行教學與排列,大司徒率領國中優秀人員與各執事主持。若仍不改,就調往右鄉,再不改就移至左鄉,再不改移至郊區,仍不改則移至偏遠的遂地;再不改則放逐到邊遠地區,終身不得列入社會名籍。


命鄉官論述品行優秀之人,送交司徒,稱為「選士」。司徒再從中挑出更優者送入學校,稱為「俊士」。被選進司徒的,不再從鄉裡徵召;被送入學校者,不再由司徒徵召,稱為「造士」。


4. 總結


本段論述了古代社會中透過禮教治理民風,實行嚴格教化與選才制度,達成德治、教化與社會風氣的提升。


啟示


教育與禮儀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根本。


德行與才學需層層選拔,制度應嚴密且有導向性。


教化失效者需有懲處或隔離機制,以保社會純潔。


敬老扶弱是德政的重要表現,亦為社會穩定基礎。





三九、


1. 原文


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群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凡入學以齒。


2. 注釋


1. 樂正:掌管音樂與教化的官職。

2. 崇四術:推崇四種修身治國之術,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3. 立四教:設立四種教學內容,對應四術。

4. 順先王詩書禮樂:遵循古代聖王所定的經典,如《詩》、《書》及禮樂制度。

5. 造士:培養士人。

6. 春、秋教以禮樂:春秋兩季教導禮儀與音樂。

7. 冬、夏教以詩書:冬夏兩季教導《詩》、《書》等經典。

8. 王大子、王子:天子的嫡長子與其他兒子。

9. 群後之大子:諸侯的嫡長子。

10. 卿大夫元士之適子:高級官員與士人家中正嫡長子。

11. 國之俊選:國中優秀的人才。

12. 入學以齒:入學按年齡次序排列。


3. 白話文


掌管音樂教化的樂正推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種才能,設立相應的四類教學,遵循古代聖王所傳的《詩》、《書》、禮與樂來培養士人。春天與秋天教授禮儀與音樂,冬天與夏天教授《詩》和《書》。天子的嫡長子與其他兒子、諸侯的嫡長子、高級官員和士人的嫡長子,以及國中被選出的優秀人才,都要入學學習。凡入學之人,依年齡大小排列學習。


4. 總結


此段說明古代教育制度中的內容設置與入學規則,重視德行與經典傳承,並依季節分科教學,且選才嚴格、入學有序。


啟示


教育內容需結合德行與經典,系統傳承文化。


根據時節安排課程,顯示古人教學的節律性。


教育資源優先分配給有潛力的階層,顯示制度化的人才培養觀。


入學按年齡排序,重視長幼有序、倫理教化。





四十、


1. 原文


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大樂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不變,王三日不舉,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東方曰寄,終身不齒。


2. 注釋


1. 出學:學生畢業,離開學校。

2. 小胥、大胥、小樂正:學校中的助教與教育官員,負責考察學生。

3. 簡不帥教者:挑出那些不服從教導、不遵守學規的人。

4. 大樂正:教育與禮樂的最高負責人。

5. 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天子命令所有高官入學觀察教育狀況。

6. 王親視學:天子親自到學校檢查教學情況。

7. 王三日不舉:天子三日內不任用該生。

8. 屏之遠方:將其放逐至遠方。

9. 棘、寄:遠方之地名或指西、東邊的邊遠地區。

10. 終身不齒:終生不再列入有資格為官或參政的人名冊。


3. 白話文


當學生即將畢業時,小胥、大胥、小樂正會挑選出那些不服從教誨的人,報告給大樂正,大樂正再報告給天子。天子便命令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等官員一同進入學校,觀察學生的表現。如果這些學生仍不悔改,則由天子親自到校視察;若依然不變,天子三日內不予任用,並將其放逐到遠方。西方稱為「棘」,東方稱為「寄」,這些人終身不得再被錄用。


4. 總結


本段描述古代對教育成果的嚴格考核與淘汰制度,凡不服教化者,經層層審查仍無改悔,最終將被放逐,終身不得為官。


啟示


教育不僅重視學習,更強調行為與品德的表現。


天子與官員共同參與教育監督,表現出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


對不服教化者設有嚴厲懲處機制,體現法治與教化並重的思想。


畢業考核嚴格,反映古人對「成才」標準的高要求。





四一、


1. 原文


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2. 注釋


1. 大樂正:主管禮樂與教育的最高官員。

2. 論造士之秀者:考核由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中表現優秀者。

3. 告于王:將考核結果報告給天子。

4. 升諸司馬:提拔進入軍政機關,交由司馬部門任用。

5. 進士:經考核後被擢升的人才,表示其可以進入仕途任職。


3. 白話文


大樂正考核由學校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將結果上報給天子,然後把他們提升交給司馬官主管任用,稱為「進士」。


4. 總結


此段說明古代由學校教育體系中選拔人才,經由大樂正推薦給天子,再交由主管軍政的司馬機構任用,形成「進士」的正式仕途通道。


啟示


國家設有完整的教育與選才制度,從造士到進士形成晉升階梯。


教育與仕途密切相連,學業優異是為官的重要途徑。


教育考核制度強調公平、層層選拔,體現制度之嚴謹。





四二、


1. 原文


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2. 注釋


1. 司馬:主管軍政與選官任用的官職。

2. 辨論官材:考察並評定可擔任官職的才能。

3. 論進士之賢者:對進士中品德與才幹兼優者進行評議。

4. 告於王:向天子報告考核結果。

5. 定其論:確定其能力等第與等級。

6. 論定然後官之:等評定完成後才授予官職。

7. 任官然後爵之:擔任官職後方能獲封爵位。

8. 位定然後祿之:確定職位後再給予俸祿。


3. 白話文


司馬考核與辨別適合做官的人才,對進士中賢能者加以評定,並向天子報告,經天子核定後才能授予官職。任用後再授爵位,確定職位後再給予薪俸。


4. 總結


此段詳述從進士到正式任官、授爵與俸祿的嚴謹過程,顯示古代任官制度的層層審核與重視德才兼備。


啟示


任官制度有明確的審核流程,強調謹慎與公正。


官爵與俸祿必須建立在實際擔任職務之上,避免虛授。


重視人才的品德與才能,體現古代德治精神。





四三、


1. 原文


大夫廢其事,終身不仕,死以士禮葬之。


2. 注釋


1. 大夫:指擁有官位與爵位的中級貴族官員。

2. 廢其事:停止其職事,或因故不能再任職。

3. 終身不仕:此後終身不得再任公職。

4. 士禮:指較低一級的葬禮規格,為士階層所用。

5. 葬之:安葬此人。


3. 白話文


若大夫停止了其職務,便終身不得再出仕,死後以士的禮儀安葬他。


4. 總結


本段規定大夫一旦中途停職,即失去再任官職的資格,死後也不能享有大夫的葬禮,僅能以士的等級處置,這是對職責未終或失德官員的懲誡。


啟示


官員應恪盡職守,一旦辭職或被免職,將影響終身榮譽。


等級制度嚴格,官階與喪葬禮儀密切相關。


藉由喪禮規格約束官德與政風,體現制度的威懾力與教育意義。





四四、


1. 原文


有發,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車甲。


2. 注釋


1. 有發:指有軍事動員、出征、徵調兵力之事。

2. 命:命令、下令。

3. 大司徒:主管民政與教育的大臣之一,此處延伸有訓練之責。

4. 教士:訓練士兵。

5. 車甲:戰車與盔甲,泛指軍事裝備。


3. 白話文


若有軍事動員,則命令大司徒訓練士兵,使他們熟悉戰車與盔甲等軍事技能。


4. 總結


本段說明在軍事行動前,必須由大司徒負責訓練士兵,表現出備戰的制度化與重視。


啟示


軍事行動須先訓練士兵,重視準備而非臨時上陣。


大司徒除民政外,亦負責兵事教育,職責廣泛。


國家有整備兵力的制度,展現嚴密的治國秩序與對士的重視。





四五、


1. 原文


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仕於家者,出鄉不與士齒。


2. 注釋


1. 執技:從事技藝者,如工匠、技術官。

2. 論力:依據體力、勞力選才。

3. 適四方:分派到各地任職。

4. 裸股肱:裸露手臂,大力勞作的象徵,亦可理解為勞動技能的展現。

5. 決射御:選拔或比試射箭與駕車的能力。

6. 祝史:主管祭祀與記錄的官員。

7. 醫卜:醫療與占卜之術。

8. 百工:各種工藝技術人員。

9. 不貳事:不兼任他職。

10. 不移官:不得變動職務或職官性質。

11. 出鄉不與士齒:離開本鄉後,其社會地位不與「士」等同。

12. 仕於家者:在家族內部擔任職務者。


3. 白話文


凡是從事技藝工作的人,會根據體力擇選,被派遣到各地,裸露手臂以示力勞,進行射箭與駕車等技能競試。這些技藝官職包括祝、史、射御、醫卜以及各類工匠。他們從事此類技藝服務君上,職務不可以兼任,也不可更換職官。若離開本鄉,則社會地位不得與士人並列。若是在家中服務,也不能與士人同列。


4. 總結


本段說明技藝人員的選拔、職責與社會地位的限制,並強調其專業分工與不可越階的原則。


啟示


技藝雖有專業,但社會階序嚴格,不得與士並列。


技職人員需專職專任,體現制度化管理。


對士與技的分別,揭示古代對「德才兼備」與「技術勞力」不同的社會評價。





四六、


1. 原文


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必三刺。有旨無簡不聽。附從輕,赦從重。


2. 注釋


1. 司寇:掌管刑法與審判的官職。

2. 正刑明辟:端正刑罰,明晰法令與禁令。

3. 聽獄訟:審理案件、處理訴訟。

4. 三刺:三次反覆審訊與核查,即審問、比證、訊情。

5. 有旨無簡不聽:「旨」指案件情節明確,「簡」指案情資料齊備。意思是若案情不明且無詳細記錄,不予受理。

6. 附從輕:對從犯按較輕的標準處理。

7. 赦從重:赦免以重罪標準處理,即赦免時以主犯標準為限,不可赦從犯而忽略其罪。


3. 白話文


司寇負責端正刑罰、明確法律禁令,用以審理訴訟案件。案件必須經過三次反覆審訊核查方可定罪。對於案情不明或證據不齊的案件,不予受理。對從犯應按較輕的標準處理,但若有赦免,則從犯也依照重罪標準審視,不可輕赦。


4. 總結


此段重在強調審案程序之嚴謹與刑罰適用之分明,保障審判公正與法律秩序。


啟示


審案需慎重,三刺制度體現程序正義。


重證據與案情明確,不可草率定罪。


刑罰適用嚴格分主從,依法區分責任。


寬嚴相濟,保障法治公平。





四七、


1. 原文


凡制五刑,必即天論。郵罰麗於事。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疑獄,泛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2. 注釋


1. 五刑:古代五種主要的刑罰(墨、劓、刖、宮、大辟)。

2. 即天論:根據天理來制定,指合乎天道自然的原則。

3. 郵罰麗於事:刑罰緊跟事情本身,即根據具體情況處罰。

4. 原父子之親:考慮父子間的親情。

5. 立君臣之義:建立並考慮君臣間的道義關係。

6. 權之:權衡案件。

7. 意論輕重之序:根據情理推斷罪行輕重的順序。

8. 測淺深之量:審慎度量罪行的輕重深淺。

9. 悉其聰明、致其忠愛:盡心盡力、發揮智慧與忠誠之心來判斷。

10. 疑獄:無法確定罪狀的案件。

11. 泛與眾共之:廣泛徵求眾人意見。

12. 眾疑:大家皆有懷疑。

13. 小大之比:罪行大小的對比關係。

14. 成之:據此定案。


3. 白話文


凡是制定五種主要刑罰,必須依據天理來加以考量。處罰必須根據具體事實而定。審理涉及五刑的案件時,需考慮父子之親情與君臣之道義來作為權衡標準。要依據道理推論罪行的輕重順序,謹慎衡量其程度的深淺加以區分。應竭盡聰明才智與忠誠仁愛來判斷案件。遇到疑難案件,需廣泛徵求大眾意見;若眾人皆有疑問,則赦免該案。必須詳細審察罪行的大小對比,據此作出最終裁決。


4. 總結


本段強調制定與執行刑罰時應合天理、重人情、依事實、憑理性,同時提倡慎重處理疑案,尊重公議與仁政精神。


啟示


制刑須合天理與人情,方可令民信服。


審案須慎重,需全面衡量親情與倫理背景。


疑罪從無,體現古代法治的人道精神。


公議是疑獄判斷的依據,體現群治智慧。





四八、


1. 原文


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獄之成告於王,王命三公參聽之。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又,然後制刑。


2. 注釋


1. 成獄辭:案件審理結束,形成定罪詞狀。

2. 史:負責記錄的官吏。

3. 正:地方主管官吏,如邑正。

4. 大司寇:主管刑獄的中央官員,相當於司法部長。

5. 棘木之下:古時審理刑案的公堂,設有棘木標示,象徵威嚴與公正。

6. 王:天子。

7. 三公:輔佐天子的三位高官,一般指太師、太傅、太保。

8. 三又:反覆三次思考與斟酌。

9. 制刑:制定最終的處罰。


3. 白話文


案件定罪之後,記錄官將案件結果報告給主管官員(正),由其進行審閱。主管官員再將審理結果上報給大司寇,由大司寇在棘木之下聽取審理結果。接著,大司寇將定案情況上奏天子,天子則命三公共同參與聽審。三公再將審查結果呈報給天子。天子經過三次反覆思考後,才最終裁定刑罰。


4. 總結


本段展現古代刑事審判制度的層層審核機制,強調從地方官到中央、從司法官到君主本人,皆需謹慎對待刑獄之事,特別是重罪之審判,須經多次核實與斟酌。


啟示


審案制度講求層層把關,防止冤錯。


君主須慎刑,三思後行,體現「重人命、慎制刑」的理念。


公正審判依賴制度與官員良知的共同維護。





四九、


1. 原文


凡作刑罰,輕無赦。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2. 注釋


1. 作刑罰:制定刑罰。

2. 輕無赦:即使是輕罪也不可隨意赦免。

3. 刑者侀也:「侀」通「成」,表示刑罰的確定與完成。

4. 一成而不可變:一旦定罪成刑,就不能再更改。

5. 君子盡心焉:有德行的官員對此極為慎重用心。


3. 白話文


凡是制定刑罰,即便是輕微的罪行也不能隨意赦免。刑罰之所以稱為「刑」,是因為它已經成案定型,一經確定便不能更改。因此有德行的君子對此格外用心謹慎。


4. 總結


本段強調刑罰制度一經確立就應堅持不變,哪怕是輕罪也不能輕易赦免,目的是維護法治的嚴肅性與公正性。


啟示


法律制度要嚴謹,確立後不可輕易更動。


輕罪不赦,才能避免以惡小而容之的心態。


有德之士在法律制定與執行上應盡心盡責。





五十、


1. 原文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

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

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

此四誅者,不以聽。


2. 注釋


1. 析言破律:利用詭辯之詞,破壞法度。

2. 亂名改作:混淆名實、改變正名。

3. 左道:非正道,指邪術或異端之學。

4. 淫聲:不正之音,淫靡敗俗之樂。

5. 異服、奇技、奇器:怪異服飾、技藝與器物。

6. 行偽而堅:堅持虛偽行為。

7. 言偽而辯:巧言令色,辯護虛假。

8. 學非而博:博學邪說。

9. 順非而澤:迎合歪理並推廣。

10. 假於鬼神、時日、卜筮:藉神靈、吉凶日、占卜迷惑人心。

11. 以疑眾:動搖民心、惑亂群眾。

12. 四誅者:上述四種行為的人。

13. 不以聽:不得申辯,直接誅殺。


3. 白話文


那些用詭辯破壞法律制度,混亂名分、改變正統稱謂,或者依附邪說干擾政事的人,應處死。

那些創作淫靡的音樂、穿著怪異服飾、製造奇技奇器,用來迷惑群眾的人,也應處死。

那些堅持虛偽行為、用言詞辯護虛假、博學邪說、迎合歪理並加以傳播,使群眾迷惑的人,也應處死。

那些藉鬼神、良辰吉日、卜筮占卜來迷惑人民的,也應處死。

這四類人,一律不准申辯。


4. 總結


本段列舉四類迷惑百姓、破壞政教的人,主張嚴懲不貸,甚至不許辯解,體現對思想蠱惑與邪風歪理的絕對禁止與懲治。


啟示


維護政教秩序需嚴懲惑眾之徒。


異端邪說與虛偽之行對社會穩定具有極大危害。


迷信與妖言惑眾皆會動搖人心,必須加以禁止。


教化應以正道為本,不容破壞禮法之行為存在。





五一、


1. 原文


凡執禁以齊眾,不赦過。有圭璧金璋,不粥於市;命服命車,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犧牲不粥於市;戎器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兵車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奸色亂正色,不粥於市。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五穀不時,果實未熟,不粥於市。木不中伐,不粥於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於市。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


2. 注釋


1. 執禁:執行禁令。

2. 齊眾:整飭百姓、整齊民風。

3. 不赦過:不寬恕違禁之行。

4. 粥於市:於市場上流通買賣。

5. 圭璧金璋:禮制用玉、金器,具有宗教或政治象徵。

6. 命服命車:君王或貴族專用的服飾與車輛。

7. 宗廟之器:宗廟祭祀用器具。

8. 犧牲:用於祭祀的牲畜。

9. 戎器:軍用兵器。

10. 中度、中數、中量:符合規格標準。

11. 奸色:不合禮法的花紋與顏色。

12. 正色:符合禮制的顏色。

13. 錦文珠玉成器:用錦織紋、珠玉裝飾製成的奢華器物。

14. 五穀不時:穀物未成熟或非當令之時。

15. 木不中伐、禽獸不中殺:未至適宜砍伐或捕獵之時。

16. 譏:指責、審查。

17. 異服異言:異族之服飾與語言。


3. 白話文


凡是負責禁令執行的人,要用來整齊百姓行為,不可寬恕違規者。像圭璧、金璋這類禮器,不得在市集買賣;受命專用的服飾與車輛不得在市集流通;宗廟用的器具、祭祀牲畜、軍事武器也都不得買賣。任何器物不合度量標準,不得在市面流通。兵車不合規格的也禁止流通。布帛無論精粗,只要規格不符、寬窄不合,也不許在市中販售。顏色淫濫紊亂、不合禮制的染色,也禁止流通。錦織文樣、珠玉裝飾的奢侈器物、衣服、飲食,都不得在市場交易。五穀未成熟、果實未熟禁止出售。木材未至砍伐之時,禽獸未到狩獵時令,亦不得買賣。關卡之人負責執行禁令並檢查過關人員,對異服異言者進行識別與限制。


4. 總結


本段說明對市集買賣內容的嚴格管理,以維護禮制、規範物品與時令使用,並要求關卡之人對異俗異族之流動進行管控。


啟示


經濟活動需受制度與禮制規範,確保社會有序與正俗。


時令與規格皆為管理標準,體現制度嚴謹。


禁止奢侈、過度裝飾與異端之物,可穩定風俗與政教。


對異族文化需識別與防範,以保本國秩序與同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4會員
612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24
一七八、 1. 原文 戰于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曰:「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君子不能為謀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則既言矣。」與其鄰童汪踦往,皆死焉。魯人欲勿殤童汪踦,問於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2. 注釋 1. 戰于郎:指魯國在郎地
2025/05/24
一七八、 1. 原文 戰于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曰:「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君子不能為謀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則既言矣。」與其鄰童汪踦往,皆死焉。魯人欲勿殤童汪踦,問於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2. 注釋 1. 戰于郎:指魯國在郎地
2025/05/24
一二二、 1. 原文 君之適長殤,車三乘;公之庶長殤,車一乘;大夫之適長殤,車一乘。 2. 注釋 1. 君:指天子。 2. 適長殤:「適」指嫡子,「長殤」指年齡在八至十一歲之間而早逝者。 3. 車三乘:用三輛車送葬。 4. 公:指諸侯。 5. 庶長殤:庶子中的長子,年
2025/05/24
一二二、 1. 原文 君之適長殤,車三乘;公之庶長殤,車一乘;大夫之適長殤,車一乘。 2. 注釋 1. 君:指天子。 2. 適長殤:「適」指嫡子,「長殤」指年齡在八至十一歲之間而早逝者。 3. 車三乘:用三輛車送葬。 4. 公:指諸侯。 5. 庶長殤:庶子中的長子,年
2025/05/23
六十、 1. 原文 司寇惠子之喪,子游為之麻衰牡麻絰,文子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敢辭。」子游曰:「禮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趨而就諸臣之位,文子又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又辱臨其喪,敢辭。」子游曰:「固以請。」文子退,扶適子南面而立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
2025/05/23
六十、 1. 原文 司寇惠子之喪,子游為之麻衰牡麻絰,文子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敢辭。」子游曰:「禮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趨而就諸臣之位,文子又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又辱臨其喪,敢辭。」子游曰:「固以請。」文子退,扶適子南面而立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的結尾提到,若一個貴族家庭絕嗣,頭銜會如何傳承下去。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談論俄羅斯的女性享有的繼承權。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的結尾提到,若一個貴族家庭絕嗣,頭銜會如何傳承下去。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談論俄羅斯的女性享有的繼承權。
Thumbnail
簡單定義帝國:以擴張來致富的政治實體。維繫帝國無法避免的生存策略:不平等。
Thumbnail
簡單定義帝國:以擴張來致富的政治實體。維繫帝國無法避免的生存策略:不平等。
Thumbnail
關於俄羅斯帝國時代那些複雜的貴族與頭銜。
Thumbnail
關於俄羅斯帝國時代那些複雜的貴族與頭銜。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世紀帝國大公爵戰役的勝利方式,並涉及了真實歷史中約翰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世紀帝國大公爵戰役的勝利方式,並涉及了真實歷史中約翰故事。
Thumbnail
眾城門哪,你們要擡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榮耀的王是誰呢? 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 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 眾城門哪,你們要擡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擡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榮耀的王是誰呢? 萬軍之耶和華, 他是榮耀的王!(細拉)
Thumbnail
眾城門哪,你們要擡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榮耀的王是誰呢? 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 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 眾城門哪,你們要擡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擡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榮耀的王是誰呢? 萬軍之耶和華, 他是榮耀的王!(細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